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阅读教室

4 闪烁生命光泽的彩色课堂

字体:16+-

课堂应该有生命的光泽。唯此,方能对得住一屋子里活泼泼的人。

求学路漫漫,从小学一年级开始,12年的光阴,绝大多数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可是,有谁在课堂上真正感动过?流泪过?痛苦过?大笑过?争辩过?沉思过?

我们在课堂上不是一个水瓶一堆容器,而是几十个火热的生命。

我们的课堂不是知识与头脑的对接,而是情感与情感的交互。

可是,有多少人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有多少生命在课堂上消耗热情?

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最残酷之处却是让你麻木到忘了它的残酷。

有人说,中国教育是推倒重来的教育,小学里学到的那一点东西初中老师全部推翻,初中辛苦学到的被高中推翻,高中学的东西到大学被推翻,大学学的东西到社会上一点都用不上。我们六岁开始走进校园,直到长大成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竟全都浪费在无情无趣又无味的课堂上,真是匪夷所思。

不过,他的课堂却全然不是这番景象。

那是一节文化阅读课,这是学校每周专门开设的课程,是希望我们在语文学习之外,尽可能多接触一些文学作品。

他照例给我们大声朗读。那次,他给我们读的是儿童文学作家冰波老师的《秋千,秋千》。或许是读的时间太长了的缘故吧,他边读边歇,边歇边读,就在这停停读读之中,很多孩子的眼睛红红的,包括平时上课最调皮的S。课堂一直沉浸在淡淡的忧郁中。

自由交流时间,L站了起来说:“老师,这个故事太感人了,我都要流泪了。”

“是的,孩子,你在用心听读。在课堂上,如果能让你流一次泪,那是一件幸福的事。要流泪的话,就让它流下来吧!”他能理解我们的感受。

S终于说话了:“我想对那些刚才没有认真听的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已经错过了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他是站起来说的,显得很激动。你要知道,能让班上最调皮的S听得这么专注,这么投入,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说得多好啊!孩子,你的这句话是这么多日子来我听到的最真诚、最感动的话,我会永远记住的!”

接下来,他给我们讲述他昨晚的震撼,他说读着冰波的童话,他已经被深深地打动了。他给我们描述《蓝鲸的眼睛》《窗下的树皮小屋》《红纱巾》《神秘的眼睛》《狮子和苹果树》《永远的萨克斯》对他的吸引,讲述国内某知名“80后”作家因为念念不忘儿时读过的《毒蜘蛛之死》,前不久特意再版了三款不同风格封面的版本……他告诉我们,一个个静止的方块字后面,是一句句轻声的叮咛,一声声亲切的絮语,它们无声无息地映入我们的眼睛,揉搓着、撞击着、**涤着我们的心!

这种感觉好奇妙,他会为它开怀大笑,也会为它泪流满面,还会为它一言不出,沉思良久……

他越说越激动,不断地问我们:你们理解这种感受吗?你们有过这种感受吗?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啊!这才是享受读书啊!

我们被他这疯了一般的言说震住了。

“好好去读书吧,到那里去寻找真正的你、完整的你!”

下课前,他送给我们这样一句诗意的赠言。只有书痴般的老师才会这样叮咛复叮咛吧。

我在他门下读书五年,这样的情景时时发生,丝毫不觉意外,一个真性情的人,自然会教出一批真性情或者懂得真性情的孩子来吧。

其实,他曾经把这样的精彩播撒到了初中的语文课堂上。

初中的孩子,更需要思考和感动,但是他们似乎远离这些已经很久了。

我曾经听他说起过在八年级上的一节课,那时他兼任五年级和八年级的语文老师。除了给他们讲课文以外,他还可以做很多私活。比如说,应那些初中生的要求,他给他们讲古汉语的“死”字,从甲骨文讲到金文、小篆、秦隶、汉隶,知晓“死”字是怎么变迁的,了解“死”字的前生今世,告诉他们,古时候,不同身份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里面都有学问在。他们听得格外专注,可以想见,他们会多么喜欢。在这之前,他曾经讲过“行”和“生”字,那时就已经感受到了他们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从那以后,每天一字,几乎成为惯例。这个癖好一直延续到了我们这届学生身上,自从我们识字开始,他就不厌其烦地给我们写出某一个汉字的演变历程,让我们大开眼界,对认识汉字兴致勃勃,由此开始了一段我们称之为“超级变变变”的美好时光。

