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课程发展研究

二、从综合学习的提出到综合学科的践行——综合学科高中的定位与发展

字体:16+-

(一)综合学习的提出与综合学习时间的践行

关于综合学习的最早实践,学界普遍认同1890年东京高师附小训导樋口勘次郎根据德国赫尔巴特综合主义课程思想所撰写的《综合教授法》一书,这是日本在综合学习上的最早探索。樋口勘次郎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所谓综合学习就是将原本分得很细的各课程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像学习一门大学科,尽量多方面地联合,尽可能联系得密切些。这是综合课成功与否的关键”。[35]

1947年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试案)》[36],规定新设的社会科“并不是将过去的修身、公民、历史、地理加在一起,再起个社会科的名称就算了。从今日我国国民生活来看,在涵养国民社会生活的优良见识和性格上,社会科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综合学习时间的应用,各届政府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政策贯彻,但有一点内容却是共同的,即综合学习时间与各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相并列,它是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载体。综合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社会福利、健康教育等,其主要学习方式为社会体验、观察和实验、参观和调查、讨论等。

(二)综合学科设计在课程体系中的取向与建构

综合学科的特征之一,即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习性、兴趣、关心以及期望等选择需要的科目。但在选修科目择取时,学生会依照群组进行选择,并且学科群组是决定将来职业规划的重要依据。

1993年3月22日,文部省发布文初职第203号通知——《有关综合学科》,该文件对综合学科的教育特色、可以利用的教育制度、教育课程的编成作了相关规定和解释。[37]此文件相应地对《学习指导要领》《高中设置基准》做了修改,增加了有关综合学科的内容。综合学科又称“第三学科”,是在普通科与职业科之外的第三选择,由日本文部省初等中等教育司于1993年3月公布,1994年正式推动。其“重视将未来的职业选择,纳入个人视野,加深对自我规划发展的自觉学习”。《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原则上综合学科要实施学分制,并且必须让学生们履修“产业社会和人类”的特色课程。《高中设置基准》对综合学科的定义是“综合实施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学科”。其中,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相关内容必须在25学分以上。

综合学科高中的教育课程由高中必修课、综合学科特色课、综合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构成。高中必修课是《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的日本所有高中生的必修课,最低学分为31分。其他综合学科特色课、综合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不同的综合学科高中内容有所不同。

第一,综合学科特色课分“产业社会和人类”、信息技术基础课及“课题研究”三类。“产业社会和人类”的内容是“职业和生活”(学习作为职业人必需的能力、态度、职业观),“日本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理解日本产业的发展,学习因此而带来的社会的变化)及“职业选择和自我实现”(考虑自己将来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信息技术基础课分普通和职业两类。课题研究是根据学生所学,其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设立一个课题,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研究学习。以上三类课程的学分都是2~4分。

第二,综合学科的综合选修课是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其既有普通教育课程,又有专业教育课程的选修课。《有关综合学科》按照不同专业,列出了可供参考的选修课系列,如信息系列、传统技术系列、工业管理系列、流通管理系列、国际合作系列、地区振兴系列、海洋资源系列、生物生产系列、社会服务系列、艺术系列、生活文化系列、环境科学系列、体育·健康系列等。综合选修课和综合学科特色课两者学分总分要在30学分以上。

第三,除了综合选修课让学生选择外,学生还可以根据其他科目的需要或者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课程,这些课就是自由选修课。

《有关综合学科》还规定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进行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等多样化的课堂形式。为了增加学校的选修课,确保学生跟社会上活跃在第一线的人有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在“产业社会和人类”“课题研究”等,学校可以积极邀请社会人士担任讲师。日本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可以为这些有专业才能的社会讲师颁发“临时教育资格证书”,确保学校的讲师资源。在班级管理上,综合学科高中的学生也有一个班集体(home-room),通过这个班集体来实现学校对学生生活、思想、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开展班级活动,以防止选修课过多造成的学生管理困难。

(三)综合学科高中在办学模式上的创新和问题

综合学科设置以来,日本文部科学省和教育相关团体对其进行了多次的实践调查,如2000年文部省的调查,2001年筑波大学饭田浩之负责进行的“高中综合学科稳定过程的相关追踪研究”、2008年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工藤文三负责的“今后后期中等教育的相关调查研究”、2009年文部科学省实施的“综合学科、学校设定科目‘产业社会与人类’的相关调查”、2012年文部科学省委托东京女子体育大学的“高中教育改革的推进相关调查研究事业——综合学科调查研究”等的实地调查访问。1994年,筑波大学附属坂户高中等7所高中改编成综合学科高中。[38]截至2012年5月,在日本约5 000所高中里单独设立综合学科的高中有253所,同时设置普通科和综合学科的高中为31所。[39]

