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制度引入到本土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教育体系变革的基本路径
日本教育的整体发展在近现代的亚洲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时间分段来看,日本教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分水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力图打破明治维新以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并设的体制,奉行“综合制”“小学区制”“男女共学制”三大原则,从而建立了战后新制的高中体系。[24]在三大制度原则中,“综合制”要求所有的高中建设成普通科和职业科同校的综合制高中。1951年日本政令改进询问委员会提出《教育制度改革咨询报告》[25],建议分割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同时将综合高中分解,但社会的反对声音强烈,其根本理据是日本经济急速发展,对职业学徒的需求远远高于其他,这使产业界要求重视职业教育。到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实施“使综合制高中的普通科和职业科分离,分别成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高中多样化”政策。[26]这一多样化的政策考虑和教育措施的落实,一直延续至今日。
(一)在借鉴中成长: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高中教育发展
日本高中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初实现了普及。公立普通高中在均衡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同质化的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给公立学校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带来了巨大压力,教育质量下滑。为此,日本开始大力增建高中,鼓励私立高中的建设。初中生的高中入学率从1950年的42.5%提升到1960年的57.7%,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其完成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开始涌入高中教育阶段,日本的紧急应对政策是扩大招生规模并新设高中。之后,随着日本出生率降低,人口在到达峰值后开始减少,但相应的公立高中的数目并没有降下来。这一时期的高中培养模式单一,无法适应能力、兴趣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其中较为严重的是出现了中途退学问题,在一些薄弱高中,中途退学率甚至达到了30%左右。
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日本政府特别是都教委提出了“学校群”制度,希望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缩小都立高中之间的差距,缓和激烈的高中入学考试竞争,同时提高高中学校的教育质量。但事实上这一制度实施并不成功。有学者指出它是使都立高中平庸化的“罪魁祸首”,学校在组成群落后特色磨灭,家长更愿意将孩子送入以升学导向为特色、大学入学率高的私立高中或其他公立高中。
1971年,原日本文部省附属机构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咨询报告《为综合扩充今后学校教育的基本政策》[27](因在1971年提出而被称为“四六答申”),在高中方面提出了要实现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开发因循个人特性的教育方法等意见。虽然“四六答申”提出的意见并未迅速实施,但这些意见对之后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85年6月至1987年8月,提倡“新自由主义”、推动国营事业民营化的中曾根内阁设置临时教育审议会。通过对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到第四次答申,在“公共教育民营化”的主张下,政府提出了“个性重视原则”,推崇“宽松教育”,修改了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促进高中学制、课程内容、培养方式等多样化发展,建设学分制高中、综合学科高中、初高中一贯制高中等新型高中。1987年3月,日本《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修订[28],学分制高中制度化。学分制首先在定时制高中和函授制高中得到实施。1991年文部省“应对新时代教育的各种制度改革”,为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政策制定创造了条件。文部省设置的“高中教育改革推进相关会议”,对高中的各项改革进行了具体探讨并确立了各项措施。
具体而言,这时期的高中教学大纲是按照学分制贯彻落实的。1学分为35学时。全体高中生包括普通科和职业科的共同必修学科(见表2.4)。
表2.4 20世纪80年代普通高中共同必修课程及学分分配表
除了共同必修科目外,按照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能力设置选修科目。普通科高中的选修科目为“共同选修”,包括国语、社会、数学、理科、艺术、外语等;职业科高中的选修科目为“职业选修”,包括家政(18种)、农业(30种)、工业(64种)、商业(18种)、水产(22种)、看护(5种)、理数(7种)、体育(7种)、音乐(6种)、美术(12种)、外语(8种)等。可以看出,普通科与职业科高中的根本区别在于课程设置中的选修学科。各学校根据其教育目的要求,决定开设哪些选修学科。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满80学分才可以毕业,而职业科高中学生则至少需要在职业课程上获得30学分。
(二)个性化、多样化与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中类型改革
1993年3月,日本《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和《高中设置基准》修正,学分制高中开始扩展到全日制高中,综合学科也得到了创设。文部科学省对综合学科的设置非常积极,最终设立了500所综合学科高中的工作目标。1998年6月,《学校教育法》修改,初高中一贯制学校法制化。[29]初高中一贯制学校也是文部省重点推进的学校改革项目。政府改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相关措施的实施,对都立新型高中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1997年,东京都第一期《都立高中改革推进计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弹性而多样化的高中教育”,并且在全国得到借鉴和推广。东京都以实现公立高中多样化为目标,通过命名“升学指导重点”高中、“中坚”高中、“课程制”高中对现有公立高中进行重新定位;创设“综合学科”高中、“学分制”普通高中,“初高中一贯制学校”“科学技术学科”高中、“国际学科”高中、“挑战学校”重组新型公立高中。可以说,日本高中多样化改革是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的一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半个世纪形成的追求均衡发展的日本教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本次改革当中,有关普通高中改革的内容最突出的是“推进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和“设置新型高中”。“推进普通高中的特色化”有“多样选修课的开设及课程类型设置的推进”“现有课程制的重新审视和设置、充实”和“新学科的设置”三个措施。其中“现有课程制的重新审视和设置、充实”在1997年计划和1999年计划中都得到重点实施。
199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版[30]。这次修订的目标是让各学校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有特色的教育,培养有丰富人文性和个性、掌握基础知识,能自主学习、进行自我思考,有“生存能力”的人。1999年版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指出要创设综合学习时间,扩大选修课的幅度,充实个性化的指导等。1999年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颁布后,在2003年以后开始阶段性实施。
2001年,都教委为了确立市民能理解的教育目标,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地球环境问题、少子高龄化等社会状况的变化,对教育目标进行了修改。修订后的教育目标要求培养“三种人”:一是自尊并尊重他人、有关怀之心和规范意识的人;二是作为社会一员,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三是自主进行学习和思考,有丰富个性和创造力的人。另外,要让家庭、学校和社区承担各自在教育中的责任,认识到三方必须合作,让所有的市民都参与到教育中来。
具体而言,此次改革在课程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设定了“综合学习时间”,采取综合化的方法横向联系知识体系,实现“认知的综合化”和“认知的主体化”。[31]报告指出,作为高中课程修订的主要目标,重点在于平衡地掌握一定范围领域中的基本内容。创设“数学基础”“理科基础”等科目;将外语作为必修学科;新设“信息”学科作为必修学科。在有关职业教育的学科中,设置了“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来进行综合学习时间要求的活动(见表2.5)。
表2.5 2003年实施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要求的高中学科、科目及学分分配表
(三)不破不立:两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中的高中理念变革
通过新型高中的设置、学区的废止、学校选择幅度扩大,针对多样化学生的弹性化教育开始实施,尽管这一期的高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学生中途退学率较高来看,高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革的问题。[32]其次,2006年12月,作为日本教育基本理念和原则的《教育基本法》修订,其提出了具有右倾色彩的重视培养学生公共精神和主动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热爱国家和家乡,尊重传统文化等原《教育基本法》中没有的概念。2009年3月,《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在修订后的《教育基本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33],修改版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等,充实道德教育和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切实的学习能力、丰富的内心、健康的体魄三者平衡的“生存能力”。修订后的《学习指导要领》,在2013年全面实施。同一年度,第二期的《教育振兴基本计划》(2013—2018)开始发布[34],在承接第一期的计划精神之外,对此后5年日本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成果目标以及基本措施进行了规划部署。针对日本社会及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此计划强调构建“自立、协同、创新”的终身学习型社会,提出教育发展的4个基本方向,即培养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构建学习的安全支撑网,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并建立富有活力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