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教育基本能力实用手册

第五章 教育实施基本能力

字体:16+-

5

第一节 教育环境创设与布置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成长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环境,并不是一种自然自发或随意设置的环境,而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着眼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精心创设的“适宜”的教育环境。物理世界本身不会自动地成为幼儿园教育环境。当存在进入人的活动视野,作为认知对象并被作为材料被艺术地加工,成为幼儿喜闻乐见的专用场所、设施、音像作品甚至特种玩具时,才能成为幼儿园教育环境。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有赖于环境中各个要素是否具有教育价值、是否有益于幼儿在“参与做”的过程中的身心发育。

因此,我们把幼儿园教育环境定义为: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它涵盖幼儿园的全体工作人员、幼儿、幼儿园房舍、设备设施、空间布局以及各种信息要素,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制度与观念以及文化传统所组织的一种综合的、动态的、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教育空间范围。

按构成内容的特质性差异来分,幼儿园教育环境分为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大类。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又可分为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物质环境两部分。自然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中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例如,花草、树木等都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可以直接利用的教育资源。社会物质环境主要由幼儿园的活动室、户外活动场地、各种设备和活动材料、空间结构与环境布置等要素构成,例如,幼儿园内沙池、大型游乐玩具等。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具体是指幼儿与教师、教师之间、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及幼儿园的班风、园风等精神氛围。

认知离不开操作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特征,因为幼儿的认识活动主要是依靠感觉、表象和动作进行的。幼儿主要运用“触摸”“看”“听”等多种感官来认识环境,因此,物质环境永远是先决性的载体。精神环境是无形的,更为复杂与难以把握。它对幼儿认知、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精神环境的状况,取决于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一所幼儿园能否成为真正的儿童乐园,主要取决于幼儿园的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并不是孤立地对幼儿起作用的。物质环境需要通过精神环境才能发挥作用,而精神环境又必须有物质环境的基础才能体现出来。因此,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

二、幼儿园教育物质环境创设

(一)幼儿园教育物质环境创设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幼儿园主要从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玩教具等方面创设幼儿园安全环境。

(1)园舍建筑。

①幼儿园整体建筑以平房最佳,建筑物必须坚固、安全,建材必须经久耐用,以达到防风、防震、防火、防水的功能(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建筑物的楼高、楼梯踏步高度、护栏等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同时应经常检修维护,避免存在危房、危墙的隐患。

②走廊、过道及其他辅助设施的安全尤为重要。如活动室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以供紧急情况使用,楼梯在靠墙一侧设幼儿扶手。走廊、过道的宽度应考虑到幼儿紧急疏散和集中进出时的承载量,且不能堆放无关物品,避免发生拥堵、践踏等问题。过道和楼梯要考虑防滑,幼儿经常进出的门要在材料的选择和形式的设计上考虑幼儿的安全。

(2)设施设备。

①设施设备的设计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使用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险。例如,幼儿桌椅、玩具柜的角应为钝角,不同界面相交处应为圆弧形,以确保没有会伤害幼儿的锐角或突起。

②在活动室内避免使用吊扇,北方幼儿园的暖气要包起来,以防在冬天烫伤幼儿等。

(3)活动场地。

①游戏场地的安全。室内游戏场应选择安全、耐用的器材,器材之间的距离应是安全的,游戏器材应定期检查维护,室内游戏场的铺面应能防止幼儿跌倒或摔伤。在实践中,这些大型设施却常常疏于维护,所以必须提高安全意识,否则一个螺丝的松动都可能给幼儿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②幼儿园整体园区安全。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幼儿园中的每一处环境设计都应为幼儿考虑。例如,幼儿园前门入口不要临街或设计专门车道以便接送幼儿;幼儿园内道路及便道应远离幼儿的游戏区,以防车辆或无关人员靠近;容易翻倒的设施应牢牢固定,必要的障碍物也应用明显标志标明;园内应设置多处安全疏散通道以及防滑坡道等设施。

(4)玩教具。

玩教具应安全且卫生,严禁使用有毒的材料(其各项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适宜性原则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适宜性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幼儿园所有物质条件都要从保障与促进幼儿身心顺利和健康发展出发,要与幼儿发展水平、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互相匹配、同步、协调,要能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遵循适宜性原则就要按照两个“适合”对环境进行创设。一是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就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特定年龄阶段的一般幼儿的身心特征,体现幼儿的年龄差异,满足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例如,小班环境要具有结构简单、色彩鲜艳、富有感官刺激等特点。二是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环境创设要充分考虑每个幼儿,包括每个幼儿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使环境尽量体现个性化。一般做法是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创设空间和投放材料,然后随时随地添加或调整环境,以使个别幼儿的需求得到满足,最终使环境能够“融洽”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幼儿。

