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阅读教室

7 规则的内在运行

字体:16+-

规则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群体中个体的自由。规则不是先在的硬性要求,而是顺应群体的需求,在情境里诞生,更是协商和民主的产物。

和善而坚定地执行,处罚与赏识同在。

这些年来,因为辗转求学的缘故,我和国内国外的同龄人交往较多,越来越发现中国的孩子与国外的孩子相比,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举止散漫,言行随意,说话不注意场合,尤其是在团队活动中,缺乏合作精神。一看就知道,平时缺乏规则的训练。

一个在题库训练中长大的孩子,哪里有时间去学习得体地与人交往?一个在应试体系里拼杀出来的人,怎么会有心思去理解他人?

这不是为自己找托词,因为这也不能全怪我们。就像几米的图画书《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所说的那样,我们身上存留的这些坏习惯,都是从大人那里沿袭过来的。

不是我们不守规则,不是我们言行失范,我只是希望借此让大家好好回想一下:在你们大人的眼中,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我更想问问老师们:

在你的职业追求中,你会在意什么?

是流动红旗、考试分数?

还是个体生命的真实生长?

在你的心里记挂的是什么?

是做领导眼中的好员工,

还是家长孩子心目中的好朋友、好老师?

我还想问你:

你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那成堆的作业苛刻而生硬的规则造成的对童年的伤害也算在内吗?

“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一切怎么就变成了没休止的应试了呢?那句笑话怎么说来着?“上学就上学呗,还要考试,人与人之间咋就这么没有信任呢?”

“为了一切的孩子”—在你埋头改作业批试卷的匆匆里,你能关注到几个孩子?在你整齐划一的规则统治中,你只看到一个孩子,一个听话的、乖巧的、能领会老师意图、善答题、成绩好的孩子。

当然,我也知道这是你们的无奈,你们也是在高压之下身不由己,或者说,你在进入那个氛围那个环境之后早就丢失了自己。

经常听说有老师出奇的严厉、有杀气,然后大家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老师班上的孩子守规则。这真是一种很荒诞的逻辑。

常听大家说起这样的故事:

有孩子忘记穿校服,被同学举报后,遭到老师劈头盖脸一顿训斥,罚站在教室外面不能进教室,然后一个电话让家长赶紧送来,又是劈头盖脸的一顿教育。家长即便心中不服,也只好不断认错,保证下次不会再发生,继而转身对孩子劈头盖脸的一顿痛斥,说不定回家后还会来个男女混合双打……

有孩子没佩戴红领巾或者队徽,被督查生扣去班级一分,引起一些同学的气愤,不仅引来同学的谴责,更有好事者偷偷将被扣分者的衣服藏在别处,故意让他找不着,以此作为对他影响班级荣誉的惩罚……

这就是硬性的规定、不近人情的规范带来的畸形的后果。

如果教育注定只会带来伤害,这是何等悲哀!

规则的确立与执行不是为了个体的简单服从,而是为了群体的和谐共生。

在这一点上,他的想法跟很多人不同。

在他的班上,如果有个孩子说他恨这个班,非要这个班被扣很多分然后得不到流动红旗,甚至在要交给老师的本子上写着“某某班,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他对爸爸妈妈说“我不愿进这个班,我不想听到这个班的名字,不愿想到这个学校的名字……”,我相信,他一定会认为那是他最大的失败。他一定会赶紧质问自己:“我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会给一颗幼小的心灵带来如此巨大的伤害!”

生硬的教育一定会给柔嫩的童年带来伤害。所以,教育者要小心又特别小心,别因为自己的狂妄无知,给很多很多的童年带去很久很久的阴影。

这些伤害、这些阴影,有些会随着孩子的长大逐渐消退,有些则永远印刻在孩子的心中。

他不是不要规则,但是,他一直强调,规则必须在爱与自由中建立,用一大箩筐事先制订好的规则去套住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肯定要让孩子受伤。

他总是根据班上发生的情况,及时和我们商议,一起制订出大家认可并愿意遵守的规则来,用彩色笔分条分项写在一张A4的白纸上,然后粘贴在教室的黑板上,让每个人随时都能看得见,随时以此作为约束我们言行的规范。即使因为不小心违背了规则,也一定会有小小的惩戒(说起惩戒,开始我们是要求在操场跑步,然后是爬楼梯,跳绳,他希望我们即便犯错受罚也要得到某一方面的受益,例如身体素质的提高,我亲眼看着很多同学由不会跳绳到成为跳绳高手,我自己,也一样),我们也心服口服不敢放肆。因为,这些规则是他和我们一起制订的。

根据班上随时发生的各种情况,他和我们及时讨论:又该一个什么规矩诞生了……

于是我们慢慢就约法几章:

