学前教育法规理论与实务

二、幼儿园管理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

字体:16+-

根据各级各类幼儿园、幼教机构办学类型的不同,不同的幼儿园、幼教机构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概括地讲,幼儿园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全园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管理制度、部门性规章制度、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及考核奖惩制度。

(一)全园性管理规章制度

各级各类幼儿园根据章程以及办园目标,需要制定一整套指导和规范全园规则的规章制度,以便于统一要求、统一行动,进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1.园长责任制、园务委员会制度

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六条规定:“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幼儿园应当建立园务委员会。园务委员会由园长、副园长、党组织负责人和保教、卫生保健、财会等方面工作人员的代表以及幼儿家长代表组成。园长任园务委员会主任。园长定期召开园务委员会会议,遇重大问题可临时召集,对规章制度的建立、修改、废除,全园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人员奖惩,财务预算和决算方案,以及其他涉及全园工作的重要问题进行审议。”

2.幼儿园党组织建设制度

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七条规定:“幼儿园应当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幼儿园应当为工会、共青团等其他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其在幼儿园工作中的作用。”

3.幼儿园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八条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教职工大会制度或者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责应包括:听取园长的工作报告,审议办园方针、发展规划、教改方案、经费使用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团结全园教职工支持园长正确行使职权;关心教职工工作条件、生活福利等问题;监督、评议园长和其他园领导的工作业绩。

4.幼儿园与家长联系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

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三条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幼儿园可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并接待家长的来访和咨询。幼儿园应当认真分析、吸收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幼儿园应当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

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四条规定:“幼儿园应当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对幼儿园重要决策和事关幼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家长的专业和资源优势,支持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计划和要求,协助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交流。家长委员会在幼儿园园长指导下工作。”

5.幼儿园收费公示制度、经费预算、决算审核制度

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十七条规定:“幼儿园收费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执行。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收费项目和标准向家长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与新生入园相挂钩的赞助费。幼儿园不得以培养幼儿某种专项技能、组织或参与竞赛等为由,另外收取费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组织幼儿表演、竞赛等活动。”

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条规定:“幼儿膳食费应当实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全部用于幼儿膳食,每月向家长公布账目。”

新规定第五十一条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经费预算和决算审核制度,经费预算和决算应当提交园务委员会审议,并接受财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幼儿园应当依法建立资产配置、使用、处置、产权登记、信息管理等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有关财务制度。”

6.全园性日常工作制度

全园性日常工作制度主要包括:工作作息制度;请假销假制度;集体学习制度;各类会议制度;业务档案制度;信息管理制度;与家庭、小学联系制度;与社区联系制度等。

(二)安全管理制度

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园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园内安全责任制度;门卫安全制度;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制度;用水(电、气)安全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堂采购、索证、登记制度;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住宿学生安全管理制度;接送车辆安全管理制度;校车驾驶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演练制度;药物安全管理制度;幼儿接送交接安全制度;安全巡查检查制度等。

(三)部门性规章制度

幼儿园部门性规章制度主要有:行政管理会议制度——包括园务会议制度,年级组长会,班长会议制度,教研组长会议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会制度等;保教部门管理制度——包括学籍管理制度,保教人员工作常规管理制度,教学计划与记录、保管制度,备课、听课制度,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制度等;教育、教研、科研管理制度——包括教师工作守则,教职工职业规范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制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教学成果奖励制度,教师业务进修培训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卫生保健制度——包括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晨检、午检制度,饮食、饮水管理制度,幼儿食谱公示和食品留样制度,幼儿健康检查制度,卫生消毒制度,患病幼儿隔离制度,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制度,患病幼儿用药委托交接制度,卫生保健登记统计制度等;财产管理和财务制度——包括幼儿园资产管理制度,幼儿园经费预算、决算审核制度,财务报账制度,财务审计制度等;幼儿园与家长联系制度——包括家长开放日制度,园级家长工作,年级家长工作,班级家长工作等;幼儿园与社区联系制度。

(四)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幼儿园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是幼儿园管理规章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在幼儿园各类岗位建立起权利与义务统一、职权与职责相称、人事匹配的工作程序。每一项工作都会落实到具体岗位,每一个岗位都会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保证责任到岗、责任到人,有利于执行和监督检查。

幼儿园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主要包括园长岗位责任制、保教副园长岗位责任制、后勤副园长岗位责任制、年级组长岗位责任制、班主任岗位责任制、教师岗位责任制、保育员岗位责任制、卫生保健人员岗位责任制、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炊事员岗位责任制、门卫岗位责任制、驾驶人员岗位责任制、值班人员岗位责任制等。

(五)考核奖惩制度

考核奖惩制度是与岗位责任制配套实施的管理制度。考核是对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进行检查评定;奖惩是在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成绩给予奖励或者惩罚的结果运用。只有综合运用岗位责任制与奖惩制度,才能真正激励工作表现突出人员,惩罚工作敷衍人员,保证幼儿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十五条规定:“对认真履行职责、成绩优良的幼儿园教职工,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对不履行职责的幼儿园教职工,应当视情节轻重,依法依规给予相应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