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很好奇,因为他们知道你的QQ签名就是“做种树的男人”,他们还不太懂得你的意思,不过没关系,听完这个故事,你相信他们有人会懂的。
故事很长,嗓子很疼,但是看到他们很专注地听,你还是很开心。尤其是几个女孩子,从自己的座位上跑过来,就坐在讲台旁边,那么渴望接近你,接近这个新鲜的故事,让你很感动。
这次读此书,你显得有些功利,不再像以往那样随意而朴素。你读得很慢,在读的同时将故事里提到的一些生僻的词一一板书出来,你是想,囫囵读过去,孩子也就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地忽略过去了,这些语词就不能在他的记忆里留下任何的痕迹,这些语词所依附的思想和情感也就轻易地抹过,孩子最后记得的只剩下一个瘦骨嶙峋的架子,很多的血肉,很多的汁液也就不知不觉地淡化了,烟消云散了,多可惜哦。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大量阅读后还不会运用不善于理解?这是因为他们的阅读兴趣点都是在追逐故事情节,而忽略了语词本身了。
为了帮助他们积累一些词语,也为了帮助他们留下更深刻的痕迹,你这样慢慢地读,适当地板书一些语词,应该是一个饶有意味的尝试吧。
孩子们没有你想象中的不耐烦,他们没有计较你读得那么慢,事实上,这个故事你读了整整一节课,三十五分钟!对于一个故事来说,这样读确实够慢的了。可是,只要孩子们能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注意到,每当板书一个词时,都会有孩子紧紧地盯着,似乎要从里面揣测出什么来,又像是要从里面挖掘出一些含义来,故事在向前讲述,孩子们比以往更容易读懂故事的内涵,而你也因这样缓慢而坚实的阅读咀嚼出更多的滋味来,那是你先前的阅读所无暇顾及也根本没有深思过的东西——阅读的胜景总是盛开在重读的路上。例如,烧炭工人在故事里的意味,这片荒原上曾有的大树莫非都是他们烧掉的?又如,这片高地的荒凉,不仅仅是环境的荒芜,更有那里的人们自杀已成传染,精神失常屡见不鲜,死亡的气息随时笼罩着这片曾经生机勃勃的高地,这才是真正的荒原啊!在这样的背景下,布菲耶的工作意义多么深远,他所创造的奇迹多么伟大。发自内心的折服从你们心底升起——这才是真正的品行出众!
讲述结束以后,孩子们想到了那只快乐鸟(《快乐鸟的许诺》),是她把荒凉的大山变得一片葱茏,你告诉他们那是爱与坚持的力量;布菲耶把荒原变成鸟语花香的森林,这是心无旁骛的无私奉献;你为他们推荐并购买一本本童书,就是想让你们这里的阅读高原蔚然成林。当你问他们哪些孩子喜欢读书时,班上站起来很多的“小树”,他们伸展着自己的胳膊,好像已经成长为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呢。你骄傲地宣布了很多孩子的名字,你说“这就是我种下的桦树、橡树、山毛榉树”!
想当初,校长希望你来了以后能想办法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喜欢读书,这个目标早已达到,孩子们由以前沉迷于游戏留恋于卡通漫画到现在能看完一本又一本你精心挑选的童书,你是欣慰的。在他们的生命中,有这样一程,是这样一位老师陪他们一起走过,已经足够难忘的了。
每念至此,你真的为自己感到骄傲,你不会刻意给自己添加多少负担,就这样轻松上路,充满信心,一路欢笑,多好。
你喜欢有情感温度的课堂,你追求有思想深度的课堂,哪怕一节小小的图画书阅读课,你也要上出它应有的深刻的道道来。
《黑色的国王》,这是一本图画书的名字,接力出版社“怪味豆”系列里的一本。作者法国的杰侯姆·胡里埃。听说过吗?《有色人种》听说过没?这个故事里,一个黑人小孩对一个白人小孩说,我是一个黑人,我出生的时候就是黑黑的;你是一个白人,你出生的时候,却是粉粉的;我长大以后还是黑黑的,你长大以后变成白白的;在太阳底下,不管怎么晒,我都是黑黑的;在太阳底下,不一会儿,你就晒成红红的……最后一句令人震撼:我们都是有颜色的,可是,你却叫我有色人种!多精彩的小故事,对于种族歧视的人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
《黑色的国王》带给你的将会是另一种精彩。话说有一天,黑色的于布(不是Y理解的“一块布”,也不是W笑谈的“多余的布”)吃掉了国王(黄色),自封为王,然后又吃掉了红色家族、蓝色家族、绿色家族,就在灰色庆幸自己不是被吃掉的红色、蓝色和绿色时,最后也被吃掉了。变得最强大的于布最后因为吃得太多摔了一跤爆炸了,大家都逃了出来,重新回到原来的样子,但是大家都忘了黑色的国王于布,只有灰色心存余悸,为了不让别人忘记那段历史,它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
看完这本书,你心里一直打鼓,二年级的小豆丁啊,能把这本书读成啥样子呢?