其后他又给他们读了一本图画书《第五个》。这是一本看起来极其简单的书,画面丰富,但是文字极少,平时都是给幼儿园的孩子读的,没想到,他会讲给一群初中生听,更没想到,这群初中生竟然会如此喜欢。在他读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就参与进来了,因为情节和文字的简单与重复,他们很开心地笑着读下一页的文字,他和他们开始有了共振的感觉。读完以后,他开始追问:

“为什么后来要用‘独自进去’不像前面的那样说‘一个进去’?”

“当剩下小木人一个人的时候他为什么会流泪?他害怕什么?担心什么?”

“门里与门外其实是两个世界,一门之隔,那么近,又那么远。”

“门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当未来世界的大门就要向你打开的时候,一个人站在门外的你会怎么样?”

一连串的追问让这群大孩子陷入沉思。没想到一本小小的图画书里,竟然可以生出这么多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来,一本不需五分钟就能翻完的书,却可以带给大家五十分钟乃至更长久的回味与思考。下课之后,开始有人要借过去看,一手传一手,这本书就在班上流传开了。这种现象,在他来之前,是没有的,估计随着他离开,也不会再出现吧。没有孩子不爱听故事,哪怕他已经长得够大了,或者他感觉自己已经够大了,其实他还会保有一颗好奇的童心。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来说,他们躁动的心更需要安抚,不是吗?

他说,他曾经让这帮初中生说说自己对童话的看法,顺便检测一下自己任教初中语文以来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成效,他特意在班上组织了一次讨论——初中的孩子该不该阅读童话。

一共收到了33个回应,反对阅读童话的只有三个人,是三个学习习惯很不好的男生。其他三十个孩子都赞成阅读童话,并很高兴地指出自己从他在班上讲述故事以来得以重拾童年柔软内心。

他们说:

“你可曾记得小时候,痴痴地望着天空,等待着天国的仙女下凡,带你去欣赏美丽的花园?你可曾记得小的时候,期待一位资深的巫师,送给你法力无边的魔法棒,让自己变得神通广大?你可曾记得幻想自己,是落难公主,到平凡的家庭中来?……童话是永远住在心中的希望……因为人类永远期待美好,善良满溢的世界才有童话,童话是我们心底最真诚的呼唤,永远的陪伴。”——《童话,最简单的真理》

“也许我们能在童话里找到一点单纯的感觉,那在都市中漠然的神经,需要一点来自心灵深处梦幻岛上的安逸。”——《让心灵安逸片刻的方向》

“只有你读了童话,你才会有那童话般的遐想:王子和公主经过无数的困难,最后终于幸福地走在一起。这时你会露出一种纯真的微笑,就像一朵沐浴着阳光的正在绽开的花。”——《期待一份未被遗忘的纯真》

“在我沮丧的时候,一个我曾经以为失去了的东西,重新回到我身边那一刻,就如童话般的美好。”——《黑暗远方的光明》

“谁说童话是小孩读的,谁说童话是幼稚的,如果说是的那些人是教师,就不配站在讲台上,因为你还需修炼……”——《坐看童话》

“拥有童心的人永远活在童话中。因为在拥有童心的人眼中,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所以他们更容易得到幸福,更容易微笑。”——《童心读童话》

“新生儿刚从神界来,所以用超然的眼光看世界,待到渐渐长大,淡忘神界,亲近人间,超然的眼光就换成好奇的眼光了……童话是儿童的教父……阅读童话,喜欢童话的人,会在内心世界构建一个梦幻岛,在现实中的不满、憎恨、诅咒,在这里通通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有纯真、善良、幸福……”——《儿童与童话》

