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作品是孩子心灵的写照,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每个作品都是一颗纯真的童心的自然流露和展现。有效地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绘画、积木、手工等方面的能力,还可促进他们在欣赏美、鉴赏美、语言表达自评和互评以及想象力等方面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利用有效的评价策略让教学活动鲜活生动起来,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最终促进儿童的发展呢?
1.多用肯定评价
从性质的角度来说,评价可以分为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两类。肯定性评价是指对幼儿的评价以肯定为主,主要有表扬、赞许、认可等方式。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教师要通过观察、对话,理解和发现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法和表达形式,寻找和挖掘积极因素加以肯定。教师传递给幼儿积极的情感,可以让幼儿知道自己的行为或者表现受到了教师的关注,教师积极肯定的态度会让幼儿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屮。
2.多用具体性评价
很多教师在评价儿童作品时,会笼统地以一句“画得真好”“搭得太棒了”带过。这类笼统的评价往往变成了教师的一种口头禅,这让幼儿感觉到教师的评价不是发向内心的,会极大地削弱他们的表现动机,评价的强化功能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教师要具体解释评价结果,要具体说明幼儿的作品哪些方面好,哪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如何改进。要使幼儿从教师的言语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能让幼儿在进一步学习时目的明确,信心坚定,兴趣浓厚,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样,不仅能让幼儿自身得到成功的体验,对其他幼儿也是很好的榜样示范。所以,教师要估量幼儿的内在需要和教学情境的特殊需求,对幼儿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3.在看待幼儿的作品时,要顺应幼儿的天性,尊重个性和差异
由于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各不相同,幼儿的作品往往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不应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评价,而是应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发挥个性特长,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下面,我们以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为例,来说明如何做到这一点。
(1)顺应幼儿的天性。
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不拘泥于教师的要求,他们喜欢天马行空,漫游在自己的世界里。此时,老师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和要求强加给孩子,而要顺乎天性,因势利导,放开孩子的手脚,充分尊重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他们的特立独行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并给予适时的引导。
(2)尊重个性和差异。
老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绘画特点,对不同孩子的绘画作品给予恰当的评价,不轻视和忽略任何一位孩子的作品,准确找出其中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引导孩子逐渐提高。[1]比如,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孩子,行动快,敢于想象,画的画较大,但不细致,画面不够完美。我们要肯定他敢想、敢画、大胆下笔的优点,同时启发他在画面干净整洁、用色协调上下功夫。而文静内向的孩子画的画干净清秀,但较拘谨,缺乏大胆创新,在表扬其细致认真的同时,还要鼓励他无拘无束,敢想敢画。这种个性化的指导方式既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4.看待幼儿的作品时,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衡量
评价幼儿的作品,绝不能用“像不像”这类成人的眼光和艺术标准来看待和评价,因为幼儿往往大胆、夸张、无拘无束,甚至张冠李戴,不受各种陈规的束缚。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特点,才能走进儿童内心的世界,接纳、欣赏他们的作品。因此,对待幼儿作品,我们要重视其意而不苛求其形,重视其趣而不苛求其法。
有位父亲让他4岁的儿子照着他的范例画鸟,可是孩子却画了许多歪歪扭扭的小线条,这位父亲说儿子画得不像,孩子却说爸爸画的鸟是死的,自己画的鸟是活的,鸟飞的时候是一扭一扭的。其实爸爸画的是现实生活中鸟类的具象特征,而孩子从直觉感受的角度画的是鸟飞行状态的特征,具有独特的个性创造。幼儿拙朴的画面造型之所以令人心动,正是因为作品表现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洋溢着天真活泼的情感,展示出可贵的童心、童趣。若成人不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总是把自己的观念和标准强加给幼儿,就会使幼儿失去发现美、创造美的积极性,使作品缺乏创造性和情感,失去活力和生机。[2]
5.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解读他们的作品
孩子眼里的世界和成人眼里的世界很不一样,在孩子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好奇。孩子们的作品往往充满了稚趣,画面上的线条、形状、形态和色彩都传达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手工作品的每一个成品都充满想象和创造。他们的想象大胆,不受具体现实和环境的约束,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尽管孩子的作品可能还相当拙劣、不成熟、形象不准确、构图不合理或画面不整洁、搭建积木时不协调,但我们不能随意否定孩子,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去分析作品。
例如,有一堂课是看完录像《美丽的草原》,让孩子们画马。有一位小朋友动作很快,画了一匹又一匹,不一会儿五六匹马连成一群,他给自己的作品命名为“赛马”。他画的马腿很长,似乎不成比例,但通过把马的腿进行夸张,很逼真地表现出你追我赶争第一的心情,他还在马脚下画了一些线条,使画面看起来很脏,而且不协调,但表现出了烟尘滚滚的景象,衬托出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从绘画的技巧来讲,这不算好画,但以孩子的眼光和心情来评价,这幅画很有创意且相当传神。只有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懂得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真正认识儿童画的本质特征,才能更好、更准确地做出评价。[3]
6.评价主体要多元,让幼儿参与其中
一般情况下,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一人包办了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幼儿不能或很少参与评价,这种评价是单向的,漠视了幼儿主体的存在。科学的评价应该从一元走向多元,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让出舞台,给足时间和空间,可以让幼儿聊一聊画面的内容,可以自己搭建积木的造型,可以谈谈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评评伙伴的作品,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最后,教师综合多方意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做一个总结。这样的评价过程,成了幼儿们相互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大家扬长避短,可以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幼儿参与评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鉴赏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大胆地表现自我、表述思想、表示情绪,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此,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思考的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1] 黄晓梅.如何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J].文教资料,2010(22):117-118.
[2] 黄晓梅.如何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J].文教资料,2010(22):117-118.
[3] 黄晓梅.如何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J].文教资料,2010(2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