左思右想,最后你决定,还是上成一节说话课比较合适。
你们先从国王聊起。童话故事中,王子公主的故事不少,国王的有哪些呢?
孩子们反应快,调动积累也迅速,你之前读过讲过的故事他们都能及时想起,有人说到《喜欢大的国王》,有人说到《夜莺》,有人说到《打呼噜的国王》,有人提到《害怕真龙的国王》,还有《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国王……
回到故事的名字——黑色的国王,又会让这些爱幻想的孩子们产生怎样漫无边际的联想呢?
有人说,这个国王不喜欢其他的颜色,要把所有的颜色全部涂黑;有人说这个国王的世界一直是黑暗的……
接下来,你们顺着无字的图画,进行故事接龙,每个孩子都将自己看到的内容顺着前面同学的思路,共同编织了一个奇妙的故事……
从前有个黑色的国王,吃掉了黄色,吃掉了红色,吃掉了蓝色和绿色,最后把灰色也吃掉了。黑色越来越强大,最后吃得太多,撑爆了。从前被吃掉的黄色、红色、蓝色、绿色、灰色都趁机逃了出来。生活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只是黑色不再存在了。只有那个灰色,不愿意再回到过去的样子,他开始向小朋友们讲起了黑色国王的故事,希望大家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单纯看着画面,孩子们能你一言我一语,将这个故事表述出来,而且竟然跟原来的故事极其接近,令你惊叹。
但是这终究是零碎的讲述,你们需要统整,需要一个孩子将这个故事完整讲述一次,还需要听到原来的故事,看到它本来的样子。这是对一个故事的重新经历,对一本书的重新出发。再次经历时,有人恍然大悟,有人会心一笑,有人若有所思。
等大家完整地讲完这个故事以后,你们开始了文学的讨论:
听完这个故事,你没有想到的地方是什么?
一句话激起一层浪,大家纷纷说:没有想到黄色的是国王;没有想到黑色原来不是国王,是吃掉黄色才做了国王;原来黑色是有名字的叫于布;没想到别人都忘记了历史,只有灰色记得那段历史;没想到灰色会变成讲故事的人,没想到于布会爆炸……
为什么呢?为什么别人会忘记那段历史?
你们开始分析原因:因为太恐怖了,所以不愿记得宁愿忘记;因为灰色是最后被吃掉的,看到整个历史,所以它全部记得;因为那段历史太长了所以记不住;因为其他颜色是最早被吃掉所以不知道后面的内容……有人用一个成语来总结,那就是“饱不忘饥”。
越说越深奥,就有孩子反对了,说自己听不懂。
于是,你们开始提问题。
“为什么黑色要吃掉国王?”
是因为它只想自己活在世界上?是因为它饿了?是因为它本身就包含了所有的颜色?
当大家相互残杀,“吃”来“吃”去,那多可怕。
结局呢?因为灰色的讲述,人们记得这段历史了,历史就不会重演吗?
可是,最后分明还有一页,灰色向其他颜色张开了大口!