1.要相互尊重,不要侵犯别人,也不要受到别人的侵犯,不能原谅对方就立即告诉老师,不要自作主张简单对抗;

2.倾听时眼睛要看着说话人;

3.上课时不要随便下位,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书和文具放在抽屉里摆整齐;

4.要发言先举手,声音要响亮,确保离你最远的那个同学也能听到;

5.自己错了及时承认要敢于说对不起,并说明错在哪里;

6.集会时不要喧哗不要追闹,行进中不许说话。

……

这些做法,他说他是跟着美国年度教师克拉克学的,他只不过是二道贩子,现学现卖而已。

我只能说,他真的很善于抓住机会教育我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里学会应该如何做。这个学会,不是口头上的说教,而是用切实的行动让我们看得见,学得着。

比如,他问你,你去图书馆里干什么?

你肯定觉得他这个问题要多傻有多傻,去图书馆?不是去看书么?

同样的道理,我们去博物馆干什么?

参观。

我们去公园干什么?

游玩。

我们去剧院干什么?

看表演。

……

都是直奔主题,直奔目标,直奔结果,将事情扁平化,单一化。

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做,但我知道,至少在他那里,教育不会如此简单。

去图书馆(在我们学校,那叫“阅读城”,整整一个楼层啊,都是我们阅读的温馨天地),是我们最喜欢的了,因为那里环境很好,书又多,各种奇形怪状的凳子椅子,可以随处找到座位,随手拿着一本书坐下阅读。

可是我们去阅读城,肯定不止“看书”这一个行为,或者说,即便是去看书,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么多的孩子,一节课的时间,在这样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里,前前后后需要做的事其实不少呢。

首先,你要学会排队去,排队回。都说中国人连排队都不会,只会插队,所以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之前,首都人民要从学会排队开始。我们去看书,去参加任何一个集体活动,不排队,散漫,嘈杂,这会让他发疯的。

然后,走进阅读城,你要明白如何保持安静尽量不打扰到别人。

这可不是口头说说而已,他需要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切身体会,甚至能自我操作。

然后,要学会寻找你要的书,要知道怎样把书从书柜里借出来又不会发出惊人的噪音影响到他人。

最后,你要学会还书,学会摆放好桌椅板凳,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切要恢复到刚进来时的样子。

还有,遇上一本好书,和身边的伙伴一起交流的时候,你要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声音——多大声音才既不影响别人又可以确保身边伙伴听得清。

所有这些,都要通过分解操作,切身体会,才能起到固化定型的效果。

什么?你还迷信口头的说教,以为“请大家保持安静”“请不要影响别人”“请小心借书还书”就可以让我们做得好?我看还是算了吧,这样轻飘飘的几句话,对我们来说,基本上是废话,因为你是在告诉一个结果,而没有向我们展示一个过程,我们不是傻子,自然明白每一句话背后的道理,可是我们中间很多人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如何做才算是“安静”?怎样才是没有“影响别人”?如果你这样粗率地去宣布一系列规则,一定会非常失望,因为你将看到一个没有章法毫无头绪一团乱麻一片混乱的热闹情景:大家都在喊“安静”,然后没有一个能安静下来。

他的做法就很实在,没有说教,只有示范和演练。

从排队开始,一项一项分解训练。

排队来到阅读城后,女生先进,男生随后,不抢不争不闹,每个人找到一个座位,然后看着他示范:

怎样轻轻坐在椅子上,怎样用双手去拿那本你看中的书,怎样轻轻打开柜门,拿出书放在一旁,再用双手轻轻将柜门合上,这样不会发出“啪”的很大很刺耳的噪音……

好了,你借到书以后,需要跟伙伴交流,两个人一起时,多大的声音是被允许的,三个人一起时,又该发出多大的声音……这一切都要进行现场的情景演练。

阅读时间结束,每个人将书归还原处之后,摆放好书籍和坐凳,再排队回班级……

一开始,可能会有人还不太适应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啰嗦”甚至很“夸张”的过程,经过几次演练之后,图书馆阅读规则自然就印在了我们心里,外化为我们的行动模式,再来图书馆,哪怕你是一只狮子,也知道如何遵守规则了。

你能说,来到阅读城,只是看了书吗?

就像他带着家长们在看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所展现的,雷夫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外出,他的学生总是彬彬有礼,在公共场所遵行礼貌文明、遵守秩序规则,哪怕雷夫老师不在现场,他们还是安安静静地排着队。

他也是要我们建立起这样的规则意识。

雷夫老师和他的学生仅仅只是去看一场球赛或者参观什么景点吗?

