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课程发展研究

三、职业教育的文艺复兴: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

字体:16+-

伴随着国家对劳动力资格要求的提高、年轻劳动力学历过低过早离开学校等一系列问题,瑞典政府在2007年成立了高中教育调查小组。该小组评估从高中就读资格规定到如何设定高中教育所获得的资格和成果,以及影响高中成人教育的因素等各种事项,并提出了新的高中教育体制,强调职业项目的重要性。[19]2008年高中教育调查小组向政府提呈了《未来之路——改革的高中教育》报告,并在2011年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被称为“职业教育的文艺复兴”。[20]

在本次改革当中,“高要求”“高标准”“更加清晰化”是关键词。总体而言,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希望学生在完成高中教育的同时,准备项目的学生能够有对应的资格进入高等教育或者职业发展。因此,瑞典政府引入了两种新资格:高等教育准备项目资格和职业项目资格(vocational programme)。职业项目资格入学基准要求通过瑞典语(或作为第二外语的瑞典语)、英语、数学以及其他五项核心必修课程;高等教育准备项目资格入学基准,则要求通过除上述条件外的八门核心必修课程。

这一分类比原有体制更加强调专业分化,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出路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同时,对现行各专业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国家统一专业被分成6个针对高等教育的准备课程项目:经济学、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技术;12个职业项目:儿童与娱乐、建筑和土木工程、电气能源、车辆和交通、贸易和管理、手工艺、旅馆与旅游、工业工程、自然资源管理、酒店管理和饮食、空调暖气和建筑服务、卫生保健和社保。[21]与产业发展前景相关的职教专业得到了加强,现行的地方特设专业和地方性课程一律取消,学校只有经过国家教育署审查批准才能开设自己的专业或课程。

重视职业教育成为本轮改革的最大亮点。职业项目延长了课时,从1 350学分提高到1 600学分。高中的学徒培训也将作为可选课程引入这些职业项目当中。所有在校开设的高中职教专业都必须安排“工作现场学习”,并将落实工作现场的职责交给地方政府和企业,通过设立专门委员会等来实现。在学校办学的高中职教专业之外开设与之并行的学徒制培训、后者与前者一样,课程总体结构相同,实施学分制管理,必学700学分的“高中共同科目”和“毕业文凭项目”,可不学“专业共同科目”,将相应学分纳入专业分支课程,专业分支课程不分科目,主要放在工作现场学习,按“专业组块”安排、实施,每个“组块”有200~500学分,200学分的个体选修科目亦可选择这样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3年学业期满,完成课程计划,同样获得高中职业教育文凭,并且和在校学习的高中职教专业学生一样,再选修一定学分的瑞典语和英语,就可以取得高校入学资格。“给职教学科分配更多的时间,为工作现场学习提供更多的装备,以及安排更多的学徒制培训机会,这些都将加强职教专业的教学质量”[22],基于这样的观点可以相信,这些措施必将“带来高中职业教育的复兴”。

高中是学生继相同义务教育后接受分化教育的开始阶段,为解决“一选定终身”之类的问题,为瑞典实行了40多年的综合高中提供了一种较为成功的制度范例,其制度安排背后的理念是向所谓(因选择而导致)的死结(dead-end)宣战。此轮改革将继承这一基本的制度框架:“委员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保持高中课程目前的结构”,工作重心在于完善这一总体架构。在强调保证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享有多向选择之便。相应地,其评价体系也在发生改变,之前的评分制度采用从“优秀”(MVG)到“不及格”(IG)的四个等级。如今,这种制度已被A到F的新型六级评分制度所取代。A至E为及格以上的等级,F是不及格。新的评分制度与欧洲高等教育标准评分系统——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非常相似,从而体现其在高中课程改革、课程评价与管理中与时俱进的思想。[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