这,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孩子们的回答,竟是五彩缤纷:
有人说它是想用吃掉别人的方法来唤醒记忆;有人说是吓唬别人用假装吃来唤醒人们;有人说这是表演给别人看;有人说是受到了于布的感染也变坏了;有人说是用这样的方式重温历史……
你没想到这个故事有这样的结尾,更没想到孩子们会有恰如其分的理解。
一本小小的书,负载了大大的思想,小小的孩子,竟然能承担起来,拥有自己的阅读、自己的见解,真好。
你上过很多很多课,不可能每次都会很精彩,总会有失败的时候,那时,你就不断地反思。
有一次接到一个对外公开课的任务,应诺之后,就在想上什么。
语文课?大不了是凸显你们的语言训练功能。文学课?那就要继续讲述故事了。
本想讲《安东尼的平底锅》,或者《神奇变身水》的。都是很好玩的图画书故事,也可以拿来作说话的素材,只是事到临头,居然电脑罢工,让你无计可施,只好拿起比尔·皮特的作品里其中一本来讲,选的是《别了,梧桐树》。
故事之前,是一段朗诵,读的是《全世界都对我微笑》,题目很好,不过,也就这一句精彩。
然后是读故事,问题冒出来了。
孩子们显然不在状态,专注力不够,怎么暗示,怎么提醒,甚至使出小惩罚,都无济于事。直到你把某君请出来,他就站在那里作昏睡状,逗得孩子们哈哈笑。
抑制住内心的焦躁与怒火,你问他是不是不喜欢这个故事,他点头说是,你请他到后面的书架旁自己看书。
安顿好他,继续往下讲,心里已经失去了平静。
果然,没讲多久,就下课了。
然后,是愤愤不平的你,和一群顽劣的孩子,长达两节课的谈话,分析,商讨,认错……
在那段时间里,你们重点讨论,什么是“尊重”,什么是“自律”,什么叫“珍惜”。
讨论离不开一个个故事,一点点的细节。
语重心长,你坚持不生气。
事后想了想,还是套用几米的那本书名最好——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从你的教学行为可以看出教育机智还是不够,所谓儿童的课堂儿童本位,你仍然没做到。
首先,所选的故事,虽然很多孩子会喜欢,但是毕竟文学性强了点,要他们全部进入,很难,而且,这样的作品,未必适合讲述。
其次,当孩子出现游离时,你拿出《大卫上学去》翻到其中一页,效果没有之前明显,因为这只是一个手段,所以总会受到局限。为什么不跳出来,从那个故事跳到这个故事来,其实就是用这本书做一个常规教育的引导,讨论一个又一个“不可以”背后的意义。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的言行出了什么问题,需要怎么调整。
办法总比问题多,只是,你有没有好好去想,去变通,而不是对孩子一味地责怪,一味埋怨,甚至委屈、伤心、失望……
一堂不成功的课,总会教会你很多,你就这样和你的孩子们在这间彩色的阅读教室里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成长。
“很久以前……”教室里的文化阅读课总是在这个声音里开始。
这次,你为孩子们准备的图画书是《我是霸王龙》。
恐龙的故事总是特别吸引孩子,以前读冰波的《狼蝙蝠》,那是一部长篇,他们可以一口气读完,合上书时,不少孩子已是泪流满面。你给他们读《你真好》《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孩子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宫西达也的这套恐龙系列的温馨故事。对于第三本《我是霸王龙》,已经期盼好久了,这种期待,让他们在课堂上显得格外兴奋,小家伙们纷纷围着你坐在一起。这就是图画书的魅力。
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在一个悬崖顶上住着翼龙爸爸妈妈,有一天,小翼龙出生了,爸爸妈妈很高兴,开始用心地抚养着宝宝。爸爸希望他成为一只强壮的恐龙,妈妈希望成为一只善良的恐龙;爸爸教他怎么飞行,妈妈教育他要帮助别人。翼龙终于长大了,尽管妈妈很舍不得,但是,他毕竟要学会独立,于是,就把他一个人留在了悬崖顶上。早晨,小翼龙醒来,发现爸爸妈妈不见了,等呀等呀,哭呀哭呀,最后睡着了。这时,一头霸王龙爬了上来,眼看就要抓住毫无防备的小翼龙……火山喷火了,大地摇晃起来,霸王龙从悬崖顶上骨碌骨碌地滚了下来摔倒在地上。小翼龙记住妈妈的话决心帮助他,虽然爸爸说过霸王龙是个粗暴可怕的家伙。小翼龙把压在他身上的岩石一块块搬开,下雨天还用叶子盖住他,尽心地喂他红果子吃。有一天,霸王龙终于好了,可以站起来了,眼睛也看得见了,小翼龙生怕他会伤害自己,张开翅膀拼命飞走了,他想,假如我真的是头霸王龙的话,也可能和他成为朋友吧。
霸王龙看追不上小翼龙了,他朝着星空小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是翼龙……我特地捉来了你最喜欢吃的鱼,想和你一起吃……然后,看着你的脸说声‘谢谢’。真的,谢谢你啊!”说着,一直一直望着小翼龙消失的地方,眼睛里居然流下了一滴晶莹的泪……
读到这里,你的眼睛湿润了,好几个女孩都哭了。你停了下来,班上安安静静,你几乎能听到每个孩子纤细的呼吸。你轻轻地翻开最后一页。没有文字。在一片星空下,霸王龙正安静地坐在悬崖顶上拿着小翼龙最喜欢吃的鱼,天空划过一颗流星,或许他正在默默地许愿……
居然是这样的情景!