不是的,他们通过经历不同的情境,知道在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规则来约束自己。

这些知识和能力,并不是在教室里就能学到的,口耳相传自有它的局限,言传身教,学以致用,立竿见影,才会产生直接有力的影响。

当教育的场域打开之后,教育的机会其实更多了。规则,并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它恰好就是在具体情境里诞生的,开放的场景,更能历练我们的规则意识。

这一点,大人们一定比我们更明白。

总有大人嫌我们太吵闹了,然后一个劲地指责我们,要我们“安静”、“安静”,好像这是一个多么美丽有魔力的字眼。可是,究竟什么时候安静,发出多大的声音才算安静?他告诉我们,和伙伴们在一起说话的时候,不让自己的声音干扰到别人,同时又要让人听得到你的声音,这都需要具体的界定。

平时我们都在说,响亮一点,大声一些,可是,这个度,不好把握,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那天他和朋友们聊天,无意中提到这个话题,他们告诉他,日本的教师对此会有很明确的说法,例如说,十分贝是多大的声音,二十分贝又是多大的声音,大家用耳朵真切地去感受之后,当老师提出现在需要多大分贝的声音时,就能立即明白,并且能够按照相应的要求去做。

受这个启发,回到班级,他带着我们开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尝试。

他在用不同的声音来提示我们,现在会是多少分贝,然后,他再用这个数量来要求我们,让我们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声音。

记得以前在一年级时,我们也有过类似的尝试,那时他会用遥控器虚张声势地来遥控我们,说来调节音量,增高,或者降低,或者静音。采用过一段时间,效果还不错。后来,也没有坚持用下去,就当作是一种即兴的课堂游戏了。

现在,他转用这种方式,效果还真不错,要求明确之后,执行起来就相对容易得多。

我们讨论了一下,大致将声音的大小分为这几类:

0.5~1分贝:耳语时发出的声音;

1~4分贝:两个人面对面对话时的声音;

4~8分贝:三四人讨论时说话的声音;

8~12分贝:课堂发言时的音量;

大于16分贝:噪音。

这样的分值划分并没有去查询相关的资料,从科学角度来说,这个数据是错误的。这是为了便于计算,他和我们之间的共同约定。按照这样的约定,我们知道自己的声音是否合适,然后通过多番演练,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都说如今的孩子最浮躁,几乎一刻都静不下来,心不静,事难为。

在这之前,我们是用分贝的大小来定义声音的高低,他总是告诉我们,在哪种环境下需要将音量控制到多大为宜,直到我们习惯,并渐渐懂得注意这些。

可是未必每一双耳朵都对声音敏感。

五官长在我们身上,可是我们却不会好好运用它们。

耳朵接收到信号大脑不能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眼睛、手脚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所以迟迟做不了正确及时的相应行动。

或者,耳朵根本就没有及时去接收信号。

他这时就会笑话说,莫非是我们的大脑司令部被敌人占领了?不再听从我们的指挥?

佛家说六根之中耳根最净。

可见,为了推进规则的执行,首先要从训练耳朵开始,让每个人都要学会去听——安静地听、专注地听、带着思考去听。

最初也是最好的法门,莫过于专注而持续地听一段故事。

那段时间里,他曾经用我们极喜欢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新月姐姐讲的故事作为唤醒耳朵的媒介。

只要有时间,他就开始播放新月姐姐讲故事的光碟。

声音温婉轻柔,丰富而动听。

教室需要安静,需要每一双耳朵默默打开,每一颗心都能进入到故事里。姿势不做过分要求,你可以趴在桌子上,可以睁眼,或者闭眼。

只要你在听。

一直在听。

你的表情要有变化,可能会大笑,可能会受到惊吓,可能会显得担心,可能,只是微笑着陶醉的神情。

如此,你的耳朵才算完全接收了声音信号,身体也能相应做出反应。

他也在听。

他就坐在矮矮的讲台上,安静地听着故事。他知道,他的神情,我们会注意在眼中,如果他听着是焦躁不安的,我们的心里也搅起波澜。这个时候的教室,就像是水面上按葫芦,这边安顿好了,那边又冒出声音来。他不会这么做,他只是用目光轻柔地经过每一个座位,安静地端详着每一张面孔,我们立刻变得安宁起来。

故事的声音,像一股风舞动一片森林,又似一束光催开一朵蓓蕾,还像一滴颜料生动一幅画面。声音中的每一对耳朵,都在轻轻翕动。

规则不需要大声宣布,安静地聆听,耳朵会苏醒……

你以为,一个孩子长大的标志,不仅仅在于身高体重的增长,更有内在自我的强大,其鲜明的标志就是逐渐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对规则的理解、认同与遵从。

你当然也崇尚爱与自由。但是纵容的爱、随心所欲的自由,只会伤害到你正生活在一起的群体,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秩序的混乱,效率的低下,人心的浮躁,信心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迅即倒塌。