3.丰富性原则

环境创设的丰富性原则就是指幼儿园要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幼儿发展目标,为全体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供幼儿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情感体验以及活动技能等。

遵循丰富性原则就要从幼儿活动的空间、方式、材料等方面进行丰富多样的考量和设计。空间的丰富体现在室内活动区和室外游戏场的设计上。室内环境应尽量提供活动种类丰富多样的活动区,如美工区、图书区、音乐区、表演区等;室外环境应设计丰富有趣的游戏场地,有各式游乐设施、草地、植物园、沙水区等。

活动方式上的丰富,在环境创设过程中要兼顾动静结合,用水与不用水、安静与热闹、团体与个别、室内与室外等方式相结合。

活动材料上的丰富,指:一是数量上足够丰富;二是结构上考虑高结构、低结构与无结构等不同材料;三是投放过程中注意层次,渐进式地投放,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及时地更换和修正。

4.童趣性原则

幼儿是主体,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创设的童趣性原则就是要求创设幼儿喜爱的、满足幼儿心理需要和活动需要的环境。在创设幼儿园空间环境时应突出设计方案的童趣化。

5.独特性原则

首先,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应结合本地、本园的特点,创设出有自己特色的空间环境,而不能生硬照搬、模仿别人的做法。每个幼儿园、每个班级的活动室多少有其特别之处,应充分利用当地的“特有气息”,进行一些特色化的环境创设。

其次,要体现幼儿年龄特点。每个阶段幼儿的个性、生理及认知发展水平都不一样,对环境的接受也会有差异,这就要求应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创设不同的环境。

6.启发性原则

一个有启发性和支持性的环境能始终吸引着幼儿,激发幼儿的构思、想象和创造,从而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从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环境”到当今提倡的“情境教学”,都无一不重视这一要素。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幼儿往往缺乏对事物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因此,对他们不能进行空洞抽象的口号宣传、理论教育,而且必须运用具体实物,配合运用启发性原则,使他们在看、听、摸、做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形成某些观念。

7.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强调创设环境与幼儿发展的互动关系。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以及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幼儿是幼儿园环境中的主体,如果创设的环境把幼儿放在一边,幼儿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到所创设的环境中来活动,那么再精心的设计也无法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在创设空间环境过程中,应积极让幼儿参与,向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潜在能力。例如,可以利用幼儿动手制作的小饰品、折纸、画等作品创设班级环境。

8.艺术性原则

幼儿园艺术性的空间环境,应该在色彩和造型上符合幼儿的审美特点,给幼儿以美的视觉享受。幼儿喜爱明快的色彩对比,可以从中感受到色彩变化的节奏并产生共鸣。同时,圆浑、敦实、稚拙、简洁的形象最能吸引幼儿,因为尚未完全走出视觉模糊阶段的幼儿,对圆浑的造型能淋漓尽致地感知。敦实、稚拙的模样会令他们产生更多的关注和怜爱。在表现内容上,辽阔的草原、密密的森林、蔚蓝的天空、浩瀚的海洋和可爱的小动物常常是环境美化的源泉,这些源于自然的单纯题材易于幼儿理解、欣赏、借鉴、表现,可给予他们丰富想象的翅膀。常见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难题是一堵墙面内容多,色调不易统一,此时可以采用较大浅色块支撑对比来强调跳跃大的各局部,使画面既有局部美的色彩变化、又有整体协调感。

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对待幼儿创造的“美”。因为幼儿心中和成人心里的“美”,实际上完全超越了学科性的尺度。

(二)幼儿园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创设

1.室外空间环境的创设

室外空间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教室以外的空间环境,包括园门及围墙、绿化绿地、幼儿户外活动场所、建筑物外墙设计等。幼儿园的场地是有限的,然而,只要精心的设计、周密的安排,就会有很大的创意性空间。

2.室内空间环境的创设

室内空间环境,主要指幼儿园主体建筑物的内部环境,包括门厅、走廊、过道、楼梯、悬挂物等室内公共部分和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活动室、生活区等专用空间。下面我们就对部分室内环境的内容进行分析介绍。

(1)门厅。

门厅是所有进出人员的集散地,是幼儿、家长、教职员工以及内外宾客每日必经之地,显然,其空间环境创设的影响面比较大。因此,环境创设应格外精心,尽量反映出本园最高水平。

(2)走廊。

(3)楼梯。

(4)悬挂物。

(5)活动室。

(6)生活区。

(三)幼儿园墙饰的创设

1.幼儿园墙饰的内涵

幼儿园墙饰设计是一种手法多样的综合性壁面装饰艺术设计。常见的幼儿园墙饰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抓特征求整体,创造幼儿喜闻乐见的造型,使墙面生动有趣。