居然是这样的画面!
最强大的与最温柔的竟然可以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外表强悍凶猛的霸王龙内心居然是这样的细腻与柔软!
于是,你们终于明白了,霸王龙为什么在知道小翼龙的真实身份后并不说出来,原来他是害怕失去小翼龙,他想跟小翼龙交朋友啊。最难忘的是在小翼龙飞走之后,眼看追不上了,他还是表白了自己的心声:“我特地捉来了你最喜欢吃的鱼,想和你一起吃,想看着你的脸说声谢谢,真的谢谢你啊!”
就在这刹那间,你们的心被轻轻击中,莫名的感动袭击了你们,是这样的猝不及防,又是这样的不期而遇。
那片璀璨的夜空,那颗滑落的流星,那滴晶莹的泪珠,那个坐在崖顶上一直守候着的霸王龙,永远定格在你的课堂上,也感动在你们的生命里……
回想短暂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你很无奈地发现,初中的这些大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仅限于抓知识点进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兢兢业业应付考试,确保班级的学生能考出理想的成绩来,可是,当你尝试着把优秀的图画书带进课堂的时候,当你在教授语文教材之余给孩子们读点经典的童书片段、诵读颇富韵味的经典诗文的时候,孩子们开始活跃起来,原本沉闷的课堂开始涌动着生机……
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每一间教室,都应该是一片沃土,每一节课堂,都应该被文学润泽。
你曾经去桂林做阅读公益活动,应邀在一所名校给孩子们讲述《爱心树》,你发现一起听故事的2~5年级的孩子中,在对于故事的亲近、把握、体验、感悟上,大孩子反而不如小孩子,二年级的小朋友更爱参与到故事里来,他们很踊跃地诉说自己的发现与感动,而大孩子只会用搞笑的神情来阅读这个故事,早熟让他们过早地远离了本属于他们的纯真,他们无法从故事里体尝到感动。
是谁把小小的孩童过早地拉离了童年,引向了青涩世界?教师和成人在孩子的童年学习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所操持的教育教学、所信奉的话语方式是顺应还是扭曲了孩子的发展?这些问题引起了你更深切的思考。看当下的语文教学,它所呈现的文字材料都是经过编辑整合的“教材体”,在引进的过程中丢失了原生态的滋味,缺乏亲切感,见文字难见文学;大家所推崇的教法倡导合作探究,过多言语词义的解析与抄练,太少原始的肉声的讲述与诵读,缺少对母语的直接亲近,孩子们从课堂上得到的只是语言的碎片,远远缺少对高贵的语言必要的敬重;儿童文学严重缺席,一册书中很难找到几篇像样的儿童文学佳作,本该属于孩子阅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都在大家的视野之外,家长、教师以及语文教学专家对儿童文学的轻视乃至漠视让孩子过早逃逸童年的纯真,让当下的语文学习走上了一条歧途,以致在日渐繁重的学习与日渐高涨的应试压力下,孩子的消遣与排压方式变成了片面追求热闹和刺激的快餐阅读、网络游戏。可以想见,这样的童年注定是虚无的浮躁的,离圣洁的精神家园渐行渐远。
毋庸置疑,一位语文教师仅有儿童文学素养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拥有更为广博的文史哲、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功底,但是,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儿童文学是“儿童、成人、文学”相乘的文学样式,是轻巧的沉重,是清浅的深刻,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它与孩童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现今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才出现了把语文教死,把学生教呆的必然结果,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才能更好地走近儿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欣赏儿童、赞美儿童,为儿童的阅读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
