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角活动又称为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多样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愿望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形式进行个别性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活动。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1.为什么要开展区域活动
一方面,区域活动符合幼儿“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是幼儿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幼儿通过对物体的抓握、摆弄等动作,不仅可以获得关于物体的知识,了解物体的客观属性,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肌肉群,从而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并依靠自己的兴趣、能力去感知、思考、探索、尝试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区域活动也是一种合作性活动。幼儿通过在区域活动中的各种类型的活动,包括与相同水平同伴的合作、与不同水平同伴的合作以及与教师的各种合作来完成对材料的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能培养幼儿的自信、交往、合作、创造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区域活动有哪些
区域活动的内容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以听说为主的阅读区域、以手工为主的操作区域、以探索为主的科学区域。区域活动的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设计情境;观察、引导、帮助幼儿感知;展示、交流、分享、应用。在这三类区域中,广大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区域活动,注意不同的环节。
(1)以听说为主的区域活动(适用于语言、艺术)。
图3-15 语言区
在这一类的活动区,教师最应该注意的是第一个环节,即环境的设计和气氛的营造。为幼儿创设安静、舒适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例如,图书、画报、录音故事、音乐等可以尽可能地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使幼儿主动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活动当中,如图3-15。虽然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主性游戏,是让幼儿自由选择内容、自主活动,但是教师也应适时引导幼儿去感知和理解相关内容,帮助幼儿更好地自主学习。
(2)以操作为主的区域活动(适用于建构、手工制作等区)。
在这一类型的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在为幼儿提供满足需要的材料的前提下,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相关物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学会自己操作和探索。我们可以将折纸步骤逐一呈现给幼儿,或摆放一些建好的积木让幼儿模仿;也可以摆一些飞机、汽车模型的半成品,或只是提供一些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操作。见图3-16和图3-17。当幼儿操作发生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启发或帮助,鼓励幼儿获得成功。还有一点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要给幼儿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逐一地、具体地来评判,给幼儿以快乐和自信,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特长。
图3-16 建构区
图3-17 手工区
【案例】制作面具
用所提供的材料制作有特色的面具。制作面具主要分两个步骤:一是面具胚子的制作;二是设计面具造型以及上色。前者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幼儿A选择了这个工作。因为他本身手就巧,又有耐心,这份工作很适合他。他能在短时间内制作较平整的面具半成品。幼儿B看着觉得很有趣,想去帮忙,两人便一起带着做好的面具胚子到门口晒。有时B还会拿几张碎报纸再贴上去,A开始一直在想方法让胚子快点干,后来B老加纸,A就说:“这样会太厚的,太厚会干不了的,不要再加了。”B看了看觉得没意思,老师就给了他一个胚子,让他设计面具。没想到他真的在那里玩出兴趣来,一下子就画了两个面具,并为自己设计的面具并涂上了鲜艳的颜色。
(3)以探索为主的区域活动(适用于科学区、益智区)。
以探索为主的区域活动,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分析指导的对象和决定指导的方法,哪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做隐性的指导。例如:磁铁、沉与浮、风等的教学。
情境的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教师要提出引发幼儿认知冲突的问题,让幼儿明确探索的目的和任务,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幼儿开展讨论,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在引导探索的过程中,要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对于幼儿的探索、尝试不要多加干涉,要善于等待。因为接受能力和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幼儿的尝试、发现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教师要有耐心。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帮助和鼓励。幼儿的演示交流、迁移应用是探索活动的最后一环,也是提高幼儿迁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可让幼儿当众演示探索、尝试的结果,也可以启发幼儿把探索、发现的知识经验迁移、应用到新的活动中。这样的活动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又能提高幼儿的探索尝试、迁移应用能力。
【案例】“比较轻重”的教学活动
早上,我们开展了“比较轻重”的教学活动,幼儿在课堂中表现出对活动的极大热情。为了延续教学活动,我们继续在科学区投放“比较轻重”的材料,幼儿A和B共同选择了这个区角的活动。刚开始制作天平的过程中,两人一边做着,一边你一言我一语,做好之后各自测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幼儿A发现,相同的物体很少有一样重的,为了使两边平衡,他不停地换材料。我问有没有办法使轻重不一样的东西在天平中变成一样重,幼儿B马上想出办法,他没有换材料,而是移动了两端回形针的位置,使两边一样重了。活动结束后,我们集体讨论了这一问题,孩子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一一演示,并用合适的方法给予肯定。
【案例】“超市购物”的游戏
益智区中的联合游戏,主要是关于超市购物的整个过程。幼儿A、B、C的主要任务是挑选喜欢的商品,通过计算得出物品价格,再寻找各种数字卡片的钱币并组合来付款。幼儿A对自己玩的部分很有信心,他先大致看了一遍超市的价格,很快就买了两样物品并正确地付了钱。幼儿B经常先拿钱币,再看自己虚幻物品的价格。由于所拿钱币不一定是物品的价格,需要换钱币进行组合,购买速度较慢。幼儿A有时看不下去,会去帮助他,叫他想好了再付款。幼儿C则是完全学着幼儿A的样子买玩具,惹得幼儿A很不愉快。我尽量使他们各算各的,也会帮助幼儿C,引导他自己计算价格。我经常可以看见幼儿A着急地看着两人计算的样子,我提醒他不要过度地干预同伴的思考,他很快理解了我的用意,不再代替其他人完成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