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课程发展研究

二、综合高中模式构建——促进适性发展的自然分流教育

字体:16+-

统观世界各国的高中教育改革,在普及高中教育阶段,很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综合高中教育模式。美国综合高中在创立之初,正是基于当时社会对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考虑的。科南特作为美国综合高中的倡导者,也是要素主义者的主要代表之一。在科南特看来,学科知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髓要素,是每一代人形成共同文化、共同理想的基础。学校要以文化的基础要素为核心建立课程,主张以学科课程代替活动课程与经验课程。除了基础课程外,综合中学不应对学生作未来职业的区分,而应为学生发展才能提供多种机会、多次选择,使每个人可以做出适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选择。

综合高中应设置综合课程,既有学术课程,又有职业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制订课程计划;既有必修课程,又有选修课程;能力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职业高中课程”的做法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不利于综合高中的发展。综合高中的发展,甚至整个高中教育的发展,都要着眼于构建普职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即“通过整合普职融合的课程作为各类高中的共同课程,以拓展学生的基础;通过提供分类分层、模块化的课程和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既满足部分学生学习普通文化课的需求,又满足部分学生学习职业类课程的需求。因此,构建重基础、多元化、选择性的高中课程新体系是综合高中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21]

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必然使高中阶段从过去学术倾向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以培养公民素养为主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功能也将从过去单纯的选拔、甄别向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转型,这意味着综合高中将成为我国高中教育普及背景下的一种重要办学模式并日渐成为高中主流。[22]当然,基于现实可能性的综合高中的改革与发展,则需要国家、地方及学校三方联动,需要观念、制度及政策的协同创新,需要教育目标、课程建构及教材编制的专门设计。

自2011年以来,高中教育的功能定位问题日益成为教育研究与讨论的热点话题,《中国教育报》也专门组织专栏文章对其进行讨论。例如,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就曾发表文章《从基础教育到大学预科——新时期高中教育的定位及其选择》与《从教育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看高中改革——再论高中教育的定位与选择》,从理论层面阐述高中教育重新定位的理由,把对高中教育新定位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2012年3月9日《中国教育报》特别开设了“教育前沿·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系列谈”,刊发一系列相关文章,探讨我国高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我国义务教育普及以后,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高中毕业生上大学的比率已经达到7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更高。高中阶段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成了高等教育的准备或预备。基于此,谢维和进一步认为,鉴于当前超过70%的高中毕业生能够上大学的现实,将符合条件的高中阶段教育定位于为高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并不等于为他们参加高考做准备。这种定位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并不矛盾,既体现了高中教育普及中的多样化和主要矛盾,反映了高中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综合功能,也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3]高中阶段的教育,特别是其教育内容与要求,必须尊重在身心发展方面已经越来越分化的高中学生的选择和自主性,尊重他们未来发展取向的多样性。而这样的选择性、学术性与多样性的学习与教育,既为高中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又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条件。

关于高中横向定位问题,有学者强调,从综合高中的存在价值来看,综合高中是解决高中横向连接左右功能问题的切入点,应尽快启动国家综合高中实验区,打破非普即职的僵化格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现有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都不应该把普职界线划得非常清楚,应该强化对学生开展普职融通的教育,这对学生、对社会都是有利的。[24]

由此看来,高中教育课程取向应该是“基础+选择”模式,构建“宽基础”“选择性”“多样化”的综合高中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综合高中模式正是普及化高中教育的必然选择。一所理想的综合高中,应达到课程综合、多样选择、自然分流的目标。

依据课程体系的整合程度划分,课程综合通常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25]

第一种,“3 年一贯融合式”,即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内容与要素完全整合,高度综合并贯穿整个高中阶段;

第二种,“1+1+1 融合式”,即采取高一统整、高二试探、高三分流的方式,分阶段学习不同类型课程与内容;

第三种,“2+1 融合式”,即前两年学习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内容,后一年学习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内容。

从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来看,“3年一贯融合式”的综合化程度最高,但实施难度也最大,“1+1+1 融合式”次之,“2+1 融合式”综合化程度最低,实施起来相对也最容易。就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发展来看,各地、各学校可结合实际来选择不同的课程综合方式,由易到难,逐步走向真正的综合化。

综合高中模式强调,在课程综合和多样化课程选择的基础上实现自然分流。可以说,这也是比较理想的分流教育。我国既有的普职双轨的校际分流,使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就必须做出“非普即职”的选择,而且一旦选择后就很难在两者之间转换。而综合高中模式,主要通过在同一学校内选择不同的课程轨道、课程模块实现自然分流,这种选择不仅可以多次,而且还可以在不同轨道之间自由选择、灵活转换。

可以说,综合高中教育模式及相应的课程取向大致实现了三个教育功能转向:一是以课程为载体实现自然分流,二是允许学生在不同时段多次选择,三是注重学生的课程选择或生涯规划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