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纲要》对高中阶段教育有如下规定。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普及高中教育之后的教育发展方向及功能定位,大众化的高中教育不再强化具备甄选功能的精英化升学预备教育,也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训练成有一技之长的技工,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在学习型社会中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高中教育处在整个教育系统的中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关系到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又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