阅读儿童文学是走向童年打开童心的密钥,那些充满童心的儿童文学作家,为我们编织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我们可以借由文字安静地进入儿童世界。在儿童阅读推广风生水起的今天,我们正向儿童文学走去,儿童文学也正向我们走来,它唤起我们太多美好的童年记忆,并融入这个记忆,去寻找某种难以言说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可以拯救未来,唤回童年,可以让长大了的成人得以栖居在一个诗意的国度。
根据平时的阅读推进实践,你总结了几种范式,可以提供给众多像你一样的一线老师,让他们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环境,在儿童文学走进课堂上有着自己的实施模式。
·移花接木
推广伊始,在教学中做些改良的尝试,课堂上偶尔穿插一些图画书的阅读以及其他经典童书的诵读,孩子往往喜不自胜,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堂的期待与日俱增。这样有意识地把优秀童书带到孩子面前,让他们在语文之外在练习之外在教辅之外还能拥有亲近经典的机会,这是每一位童年阅读推广人的自觉使命,孩子的手就是需要我们这样轻轻地牵起来走向明亮的远方的。
·顺手牵羊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根据选文情况、时令特点适时地引进一些儿童文学著作的阅读,遇到节选的就直接读原著,遇到某个节日可趁机读些相关的作品,例如中秋节就可以“月亮”为主题开展主题诵读和图画书欣赏。
·暗度陈仓
推广一段时间以后,浅尝辄止不能满足孩子阅读的渴求,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大量引进经典的童书,确保孩子在爱上阅读之后有书可读,有时间可读。语文教材可以从轻发落,每周留出一两节或者每节课空出5~10分钟时间用作读书交流、好书推荐、经典赏析。海量阅读大量诵读的孩子更有底气更有灵气,他们的气质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谈吐都会跟没有阅读的孩子不一样。
·分而教之
有胆识有想法有魄力的学校,可以实行“语言”与“文学”分而教之的策略,组织教师编写用来进行语言训练的材料,再选编优秀的儿童文学及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文学赏析教材,在夯实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孩子的阅读视界、提高文学素养,让高雅高贵的阅读伴随孩子一生。
推广阅读已多年,你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一个主题,那就是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这一点,根据你的了解,国内还鲜有人来触碰。
关注死亡,这是生命教育中无法绕过的一环,同时,也是开启智慧与哲思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智在哪里?
生死本是一个永恒的大命题,洞晓生死玄机,也就是了悟生命的意义,豁达通脱地面对乃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人们更多地视死为生命的终结,是神秘的未知,是黑暗的深渊,是万劫不复的虚无,是阴森可怖的地狱,是魂灵出没的场所,就连三岁左右的小孩都知道,死是一个不好的字眼,死了就再也见不到那个人了,于是会说出“我不想他死”这样的话来。
正因为未知,我们的想象力才会无限制无穷尽地渲染着死亡的恐怖,人为地增添太多的伤情,所以直到有一天,生命真的从我们身边消失的时候,我们只能手足无措地被巨大的哀伤所淹没。
这固属人之常情,就像我们小时候最爱听也是最怕听的鬼故事一样,也像我们小时候一看见就害怕的黑棺材一样,我们关于死亡的认知没有一丝童话色彩,因此,我们即便看到摆放在灵堂的遗体,心中只会本能地感到害怕甚至觉得晦气,死在此时已与邪恶连为一体。当我们把目光稍稍移向身外,看看浩渺的大自然,我们不难发现,那里每时每刻都为我们演奏着一曲曲生死轮回的赞歌。
是的,生命本是一种轮回,是生生不息的循环往复。
何谓生?
