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观察的记录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逸事记录、检核表记录、工艺学记录、量规表记录、图表记录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研究者在此简单总结一下这些记录方式。
1.叙述体系
叙述体系主要是一种开放的体系,没有预设的分类,对行为事件进行抽样记录的同时考虑行为事件的背景因素。一般用写实的手法对事件、事件的背景及事件参与者的所言所行进行描述。记录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姓名、日期、时间、地点、活动或事件记录等部分,有时在记录末尾也会加一些对行为事件的解释。记录得越详细、生动越好。这种体系的记录方式比较主观,主要包括日记、流水账、逸事记录、田野笔记等。
这种记录方式能够很生动地把儿童的行为呈现出来,但是需要教师花费比较多时间,有时候还会因为记录而丢掉一些观察内容,所以这种记录方式不太被一线教师所接受,正如一线教师自己所言:“个案那种详细记录,不太实用,我们真的没时间。”
2.工艺学记录
工艺学记录也是一种开放的记录体系,事前没有预设的分类,利用录音、录像设备对整个事件进行抽样。工艺学记录可以获得永久性的资料,照片或者录像能更直观地呈现学生的行为。但是,这种记录方式对事件的动态描述不够,而且要求教师使用照相机、录像机等,总不如使用眼睛方便。所以,我们不能把工艺学记录作为最主要的记录方式。
3.分类体系
分类体系是一种有预设的分类,关注幼儿的具体行为。其中,检核表、等级量表和表现水平评分指南都属于分类体系。
①检核表关注的是学生成长或发展的指标,描述的是观察者应该观察的发展特征或者学习行为。它可以帮助教师依据一定的发展标准,了解和监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检核表记录最重要的是确定指标,这些指标应该与地方或国家级的学习目标相一致,或者与学校的目标相一致。在检核表中列出评价指标之后,观察者只需要观察学生是否表现了检核表上相应的行为,并做出标记。比如,在儿童发展的各项指标后面用打钩或画叉的方式来表明这一指标有没有达到。检核表能够让教师非常清楚要观察的内容,“但是它只能提供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情况的非常简化的信息,而不能揭示儿童学习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也不能提供有关儿童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详细信息” [2]。
②等级量表要求观察者用数字表示或用语言描述等级,对所观察范围内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做出相应的等级判断,来表示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质量或者程度。例如,把儿童的数学交流行为表现分为5个等级:从未表现;偶尔表现;有时表现;经常表现;总是表现。尽管等级量表效率很高,但是设计等级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些等级都是人为设定的,要保证效度和信度,等级量表必须对每个等级点的属性有明确的操作性定义,并且使等级的描述或等级的分值与量表使用者的理解相一致。因此,等级量表记录方式对一线教师来说,掌握起来有些困难。
③表现水平评分指南是一种质性工具,用来评价儿童在表现任务中对某种知识、概念的理解情况,或完成某一任务水平的评分系统。“它提供不同水平的表现指南,一般还配有详细的例子来说明。”[3]表现水平评分指南关注概念或技能形成的过程,展示儿童在一些关键概念和技能的习得过程中的轨迹。教师根据表现水平评分指南所获得的信息不仅仅是儿童发展水平怎么样,还知道儿童是如何通过思考来逐步获得新知识与新概念的,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的学习过程,了解儿童的学习发展规律。在此,列举一个表现水平评分指南的记录表,便于教师理解,具体见表7-3。
表7-3 观察记录表——数符号的书面表征
表7-3把儿童数符号书面表征方面的学习与发展能力分为4个水平等级,每个水平等级都有相应的描述和实例,教师对照每个等级的描述,结合儿童的学习行为表现,在儿童真实的水平前面打钩,并可以在表格最下方进行简单的文字描述及建议。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研究者认为表现水平评分指南是最适宜教师使用的观察记录方式。因为这种记录方式提前有分类,能够让教师清楚要观察的内容;它是质性的描述,让教师很容易理解幼儿的行为分类;不需要书写很多文字,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关注儿童的思维,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的学习过程。
[1] 全文引自:李娟.如何提高教师观察了解儿童数学学习发展与水平的能力[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35-37.
[2] 周欣.表现性评价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28-33.
[3] Wortham S.Assess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M].New Jersey:Merrill Prentice Hall,20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