作为介乎普通科目高中和职业科目高中之外的第三种高中办学模式,《有关综合学科》对综合学科的教育特色、可利用的教育制度、教育课程的编写作了相关规定和解释。

《有关综合学科》提出综合学科有两个教育特色。一是促进学生自发思考毕业出路,以将高中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选择联系起来。为此,综合学科开设了帮助高中生自发思考职业规划的课,还充实了职业规划指导。二是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为此,综合学科高中开设广泛的选修课,以供具有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学生选择。

综合学科的教育特色,使其可以利用文部科学省认可以下相关教育制度。

第一,推荐入学。综合学科高中选拔入学时,为了让有不同能力和适应性的学生入学,在选拔方式上可以考虑重视学生文化特长、体育特长和志愿者活动的推荐入学;

第二,根据学分制来编写教育课程。综合学科一般利用学分制来编写教育课程,学生可以不受学年制的限制,当某一门课成绩不合格且不至于留级时,只要到毕业之前获得毕业所需学分即可毕业。学分制的实施,也方便教师设置跨度两个学期及以上的课程;

第三,学校间合作的推进。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科和课程选择,综合学科的高中可以尽可能地和其他高中进行积极合作,包括其他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在特定的学期或一个期间就某个学科进行合作教学,实现设施共享;

第四,专修学校学习及技能考试成绩的学分认定。在综合学科高中,根据当地经济特色和学生出路选择,学校可以认定专修学校高中课程的学习成绩和技能考试成绩为本校学分;

第五,专门学校转学的处理。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并想在该专业进一步学习,毕业后希望从事该领域的工作,学校可以允许学生转入专门学校;

第六,转学、编入学的积极应对。综合学科高中实施弹性化的教育课程,教育课程选择范围广泛,有些学生可能会不习惯综合学科高中,或者有其他高中退学的学生想再次进入高中学习。《有关综合学科》提出学校要为这些学生做好准备。

综合学科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分为以下4点。

第一,丰富的选修课增加了学校的魅力。综合学科融合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的课程,因此,其比一般的学校有更丰富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这增加了学校的魅力。

第二,学科特色课程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据2012年调查,综合学科的特色课程“产业社会和人类”是学生对综合学科的满意度最高的课程,因为“产业社会和人类”让他能够在入学的时候就对今后的生活方式进行思考。校长们表示,综合学科的课程增加了学生的选修幅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三,学分制的充分利用减少了中途退学的学生。综合学科多样的课程和学分制的利用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从而让学生愿意在学校学习,减少了中途退学的学生。专业学科中较多的实习课使学生们可以离开教室到实习地实习,这对不适合理论学习的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

第四,综合学科高中可以及早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有些学生在高中时就确立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但去专门高中会妨碍升入本科大学,而普通高中又因设备限制无法学到专业知识,这使很多学生陷入了苦恼的境地。而综合学科高中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既能在高中时确立专业基础,又可以顺利升入本科大学,这使综合学科高中获得了这些学生的青睐。

但综合学科高中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4点。

第一,选修课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综合学科有一个问题,即有些学生希望的课程无法开设。一方面,教师的配置限制,选修较少的科目没有办法开讲,少子化致使学校人数减少,进而配置的教师也随之减少。另一方面,综合学科中专业课程需要相应的设施,有些原来由普通学科转换过来的学校只开设了设备条件要求较低的家庭、美术、艺术等课程,对于设备要求较高的护理、农学等课程,这些学校就无法开设。

第二,教师负担的加重。虽然设置综合学科的高中可以增加教师人数,即所谓教师的“特殊加配”,但综合学科由于设置了较多的选修课,有些课程小班化,因此教师担任的课程数也相比普通高中的教师增加了,这使教师的负担有所增加。

第三,中学生及家长、中学教师对综合学科理解不足。由于日本还是学历社会,因此中学生为了升学更愿意去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高中,家长一般也不理解综合学科的意图,中学教师也不会在学生升学指导过程中有特殊的宣传。2012年调查显示,学生认为综合学科只是“有比较多的选修课”,而对“综合学科”的其他特色理解并不充分。中学生及家长、中学教师对综合学科的理解不足,说明新型高中获得民众的接受需要一段时间的积淀。

第四,选修课的系统性和与时俱进的问题。因为综合学科高中选修课的自由性较高,有些学生选修科目时没有计划性,所以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没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另外,由于剧烈变化的社会经济状况,因此综合学科高中的选修课,尤其是专门教育的选修课必须与时俱进。这给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总之,日本综合高中走过了一条比较独特道路,或者说,综合高中在日本的实践是有反复的。从最初引入综合高中制度,到后来推行高中多样化,先是分割综合高中,复设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继而在普通高中设置综合学科,再到后来设置综合学科高中,并形成了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学科高中并存为基本框架的中等教育体系,这算是别具一格的发展路径。不管日本高中阶段的学校的名称是什么,其致力于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机构设置的多样化还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或者说,除了传统的双轨制(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设置之外,综合高中也是重要的选择。作为发达国家,日本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属于东方文化圈,日本是典型的追求学历的社会,在评价高中教育质量时非常在意“升学率”,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日本综合高中的实践可能对我们更具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