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其中,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皮肤觉,知觉主要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对于婴幼儿来说,感知觉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首要手段。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在妈妈肚子里的胎儿就已经有了听觉、视觉等感觉,新生儿更是有这方面的能力。这与之前大家认为“婴儿一生下来感觉整个世界闹哄哄,一片混乱”是完全不同的。
五六个月的胎儿已经有了听觉,妈妈可以每天放轻柔的音乐给胎儿听,如果胎儿经常听同一首乐曲,等他出生后哭闹时,妈妈再播放那首乐曲时,新生儿会安静下来。胎儿也已经有了嗅觉和味觉,当平时不怎么吃辣的妈妈突然有一天吃了辣的食物,超声波可以拍下胎儿做鬼脸的图像。还有很多研究者利用视觉偏好来测验新生儿的知觉。比如,给新生儿提供不同复杂程度的图像,测查新生儿看不同图像的时间,时间不同,说明新生儿有了知觉不同图像的能力。
但考虑到本书的阅读群体主要是幼儿园教师,在此我们主要介绍3~6岁幼儿感知觉的特点。
1.颜色视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眼中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随着慢慢长大,他们开始能分辨出不同的颜色,但是婴儿还是不能够分辨出色调和细微的颜色差别。从幼儿期开始(3岁),儿童喜欢分辨细微的颜色差别,慢慢知道了红色、玫红、砖红等颜色的差别。
对于颜色的认知也是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教育内容。有研究显示,儿童对颜色认知的不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颜色词汇的掌握。
例如,我们去广西山区做调研时,曾经测查过幼儿园大班孩子对颜色的认知,其中很多孩子对颜色的认知是很差的,只能说出黑色、白色、红色、绿色,对于其他颜色则说不出来。
这些孩子颜色认知水平差,难道因为他们是色盲吗?不是的,他们眼里的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只是他们没有掌握表达各种颜色的词汇。所以,幼儿园教师一定要注意让儿童获得表达颜色的词汇,这是可以进行随机教育的。比如,教师请某个幼儿帮教师把黄色的那个玩具筐拿过来;或者当孩子说错一个颜色时,教师及时纠正。对于颜色的命名是固定的,这些词汇是为了我们交流起来更明确、方便,所以这样的教育内容可以直接教给孩子,而无须孩子自由探索。
2.对形状的知觉
(1)3~7岁的儿童对形状的知觉程度越来越高,其中,配对最简单,指认次之,命名最难。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这一发展特点,设计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
图5-1和图5-2所示的就是让儿童进行形状匹配的任务材料,儿童只需把对应的、相同的形状放入娃娃嘴中或者放入蒙台梭利教具的嵌板中即可,这样的任务相对简单。
图5-1 形状匹配活动的任务材料
图5-2 形状匹配活动
图5-3 形状指认活动
随着儿童形状知觉能力的提高,教师就要让儿童指认出形状,图5-3的材料即可练习儿童的这一能力。教师出示这样的图画后,可以让儿童找一找图画里有几个圆形,有几个长方形,有几个半圆形。
最后,教师可以指着某个形状的图形,让儿童告诉教师这是什么形状。
(2)视觉、触觉、动觉相结合时,幼儿对几何形体的感知效果好。
苏联的鲁兹卡娅做实验,要求儿童看见三角形时捏左边的杠杆,看见正方形时捏右边的杠杆;如果儿童正确完成任务,玩具汽车会自动从车库里开出来。3~4岁的幼儿在这样的实验中常常发生错误。实验者训练幼儿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轮廓移动,同时用眼睛看着这些图形,帮助幼儿察觉手的动作的变化,每次摸到拐角处,口头数数,知道数到3是三角形,数到4是四边形。经过这样的训练,幼儿在完成捏杆任务时,正确率有所提高。
上述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幼儿教师可以让儿童的视觉、触觉、动觉相结合,以提高对形状的认知。
3.对方位的知觉
对上下、前后、左右、远近、旁边等方位的认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这些方位的认识有难易之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了幼儿认识方位的要求。3~4岁儿童:能感知基本的空间位置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4~5岁儿童:能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5~6岁儿童:能辨别自己的左右,做操、跳舞或进行其他活动时能正确地向左转或向右转。[1]
幼儿教师应该清楚每个年龄段的学习要求。有一些教师在让儿童做操或者排练舞蹈时,经常会用一些左右方位的指令词,这样的指令词对于3~5岁儿童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可以在儿童手腕上带上花环等标志物帮助儿童分辨方位。
4.对时间的知觉
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事物运动过程的先后和时间长短的辨认,即对客观现象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应。因为我们人体内没有专门的感知时间的分析器,对时间的认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儿童认识时间具有艰巨性。
【案例】让幼儿感受“1分钟有多长”
一名教师问幼儿园大班的孩子“1分钟有多长”。有的孩子说:“1分钟很长的,可以做很多事情。”有的孩子说:“1分钟很短的,做不了什么事情。”还有孩子说:“1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孩子们的讨论,说明了孩子对时间的长短没有确切的把握。后来,教师把孩子分成3组,让这3组孩子分别在一分钟内做不同的事情,一组孩子夹豆子,一组孩子套套环,一组孩子夹夹子,等1分钟结束后,看每组做了多少事情,由此让孩子从具体的事情中感受1分钟到底有多长。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大班的孩子对时间的把握尚且不精准,就更不用说中班和小班的孩子了。我们成人一方面对时间的经验比较丰富;另一方面我们会看钟表,而幼儿这两样都非常缺乏。那么幼儿主要是依靠什么来认识时间呢?
幼儿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比如,日夜、季节、幼儿的生活经历,幼儿借助于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或周围现象作为认识时间的指标。
(1)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儿童眼中,早晨就是做早操的时候,午睡起来就是下午了,爸妈来接就是晚上了。
(2)根据天气变化。幼儿中期之后一般会根据天气变化来辨别时间,比如“天快黑了就是傍晚”“太阳升起来就是早晨”……当突然阴天,孩子在很暗的屋子里吃午饭,孩子会纳闷:怎么吃午饭的时候就是傍晚了呢?
(3)日历和钟表。孩子不认识日历和钟表,但是孩子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将其形象化。比如,“日历上的红字是星期天,黑字就又该上幼儿园了”“时钟上的小人站得笔直的时候(6点钟)是该起床的时间了”。
所以,根据幼儿认识时间的这些特点,教师需要:
(1)生活中与幼儿讨论当天的日期、几月几号、星期几,并回忆昨天的经历,再谈谈今天发生的事情和明天的计划。
(2)结合一日生活环节,比如起床、吃饭、入园、睡觉等,有意识地引导5岁以上幼儿看钟表。
(3)多跟幼儿讨论季节、天气,讨论季节时可以结合人们穿衣的变化、动植物的变化等,引导幼儿了解四季的循环。
[1]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www.edu.cn/xue_qian_779/20121016/t20121016_856526.shtml,201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