“世界是彩色的,我承认。不过,少了童话,世界就少了一种色彩,就像吃薯条时少了番茄酱一样索然无味……”——《中学生应该读童话吗?》

“相信吧,童话可以带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童话可以让你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童话的世界并不是虚幻的,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心中,就像一阵风吹过我们的脸庞……没有童话的心是孤独的,没有童心的人是冰冷的,就像是从没得到过爱与温暖的孩子,在寂静的黑夜,找不到回家的路……没有童话的生命,像是没有鱼儿的水,空白一片……永远活在现实中,是孤独而疲惫的,往往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安慰,一股温暖,一个有着童话的家。童话,用最简单的情节,覆盖了最深长的哲理,当揭开那层纱,你就会发现,现实就是童话,童话也是现实。”——《童话,一个真实的梦》

“不管是什么年岁的人,都应去寻找一本合适自己看的童话……”——《心理上的童话故事》

“如果童话是梦,那么读它的人便是托住梦的那双手;如果说童话是雨,那么看它的人便是在雨中起舞的碧叶;如果说童话便是天堂,那么爱它的人便是在天堂中嬉戏的天使……童话是一块不规则的黑宝石,能从多个角度来观赏它,了解它,感受它……”——《与童话同行》

“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和成人心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时甚至他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哑口无言,无法回答,这就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童真,而童话却能使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所以当你闯进了童话,你就会发现另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看童话》

……

看着这些精妙的言论,你一定会讶异,对于童话如此诗意的描述,真的是出自一帮初中生之口吗?如果你看到他把手机里朋友发来的新曲《童话》放给大家听时全班专注的神情,如果你看到每次他讲故事时课堂上寂然无声的纯净,如果你看到每周到儿童阅读城时一个个都变得循规蹈矩的那些原本调皮的孩子,你就知道他们已经尝到了童话的滋味和阅读的甜头,他们注定会成为不一样的孩子——别致而灵动。也只有他们,才能在课堂上和他一起读图画书《月亮,生日快乐》,然后化身为故事里的月亮跟小熊打招呼吧。

我们都要经历这个时期,让家长们望而生畏的青春叛逆期,大家都会成长为自以为已经很成熟了的小大人,我们固然需要多阅读些成人文学的东西,可是由于我们阅世不深,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承受太多的挫折。所以,更需要一些温暖的阅读来陪伴、抚慰,这样更有力量去面对成人世界的更多不平和挫折。童话足以让我们在心中建立起一个柔软祥和的精神家园,其柔韧的力量足以抵挡现实中的每一次冲击,而不致轻易垮下。

可见,不是我们不喜欢童话,哪怕你是初中的孩子,你也会愿意继续栖居在这个神奇的国度。而我们长时间栖身的教室,应该如彩虹般绚丽如童话般美好。

说他爱折腾毫不为过。除了给初中的学生讲故事,他更多的是为小学的班级讲故事。给一年级孩子讲《爱心树》时,因为扮演故事中的一棵树而被孩子们叫作“大树老师”;曾经在学校的报告厅里给整个五年级的孩子讲述《父与女》的感人故事,打动了很多人的心……

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自己也有很多故事。

每次外校有客人来参观,他总要被安排上一节公开课,给外地的客人公开他的文学课堂。

这是例行的规矩,也是固定的风景。

在一次公开课之后,他在教学日记里这样写着:

又是一次对外示范课,这次是带着二年级的孩子走进图画书《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孩子来了,坐下后,听着音乐,然后简单轻松地聊着,谈这支音乐的感受,有的说很温柔,有的说很温馨,有的说很平静……孩子们的状态慢慢上来了,也就可以开始了。

谈话从传统版本的《三只小猪》开始,他们很随意地聊着,喜欢这样的感觉,聊着故事的感觉,一种很放松很舒展的姿态:我的神情,孩子的神情;我的声音,孩子的声音;我的笑容,孩子的笑容。

这个经典的童话故事是以接龙的方式完成的,一个小小的故事,十多个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讲下去,很自然地流淌着,情绪就这样慢慢点燃了,心收束在一起,神聚拢在一起,感觉越来越好,就要这样。

故事讲完,我把话题一转,神秘兮兮地告诉孩子,他们听来的这个故事其实都是从一张报纸开始的,那就是《小猪日报》。说完,还把这张报纸展示给他们看,同时带着他们一起去察看狼的作案现场。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进入我创设的故事情境里。