甲骨文中的“生”字,像是一棵小树苗破土而出;金文里的“生”字比甲骨文中多了一对枝条;到了篆书里,下面像土,上面像出,意即林木生出于土上。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智慧的字!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生机,生命也正是从大地获得绽放,可见阳光,可沐雨露,可听鸟啼虫鸣,可享清风阵阵。生命盛开于春,繁茂于夏,灿烂于秋,静寂于冬。零落成泥,归于自然,在下一个春日,又以养料的方式进入另一个生命体的循环中。生命的历程就是这样:炫美的轮回,伟大的循环。
大自然中这些关于生死的告示,我们平时居然视而不见,可见,智慧其实离我们很近,又距我们很远。
幸好,这样的文学作品颇为丰富,尤为难得的是,在儿童文学领域,当国内作家视之为禁区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时候,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关于直面死亡的经典。接触了这些优美的作品之后,你不能不深受震动,在别的教育者不敢轻易涉足的时候,你勇敢地迎了上去,因为你深深知道,不敢触碰死亡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当你逐渐被这个主题所吸引,决心和孩子一起走进生命的智慧的时候,你已渐行渐远。原来,生命的果实竟是如此芬芳馥郁。
第一次尝试,你用的是《獾的礼物》,采用的是故事导入的方式,用良太的故事引入图画书的阅读,记得当时没有配乐,没有幻灯,孩子们就在你对画面的翻动中对故事的讲述中纷纷感伤流泪,初步知晓了生命的意义,獾让你们知道,死并不可怕,朋友是生命中最恒久最珍贵的东西。从此,你们记住了那个年老却极富智慧的獾,记住了那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长隧道,记住了悲伤过后更该微笑着面对生活。
接下来,你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风到哪里去了》《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妈妈走了》《天蓝色的彼岸》《再见了,艾玛奶奶》《一粒橡子的奇遇》《祝你生日快乐》等跟死亡有关的童书,这都是些文字优美故事感人意境幽深的书,你们从不同的侧面进入,触发了对死亡不同的思考,整合起来,获得的就是对生命圆融而完整的感知。
当你对生命教育开始形成自觉的追求以后,你的生命教育也逐步形成了一个体系。
于是,在亲近母语种子教师研习营上,你想到应该怎样把这些思考带给大家,无论是否接受,是否认可,但还是希望能一起思索。
图画书如何走进课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同的图画书走进不同的年级,进入的方式理应不同。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如果每个人都来做,献出自己的执行思路实施策略,在交流与反思中,问题会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你很乐意把自己的想法交流出来,也希望能听到更多的声音。
你当然知道图画书阅读中的快乐效应,但是,我们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一片欢声笑语,以为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其实,很多时候,那样只会让浮躁更浮躁,让肤浅更肤浅。我们应该尝试着带领孩子开始一些智慧的思考,这样的课堂虽然是沉静的,却充满着哲思的快乐,这是更深领域的情感体验,是更高层次的快乐感觉,是更有意味的情趣阅读。于是,你选择经典的图画书进行死亡主题的生命教育,也就不难理解。
在扬州执教《獾的礼物》这堂课后,有网友跟你交流说,故事很感人,可是觉得过于沉重,是否适合给这么小的孩子讲?当然,也有朋友说,这并非沉重,而是深刻,是一种思想的深度。
朋友们的观点带给你更为深入的思考。在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面对:一是该不该把这些话题带给三年级这样小的孩子?二是作为三年级乃至小学高段的孩子,能否接受这样的深刻?
先来思考第一个问题。
不错的,孩子的天空应该是明朗的,孩子的笑容应该是烂漫的,这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如果他们开始知晓了一些生命的意义,即便有片刻的沉重,也不会永远压抑,走出课堂,一见阳光,即可烟消云散。此时的淡忘并非意味着归之于无形,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它还会再次出现,不过,这时,它会让你压抑的心得到缓解,终于释然。读过《獾的礼物》的孩子,若干年后,当他终要面对自己饲养的宠物或者自己挚爱的亲朋离去时,他依然会悲伤,但是,他会想到这个故事,这样,他就不会只顾着沉浸于自己的悲伤,而是去回忆逝者留给他哪些离别的礼物,心中自然会感到无限温暖。也就是说,快乐不单是现时的脸部表情和心理状态,它还会充盈于遥远的且必将抵达的那个将来。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像这样深刻的大命题宜否让这些三年级的孩子来承受?说实话,起初你是有不少的顾虑的。设计之初,你是采取另一种更具哲思性的方式来进入,后来发觉明显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于是改用从“生”的古汉字形式入手,让孩子走进一个神奇的生命世界。这样做是为了降低坡度,让孩子更容易进入。在课堂上,虽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抵达,但至少开启了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懵懂无知。他们说环衬是“生命的颜色”;他们说“长隧道可以通往另一个世界”;他们说“獾会在天上默默地微笑着看我们”;他们说“獾留下的礼物是友情与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浩大的命题确乎为难他们了,但是能有孩子能说出这些深邃的话语,每一句都闪烁着智慧的光泽,真是难得。
不可小觑孩子!
