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课程发展研究

三、多样化发展——转型中的普通高中教育

字体:16+-

信息化、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典型的时代特征,新的时代特征对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使高中教育不再成为一种终结性教育,高中教育的功能也不能只局限于升学预备教育或职业预备教育,走向普及化、大众化的普通高中教育要注重升学、就业、“全人”培养三维目标的统一。

强调高中教育类型的多元化与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中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美国为例,美国综合高中教育主要经历了两次转型:即由精英型的大学预备教育机构转向大众型的终结性教育机构,再转向大众型的大学预备教育机构。在第一次转型过程中,美国综合高中获得了发展的契机。而第二次转型中,综合高中却陷入了发展的危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综合高中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失衡的结果。

所谓“大众型”是相对于精英型而言的,“终结性”教育主要指教育机构的毕业生将来主要以进入工作和生活领域为主,不再继续升学,只有少数学生接受大学预备教育以准备升入大学。美国大众型的终结性教育机构的确立和发展主要始于20 世纪初期,这一时期美国的初等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普及化。工业化的推进以及职业教育的兴起,推动着中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为了满足大众受教育的需求,美国打破中等教育领域的双轨制模式,建立了兼具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新机构——综合高中,它成为大众型的终结性教育机构的主要形式。综合高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人人都可以接受中等教育,推动中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美国综合高中是美国中等教育第一次转型的产物,这一时期中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满足广大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扩大受教育群体的范围,促进中等教育的普及。这种综合高中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和发展需要,综合高中内部实行分流分轨道的培养模式。综合高中作为终结性教育机构,承载着多种功能,即升学、就业和培养“全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其中,可以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美国综合高中模式满足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和民众普遍接受。

从美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美国高中阶段的普及教育主要是通过综合高中的办学体系实现的,其主要面向毕业后准备工作和进入生活世界的学生,同时,面向少部分准备升入大学的学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综合高中日益遭到多方面的质疑。许多教育改革直接针对综合高中教育展开,高中教育的多样化改革与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美国的高中教育不仅实现了普及化和大众化,而且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成为现实,现代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发展和职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需要接受过更高层次教育的从业者和社会公民,美国综合高中所培养的具备初等教育水平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美国综合高中的第一次转型可以看出,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社会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不同,综合高中功能定位也有所不同。

美国综合高中的第二次转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二次转型即从大众型的终结性教育机构转型为大众型的大学预备教育机构,大众型大学预备教育成为公众的主导需求。

与第一次转型相比,第二次转型要复杂得多,艰难得多。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在同一所学校内,让大多数人升学比让大多数人就业要困难得多。第一次转型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面向大众的终结性教育与面向少数人的大学预备教育,对教师水平及成绩要求不高,只面对学生群体中最具才能的小部分学生进行升学预备教育。这种终结性的综合高中的教育重点是帮助大多数学生就业与生活。

当综合高中转为大学预备教育机构时,就必须考虑其如何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教性以及学生能力、智力与职业兴趣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可否认,在任何类型的中等教育机构中都会有一定数量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当这类学生属于少数时,教育要容易得多。第一次转型期的美国综合高中主要提供的就是服务大多数学生的终结性教育。

美国综合高中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对美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综合高中承载着升学、就业和培养“全人”的功能,但主要以面向生活和工作的终结性教育为主。

随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推进,民众的教育需求也逐渐攀升,大众型的大学预备教育已经成为高中教育的主要功能。

基于这种现实的考虑,美国综合高中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如小型化学校运动、学校选择运动等。

我国高中教育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加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再沿用初中毕业生一次性强制分流,将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要,也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和职业快速更新的时代要求。

综合高中作为一种融升学、就业和“全人”教育于一体的大众型教育机构,可能成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延迟分流、适性选择及多样化发展。

相对理想的综合高中课程取向可能是“共同基础+校本选修”模式。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构建要以核心课程为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普通文化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相结合,并确定各科最低学习标准和基础学习要求。

综合高中教育模式及课程取向最具活力之处就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将学习目标、教材、学习环境等个别组合,进行个性化教学。[26]学校和教师作为课程设计开发的主体之一,应整合课程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校本课程生态和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以帮助学生在自主选择和多次选择中合理分流、适性发展。

综合高中教育在实现课程多样化与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和特色发展。

当然,我国综合高中的实现路径是多元的。从我国高中教育的现实发展与改革趋势来看,无论在普通高中或在职业高中范畴内进行综合高中改革试点,还是创建全新的综合高中,都要基于“综合性”“多样化”与“普职融通”三个关键词展开,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育人。

[1] [美]科南特:《科南特教育论著选》,陈友松,译,8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刘丽群:《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载《教育研究》,2013(6)。

[3] 曹静,庄玉兴:《综合高中生“左右逢源”》,载《解放日报》,2001-03-07。

[4] 黄伟,雷宇:《一锅“夹生饭”,武汉综合高中十年之殇》,载《中国青年报》,2009-02-23。

[5] 袁桂林:《关注高中横向定位问题——对促进高中学校类型多样的思考》,载《中国教育报》,2012-05-11。

[6] 罗生全,赵正:《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改革探析》,载《辽宁教育研究》,2004(2)。

[7] 赵锋:《办综合高中还有必要吗》,载《上海教育》,2007(19)。

[8] 赵锋:《办综合高中还有必要吗》,载《上海教育》,2007(19)。

[9] 李晓:《对综合高中“叫停”的思考》,载《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10] 黄伟,雷宇:《一锅“夹生饭”,武汉综合高中十年之殇》,载《中国青年报》,2009-02-23。

[11] 毛文燕:《综合高中是实施普职渗透的重要举措》,载《上海教育科研》,2007(4)。

[12] 袁丽英:《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探讨》,载《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3)。

[13] 廖大海:《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若干思考》,载《上海教育科研》,1998(10)。

[14] 廖大海:《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若干思考》,载《上海教育科研》,1998(10)。

[15] 廖大海:《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若干思考》,载《上海教育科研》,1998(10)。

[16] 廖大海:《上海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若干思考》,载《上海教育科研》,1998(10)。

[17] 姬向群:《改革办学模式 增强普通高中的办学活力》,载《北京教育》(普教版),1995(14-16)。

[18] 程松龄,张卫宝:《“一门进 多门出”——关于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载《中小学管理》,1999(7-8)。

[19] 刘洪法:《学会选择——杭州九中“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载《教育探索》,2004(3)。

[20] 王来法,陈云喜:《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及早试办“综合高中”》,载《新职教》,2000(9)。

[21] 常宝宁,袁桂林:《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载《当代教育科学》,2013(4)。

[22] 刘丽群:《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载《教育研究》,2013(6)。

[23] 谢维和:《从教育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看高中改革——再论高中教育的定位与选择》,载《中国教育报》,2012-03-02。

[24] 袁桂林:《关注高中横向定位问题 大力发展综合高中》,载《中国教育报》,2012-05-11。

[25] 刘丽群:《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载《教育研究》,2013(6)。

[26] 隋立国:《中美综合高中发展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载《教学与管理》,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