接着我又把《大野狼日报》给他们看,告诉他们,故事还有另一种说法,怎么办?于是冲突激**着,矛盾开始了,我们,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进入了狼编织的故事中。

接着,我模拟大野狼的口气,讲着这个所谓的真实故事。随着讲述,随着翻页,还会让孩子们看着画面说说自己看到的东西,在分析画面的细节中,发现一些隐藏其中的秘密,例如高高垒起的汉堡里的兔子耳朵、老鼠的尾巴;例如蛋糕里的兔子耳朵;例如墙壁上狼奶奶的照片,有孩子说让她想起了《小红帽》里的那个狼外婆,我笑着应道“说不定小红帽就在她肚子里呢”;还有第二只小猪的窗户外那条高高翘起的狼尾巴……

故事说完,我们围绕“狼是不是被冤枉了”展开讨论,去寻求事情的“真相”。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没有出现鲜明的一边倒的迹象。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作深入的讨论,确保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解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自然,这也给我的引导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最突出的是,孩子们在左摇右摆,一会儿说狼是被冤枉的,他不是故意吃小猪的;一会儿说狼不该为了一杯糖吃掉三只小猪;一会儿说狼不吃素,他应该吃小猪的,一会儿说他该把小猪送到医院去,不该吃掉他;一会儿说小猪已经死了,不吃白不吃,一会儿说不该把喷嚏朝着房子打,害死了小猪应该抓起来……

“案情”也跟着陷入复杂的胶着状态。为了帮助大家识别狼的真面目,不至于被它误导,我接着抛出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说谎?孩子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狼在说谎,因为他吃了小猪就不应该,就要坐牢。还有他的汉堡里、蛋糕里有很多的小动物,他平时肯定吃了很多的小兔小羊小猪,他肯定是在撒谎。我引导孩子一起来关注狼的外貌穿着,继续追问:

“狼怎么会很坏呢,你看他穿着西装,打着领结,看起来很绅士啊?”

孩子们说:“他是伪装的吧,就是用来骗那些小动物的。”

“你看他戴着眼镜,显得有学问哪。”

“不是的,这也可能是装的,好欺骗别人的。”

“你看他的牙齿好细好小噢,一点都不凶。”

“那是他吃多了肉和骨头给磨细的。”

孩子的思考令我吃惊,我紧接着跟进一个问题: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狼?”

孩子们纷纷回答——

“这是一只凶恶的狼。”

“一只狡猾的狼。”

“一只伪装的狼”。

“一只残忍的狼。”

“一只坏蛋大野狼。”

……

“假如说小猪一开始就把糖借给狼会怎么样?”我仍然在追问。

有孩子说,会跟小猪说再见,还要说谢谢。也有孩子说,狼不应该自己把小猪吃了,应该留给奶奶吃。(真是很天真很善良的孩子。)

“会进去把小猪吃了。”

“会把他做成生日蛋糕。”

很多孩子这样说的。他们还是保持了必要的警惕。

在故事里纠缠了这么久,绕来绕去,其中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孩子们究竟明辨了多少?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环节,那就是“上完这节读书会,回去后你会把这个故事讲给妈妈听吗?你会怎么跟她说呢?”

于是,我和一个小女孩展开了对话,孩子不仅把故事简要地讲述了一遍,还告诉妈妈,这是一只很狡猾的狼,不要被它骗了,它没有被冤枉,它应该永远关在猪的监狱里,这是对它吃掉两只可怜的小猪的惩罚。

简单的对话,把所有人都领出了迷雾的丛林,假如说还有人陷在狼的谎言里的话。于是,我们又回到了一个清清朗朗的世界。

最好玩的在最后。下课了,我和孩子相互说着再见,我借机说道“我要到你家去借糖”,他们笑呵呵地说“不借”。到这里为止,他们应该全都洞察到狼的狡猾与伪装了,我也可以安心了,至少,事先的预设还是达成了。