华兹华斯说“儿童是成人之父”,也有人说过“儿童是天国在人间的使者”,孩子的智慧是会让人惊讶的。作为教师,是引燃还是浇灭?不难作出判断,却很少有人去用心执行。你愿意这样做。
课早已结束,思考还在继续。你又会想,假如是更大一些的孩子,他们会在课上有怎样的表现?最后完成的太极图形板书有没有让他们眼前一亮,幡然顿悟?你挑战学生,也挑战了自己,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告诉自己告诉大家,我们不仅需要知识的教育技能的训练情感的熏陶志气的培养,我们的课堂也应该闪烁着智慧的光泽。有光有明亮就有温暖和希望。就像我们都去教堂,牧师的布道专注而虔诚,前去的人未必都能领悟,或若有所悟,或若有所思,或根本就什么也没想,只是进入了这样一个特别的场,这样的经历构成了生命的厚重与轻灵,经过与没有经过全然不同。你愿意,在适当的时候,时不时为孩子生命的天空引来一束智慧的光。
你的教室永远是开放着的,对一切有意义的内容,和一切有意义的人。
绘本《花婆婆》里说过:“一个人一生中需要做这样三件事:
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到海边定居;做一件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
这是很浪漫的念想,也相当的善良。
我们在为自己忙活的时候,在忧己之忧,乐己之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为身边的这个世界、为自己走过的人间留下一点或浓或淡的色彩?
我们不会去伤害别人,不会把垃圾放到不该放的地方,不去惊扰别人的生活,不损伤周围的环境,有敬畏,无伤害。但是,仅仅是“有所不为”还不够,我们当想着如何“有所为”。
“为”什么呢?
为世界做一件让它变得更美丽的事。让人们会有那么一天那么一次因此而感动,而记得这世上还存有美好,还留有怀念。
所以,你特意请来Z的妈妈,让她给孩子们讲《花婆婆》的故事,这应该也是一件很美很美的事。事实上,你的这一举动,开学校故事妈妈进课堂之先河,更为后来你建立亲子阅读的公益组织埋下了伏笔。当然,这是后话,当时你是没有想到的。你只是单纯地想着,要让教室多一些色彩,多一些美丽。
那天很闷热,阳光热烈地炙烤让你们感到有些沉闷。
Z妈妈早早地就来了,带来了一阵清新的风。
她很热心,准确地说她很善良,且极富爱心。
她热爱读书,不仅从你这里经常借书回去读,还委托你帮她和儿子买了一千多元的书;她不仅自己读书,还跟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写阅读日志。
好一位优秀的童话妈妈。
那天,她从家里走出来,由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变为给全班的孩子们讲故事,对平素深居简出、腼腆含蓄的她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迈出这一步,不容易。为此,你们等了很长时间。
但是,你知道她是乐于做这样一件事的,许是爱读书的缘故,或是善良的天性使然。也只有一心向善的人,才有这样的举动吧。
起初,Z妈妈还是有些拘谨的,不擅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的她担心自己讲不好,顾虑重重。你不断地给她打气,这才好了些。
当她最终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走上讲台,为孩子们打开这本美丽的图画书,开始娓娓讲来的时候,孩子们欢悦地拥来,她看到的是专著的神情,热情的面容,于是,她那轻柔的声音里溢满了母性的温柔。不难猜测,平时,她就是这么讲给Z听的,轻轻地读着,不时将书中的图画展示给孩子们看看,还和孩子们快乐地交流着……任你怎么看,也不像是第一次做童话妈妈,看起来很镇定、很娴熟,轻松自如。孩子们呢,非常合作。听着你沙哑的男中音讲故事已经很久了,突然来了一位年轻美丽的童话妈妈给他们讲故事,感觉肯定不一样。妈妈的声音跟老师的声音还是有不同。所以,他们格外的认真,格外的专注。
从此,你们的耳朵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