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家长的担忧
一天下午离园时,有两位家长接到孩子后并没有离开,好像在窃窃私语地商量着什么。看到老师送走了所有的孩子,这两位家长走过来说道:“李老师,我们想占用您几分钟时间,向您反映个情况。”
“没关系,有事尽管说。”
“是这样的,我们的孩子每天回家后都很高兴,说是在幼儿园玩得很开心,可是每当我们问到今天学了什么时,却一脸茫然,有时竟不知道学了什么内容。”
“是啊,我们孩子也是一样,好像胆子比原来大了些,见到陌生人敢说话了,但也不知道每天学了什么,我们邻居家孩子上了别的幼儿园,每天都能把学的内容向家长汇报,学了什么字、什么诗……”
“你们幼儿园让孩子也太放松了,整天玩,要教他们知识,不然孩子就落后了。”
“谁说不是啊,我们邻居孩子会背好多古诗词了,加减法也会两位数了。”
听到这里,李老师明白了,两位家长是在给幼儿园提意见啊,嫌老师没教孩子多少知识。李老师笑着说道:“作为家长,有这种想法,我们很理解,我也是孩子家长。但是幼儿园跟学校不一样,这是因为幼儿跟其他年龄段的学生不一样。幼儿学习是在游戏中学,在日常生活中学,学的内容也不仅仅是能说得出的知识,而且还包括发展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养成良好习惯,发展各种能力等。比如,你们家孩子每天都高高兴兴,这就是积极健康的情绪;原来吃饭挑食,现在不挑了,这不是好习惯吗?还有你们孩子原来胆小不合群,现在合群了,敢说话了,这就是能力在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只凭目前学习知识的多少来判断孩子的发展。”
看到两位家长互相交换着眼色并同时点头,似乎对老师的话表示认同,李老师又不失时机地补充:“幼儿期有它的特殊性,我们不能用学校的标准来要求幼儿,希望两位家长能相信我们,支持幼儿园。我们和家长一样,都是为了孩子的更好发展,我们会为孩子负责的。”
听到这里,两位家长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连连说:“我们只是担心,只是担心,听了您的话我们就放心了。”“谢谢了,李老师,都是为了孩子,我们会支持幼儿园工作的……”
【案例】慧慧不哭了
慧慧刚上幼儿园小班,入园已经两周了,每次来的时候都哭哭啼啼,不肯让家长回去。于是负责接送的奶奶就不敢走远,过一会儿就过来看孙女一下。但是当孙女看到奶奶后,又哭了起来。往往一个上午反反复复,慧慧的眼睛始终在寻找着奶奶,奶奶也牵挂着慧慧而不忍离去。
老师通过跟奶奶接触了解到,原来慧慧一直由奶奶带大,父母都忙,没时间管。奶奶心疼孙女,对孩子百依百顺,细心呵护,几乎24小时奶奶都会陪伴在慧慧身边。再加上奶奶行动较慢,所以对慧慧就多了些限制,让孩子不要出去,不要走远,怕孩子出什么事情,久而久之,慧慧已经习惯了奶奶的教养方式,变得胆小、依赖性强……孩子入园后,周围的环境变了,变得完全陌生,再加上奶奶又要离开,这让慧慧很是恐惧,无所适从,只有用哭来挽留奶奶,来表示对环境变化的抗拒。
了解这些情况后,老师一方面对慧慧更加关照,特意与慧慧多交流,并安排其他小朋友主动和她玩,以消除慧慧的陌生感、恐惧感。同时,注重做奶奶的思想工作,争取奶奶的配合,给奶奶讲了过多保护和限制会影响孩子发展,随着孩子的长大,应扩大活动范围,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跟更多的小朋友接触、游戏,并且要求奶奶送完孩子后,不要舍不得离开,更不要再回来,越是这样,孩子就越依赖;幼儿园有那么多小朋友,还有专门的教师,会有办法让孩子适应的,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幼儿园也主动联系了孩子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幼儿园,并做好奶奶的思想工作。
奶奶的工作做通后,第二天,奶奶送完孩子离开了;第三天,奶奶离开后也没有再回来,而且从父母那里,幼儿园也知道了奶奶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不再过多限制慧慧了,还主动带孩子到广场玩,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一个星期过去了,慧慧来幼儿园哭得越来越少,而且开始看其他小朋友做游戏,有时脸上还会露出微笑;又过了一个星期,慧慧开始加入幼儿游戏了,脸上的笑容也更加灿烂……
【案例】变了味的分享活动
某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学会分享,特意安排每人带一件玩具来幼儿园,这样大家就能共同分享很多玩具,并体验与人分享的快乐。幼儿园以家园联系卡的方式将活动目的、内容、对家长的要求做了简单说明,要求幼儿第二天每人带上一件玩具来幼儿园。可是第二天来园后,老师发现全班30名幼儿只有4名幼儿带了玩具,其中一个玩具还是坏了的。当老师问到为什么不带玩具时,大部分幼儿都说是家长不让带。有的说:“自己花钱买的玩具,凭什么要带到幼儿园?”有的说:“玩具挺贵的,怕拿来玩坏了。”有的说:“让别人带吧,我们也能分享。”“带了就再也不给买玩具了。”……老师听了后无奈地叹了口气,计划好的分享活动,却变成了家长对孩子进行自私自利教育的温床。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促成幼儿园教育的顺利开展,也可以使幼儿园教育计划难以落实。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1.幼儿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家长,发挥家长的教育主体作用
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虽然家长的素质各有高低,家长的观念与幼儿园的要求可能存在差距,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家长的重要作用,要学会与家长沟通,注意说话的态度、方式,要想办法让家长明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让家长对幼儿园教育表示认同与支持。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够理解幼儿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儿教育工作中来,成为幼儿园忠实的合作伙伴。如“家长的担忧”案例中的李老师就做到了耐心、真诚地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了家长对幼儿园的不满情绪,并表示了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慧慧不哭了”案例中的老师也做到了有效沟通,得到了家长的配合,收到了合作共育的效果。“变了味的分享活动”案例的做法却令人深思,幼儿园只是以联系卡的方式通知家长做什么,结果大多数家长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以至于对幼儿园的要求表示反感,采取了不合作的对策。在这里,幼儿园只是以教育者自居,并要求家长配合,却没有注意发挥家长的教育主体作用,这往往是幼儿园与家长产生意见分歧的重要原因。
2.幼儿园应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育儿能力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幼儿教育主体的家长们,在教育观念与育儿能力上存在较明显的问题。比如,不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重知识学习、轻全面发展(如“家长的担忧”案例中的家长);对幼儿溺爱有加,过度保护(如“慧慧不哭了”案例中的家长);忽视自己的教育主体作用,没想到自己的言行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变了味的分享活动”案例中的家长)。这些问题在家长中较普遍,所以,幼儿园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个别谈话、电话、网络等形式,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育儿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优秀的合作伙伴。
3.帮助家长认识自身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自觉性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像专门教育机构那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它往往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包括家长的言谈举止,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像“变了味的分享活动”案例中的家长,就没有意识到自己自私自利的言行也会对孩子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应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使家长真正承担起教育主体的作用,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忠实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