课后评价,客人们都说很好,校长不是很满意,他觉得有些遗憾,他觉得狼很可怜,还说我应该说一句“不是所有的报纸说的都是真话”。我接着他的话补充了一句“我们更应该相信弱者的声音”。我知道他的意思。校长的要求是很高的,他说这样的故事很适合做媒体教学,也就是让孩子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谎言的世界里,我们要学会去鉴别。由于我考虑到这是低年级的孩子,就没有往这个方向延伸,毕竟,他们还小、还很单纯,对于生活中的种种虚伪知之甚少,实在不好强行让他们去认识生活的真实。况且,一本好书是经得住多次翻阅的,今天的阅读就是给下次的阅读留下了空间。假如换作是在高年级的话,设计自然要做很多的调整。其实,这个故事是开放的,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例如可以跟《猪头三兄弟》一起,做写作教学的极好素材;可以作绘画的欣赏,了解文字外图画内的奥妙;可以跟其他写狼的作品一起(如《狼狼》)比较阅读,彻底颠覆传统童话里狼的坏形象,为狼翻案;也可以如校长所期望的,做媒体教育,让孩子们知道,生活在一个谎言世界里,怎样擦亮自己的眼睛……

丰富的延伸活动,广阔的拓展空间,无限的创造可能。

回过头来再看这堂课,居然已经化为一片模糊的记忆,唯有在课堂上和孩子一起享受这个有趣的耐人思考的故事的快乐感觉,还温暖在心里。这种幸福的皈依感,跟上次给孩子讲死亡教育一样,都让我迷醉。尽管一个轻快幽默,一个沉重睿智。

假如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么这些方面倒是可以引起注意的:

讲述时狼的色彩不要太浓,为追求故事的效果而渲染过度,使得大家以为是在为狼申冤,这样处理是否合适。

立场要明确,是站在小猪角度,狼的角度,还是旁观者的角度?

在故事里不要纠缠太久。

过于放任孩子的思维任其自由滑行,没有提炼和引领孩子的思考和发言,会使整个讨论显得芜杂,甚至让一些孩子摇摆不定。

没有将“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狼”这一训练做足,其实围绕这个话题来做的话,整个讨论更有主心骨。

记得王林博士在听过以后,褒奖之余,告诉我说,这次读书会放得比较开,比他上次听《走在路上》有更深的印象。我知道,短短的一年时间,我的变化很明显,而且,我依旧在前行。想到这里,曾经付出和以后仍将付出的更多艰辛和无奈都不值一提。

字里行间,看得出他对自己文学课堂的喜爱,他要把好的童书带到教室里,带到课堂上,带到孩子们面前去,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他一直认为,课堂总是要有趣才好,老是板着一副李莫愁式的面孔,总归不讨喜,不时来点周伯通般的顽童风格,课堂上才有生气。

记得进入二年级时,大家觉得识字量明显增加了,每节课的识字量都有十个以上,书写也都是八个十个的,要是一个个去拼啊读啊抄写啊听写啊不过关再抄再听写,这么一番“苦寒来”,那就不是“梅花扑鼻香”,而是“识字兴趣很受伤”了。

没办法,只好再想招。不知何时起,他在他的朋友们心目中有个印象,说得好听点,就是有创意;说得不好听,就是鬼点子多。

有次见到英语老师带着我们识记单词,她采取的是闪卡识词法,将单词卡片放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快速闪出,我们会集中注意力大声读出来,然后再闪,再读。

他仿效过几次,可能感觉太单调了,游戏色彩不够浓。

后来的语文课堂上,他依旧准备好生字卡片,第一次,一张张闪现,我们能顺利去读。他没有停止。第二次,他开始将卡片任意摆放,向左横,向右摆,有时干脆是倒着出现,以增加我们识字的难度。此举让我们兴趣大增,一个个读得兴致勃勃。

其实这样做,给识认生字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不熟悉的话,一时还真的无法将一个倒着的词很快地读出来,可是,我们分明不畏这样的挑战,相反,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端正着认不出,就歪着脖子调整角度去看。

就这样,他倒着出示卡片,我们扭着头去认读,无意中还活动了脖颈,修炼了一番欧阳锋的旷世绝技——蛤蟆功。

这就是我们屡见不鲜、津津有味的活力课堂,你说有趣不有趣。

课堂固然要有趣有味有动人之处,还要有琅琅书声。

记得一次诵读课,我们读《新月集》,读的是《孩童之道》: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他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间,他即使是一刻不见她,也是不行的。