根据设计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常规墙饰设计、主题墙饰设计和互动墙饰设计三大类。

(1)常规墙饰。主要体现为针对幼儿园各区域场所做的装饰性或功能性墙饰设计,如班标、宣传栏等。

(2)主题墙饰。是幼儿园各班级教室中,以各学期相关教育内容为主题的各类墙饰设计。

(3)互动墙饰。是让幼儿参与墙饰材料的准备和制作的过程,师幼互动共同完成的一种墙饰制作形式。

2.幼儿园墙饰的设计特点

(1)教育性。墙饰的创设是在幼儿园整体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幼儿的特点精心设置的,要有利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每一平方墙面都应发挥其教育功能。

(2)适宜性。不同的年龄班应有不同的墙饰内容,教师要充分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别差异,选择符合幼儿需求并有发展价值的教育内容作为墙饰内容。

(3)参与性。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参与其中,用他们喜欢的、独特的方式表现自己,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4)艺术性。墙饰的艺术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挥墙饰的审美作用,让幼儿感受到墙饰的色彩美、装饰美、结构美,让幼儿获得审美愉悦;二是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幼儿都喜欢展示自己的艺术成果,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5)情趣性。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幼儿时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这时的幼儿非常愿意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体现墙饰创作的审美愉悦。

3.幼儿园墙饰的设计要点

幼儿园墙饰,不仅具有装饰、美化幼儿园的作用,而且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是对幼儿施以教育的有效途径。墙饰设计不仅要努力为幼儿构建一个愉快的视觉场,还要充分与教育内容相结合,积极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及各种探索活动,诱发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1)墙饰设计应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2)构思要新颖,立意要独特。

(3)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季节特点,选择适当的图片设计画面,灵活地装饰壁面。

(4)壁面设计要合理、有趣、可变,利于幼儿灵活运用。

(5)壁画设计要主题突出、色彩鲜明、结构明快。

(6)要鼓励幼儿动脑动手一起参与设计、布置。

总之,通过墙饰教育活动,不仅美化了室内环境,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感,增进了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体现了较强的教育作用。

三、幼儿园教育精神环境创设

幼儿园环境不仅要重视物质环境的创设,更要关注精神环境的营造。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等)、稳定的心理素质、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不断发展的专业能力,才可能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鼓励幼儿主动探索、想象、创造的良好精神环境。

(一)幼儿园教育精神环境创设的原则

幼儿园精神环境的营造应遵循以下七个原则。

多关注原则:用眼睛看某人、某事;关心重视,用实际行动去对待某人、某事。

多尊重原则:尊重幼儿的经验;尊重幼儿的情绪情感;让幼儿学会尊重,激发幼儿内在“自尊”。

多接纳原则:接纳幼儿的个体差异;接纳幼儿的“错误”行为。

多信任原则:从教育观念和态度上能够相信幼儿的能力,并在与幼儿互动中能够有目的地鼓励幼儿进行自发的、有价值的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多赏识原则:正确诠释赏识原则,防止出现赏识过程中的误区;把握正确的赏识方向;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运用适度的赏识方法。

多互动原则:互动的动因应从浓厚的事务性转向情感性;互动的开启及控制应从教师转向幼儿;互动的性质应从消极互动转向积极互动;建立开放式的互动模式。

多自由原则:在营造精神环境时要充分考虑给予幼儿自由的时空和充分的选择机会,让幼儿在自由的心理氛围中学习、探索。

(二)幼儿园教育精神环境的创设

精神环境是由人和人的交往关系以及各种信息的传递构成的。由于交往的关系和信息传递的内容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精神环境。良好的精神环境应是文明的、正派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构成幼儿园良好的精神环境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幼儿园保教人员的道德、情操和情绪;幼儿园生活的组织与安排;对幼儿采取正面的教育方法。

1.保教人员的道德、情操和情绪

幼儿园的教师和保育员,一方面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幼儿面前,另一方面本身又构成了一个幼儿园的人的环境。作为人的环境因素,幼儿园的教师、保育员都应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饱满的情绪、真诚的爱心、亲近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既要热爱幼儿、尊重幼儿,又要严格要求幼儿;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

2.幼儿园生活的组织与安排要丰富、有趣、和谐、有序

教师应使幼儿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乐趣、有新意感。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室内外游戏活动,做到动静变化、室内外变化,全体活动、分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交替进行等。组织好幼儿园一日活动,吸引幼儿积极、愉快地参与每一项活动和游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幼儿园的工作要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团结、和谐、轻松、愉快、温暖、安定、人际关系亲密融洽的良好环境。

3.对幼儿采取正面的教育方法

采取积极鼓励、正确引导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多用肯定性和鼓励性的积极语言,不要用那些怀疑性和否定性的消极语言。要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就要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让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