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他所以不想说,并不是没有缘故。

……

在我们的提议下,他将每句话读两遍,先慢慢地读一遍,再重复一遍。还是在我们的要求下,他将一些听得不太明白的词语一一板书在黑板上,例如“无助”,例如“纤小”,例如“新月”,例如“一隅”,例如“乐土”,例如“细故”,例如“怜与爱”……我们看得真切了,只需轻轻一点头,就表示明白了。不用解释,任何试着去解释的努力都是有局限的,远没有心领神会那样令人欣喜,那样动人,那样妙不可言。尤其是读第二遍的时候,很多词语,很多句子,我们还可以看着他的口形念出来,于是,大家相视一笑,默会的快意尽在不言中。读过几节之后,我们开始找到一些感觉了,能够触摸到一点诗人的胡须了。还是在读第一遍时,他就有意让我们猜测,试着去捕捉那个词,就像捉迷藏一样,也像在捕猎,作者的词语就是我们看不见的猎物。他会让我们猜测“其甜美远胜过——?”我们为自己想到“自由”而兴奋;他会让我们接出“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他所以要——?”我们会答出“哭泣”“流泪”……这小小的语言游戏,将我们完全融于诗中。

这甜美的滋味真是让我们痴迷。

读完全诗以后,他高声朗诵,这一回就变得连贯起来,情感也充沛起来,他用声音吟唱,用手势颂赞,将每一个词的节拍随手划出,恰好到了那些板书在黑板上的词时,他就虚空一指,我们目光轻移,口诵而心惟。

他不苛求我们立即把诗背下来,也不奢望我们已经领会了诗中的旨趣,甚至也没有把全诗显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着高声朗读,他根本就不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要读都要看。他觉得不要那么急,只要吸引,只要尝到了滋味,我们会喜欢上,会去找来读找来背,那弯新月就挂在我们的眼里,那种甜美的滋味已经润到我们的心里。他只是零散而随机地一读,就引来这样神妙的经历和体验,可见美丽自有美丽的力量。

我总在想,或许他只是挖开了一道口子,水是自然流出来的。

课堂是固步自封的。你始终怀疑,始终否定,却始终不会放弃努力。你要打破这样的顽固,你要挖开一道口子,让水流进去,让水流出来。

课堂需要活水,教学需要活力。

你想起了一些课堂,就像偶尔经过的那些风景,定格在岁月的深处,如尘封的琴,吹去灰尘,轻轻拨弄,铮铮有声。

那次,你畅快淋漓上完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孩子们读诗、解诗,大致知道了诗中浓浓的思乡之情。你们从“动客情”出发,先聊“客”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客指的又是谁。七嘴八舌中,孩子知道客是诗人叶绍翁的自称,自动链接第二首古诗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客”,都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然后是“动”,知道是牵动的意思,“情”呢,就是思乡之情。由这三个字串起这首诗乃至引申到这一类诗,一道口子就撕开了。

继续紧扣诗的题目,你询问他们,这首诗里哪些是所见的,哪些是所感所念所想的?“知是儿童挑促织”里的一个“知”字道破了天机,孩子中居然有人就能据此推出后面才是想的画面而非看的情景,不然就不是“知”而是“见”了。第二首里的“遥知”的“知”也呼应了这一点。“客”都想到了啥?挑促织的孩子,一灯明的房子……你追问不舍:“为什么夜深了灯还不熄?守着这盏不熄的灯的又会是谁?”

于是你讲到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引起唏嘘一片。

口子越撕越大,水流湍急。接下来,孩子的感悟和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课结束,你发觉自己大汗淋漓,湿了整件衣衫,而这整节课却真是让你大呼痛快!

下课前总结,谈到这样的思乡诗,你说,读着读着,你能看到诗人满脸的泪水,眼中盈盈的泪光。所以,古人的诗很多都是湿的,都是咸的。

你看到孩子们频频点头。于是,你带着他们一起吟诵—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摇头晃脑,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