而成人(自然包括每一位家长和老师)要和孩子建立起言行的规范,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只会让孩子变得明智,学会克制谨慎地行事。

这也是文明的标志。

在课堂上,你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建立起某些规范。这些规范,都是和你的孩子们一起商议制订出来的。也就是说,班级规范的生成,其实需要得到认同,因为它是基于当时的场景需要而诞生的。

例如,你们正在听写生字新词,一个词语报完,教室里总会有“写完了”、“写完了”的声音,此起彼伏,怎么制止都管不住。在这样的场景下,你们需要确立一个规范——用笔听写,嘴巴噤声。当大家一致认同这个规则以后,你就把它用粗一些的油性笔或者彩色笔写在一张A4大小的白纸上,郑重其事地贴在黑板上,这就成为你们共同约定并且必须遵守的新规则。

再如,听写结束,组长需要收集作业本检查听写情况,每到这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下位,有的是直接交本子,有的是借机做点别的事,教室内乱糟糟的一片,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就要停下来,商议一个规则:交作业本时,只需组长下位,其他人不用下位。然后将新的规则写好,贴在上一个规则的下面。

还有,你讲故事给大家听,下面有的自己翻书看,有的会偷偷拿出玩具来玩,有的在做些其他的事,这时,一个新的规则可以诞生了——听故事时,要安静而专注。

几乎所有规则的建立都是在问题情境中及时产生的,而且它们都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不是假大空,而是真实而细致,好理解、好实施,且具有一定的共性,是大家都容易犯的错误。为了避免类似的错误再犯,就要将它形成明文规定,像法律条文那样呈现在大家面前。你很明确很坚定地告诉大家,规则一旦为大家所认同并且白纸黑字写出来以后,任何人都得遵从。如果违反的,就像开车闯了红灯一样,后果就是要接受适当的惩罚。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措施,你并不是一时兴起或者空穴来风,你是受美国杰出教师克拉克的启发而在班上大力实施的,当然,你事先会跟其他学科老师做好沟通,让他们知道你的举措,争取达成共识,合力推进班级规则的建立。还有,你也需要家长的戮力合作,否则,学校里你精心打造的教育体系,孩子回到家里就轰然倒塌,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发生,所谓“5+2=0”,正是诟病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一生两制,学校里的规则秩序好像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家庭无序的冲洗,很多孩子在家在校两个样,你却不能责怪他们很分裂,作为成年人,我们更应该躬身自问。

曾经有某个社区的网友问你:老师经常罚学生抄作业合不合适,罚抄作业算不算体罚?

你这样回答他:

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从身体到精神的伤害,都是不允许的,这是底线,任何一位老师或者其他成人,基于对孩子的人格的尊重,都是必须遵守的。

但是,我不反对惩罚教育。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赏识教育固然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但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可能不犯错,也就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个魔鬼,或者说,脑子里总会有两个小人儿打架,常有坏的小人赢了的时候。这时,只有肯定,没有否定性评价,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失去了规矩的自由和散漫,那是盲目而危险的。

作为一名教师,实施惩戒教育需要特别小心,我认为,至少要把握以下五点:

第一,要有个底线,那就是基于爱,基于对孩子的人格尊重,不可以轻易伤害孩子;

第二,要公平合理,既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是非不分;

第三,尺度要把握好,小小惩戒即是,明晓是非即可,不纵容,也不武断,更不能离谱到一个字词一个句子抄写几十上百遍,这纯粹是情绪发泄下暴怒的产物,而不是基于对孩子身体的真实关切和对成长中必然犯错的理解和宽容;

第四,有改过即肯定,也就是否定要与肯定结合,罚要与赏同行;

第五,尽量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惩罚某个学生,奖要大张旗鼓,罚要悄悄进行。

常听说大学里有导师要求自己的研究生抄《诗经》抄《楚辞》,被罚者即便内心有一百个不情愿,但是,不可否认,这样的抄写对其一生的影响却不小。这虽是大学里发生的事情,可是对我们如何认识惩罚教育却很有借鉴意义。

很多人都在标榜和鼓吹教育的自由,好像他们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可是,对自由的理解总有偏差,你曾经有过这样一次经历。

那天你给桂林来访的老师们上了一堂读书会,孩子们极其活跃,完全失去了基本规范。

那是一节很扫兴的课。

那节课后,关于自由和规范,你跟孩子们进行了一次长谈。

在你看来,只是标榜爱与自由,反而会对孩子形成一种伤害。

自由不是高兴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分场合,不顾及别人感受。

自由应该是心灵的舒展身体的拘谨思维的灵动行为的局限。没有身体对规范的服从,自由就成了散漫、毫无规矩的代名词。

这样的自由无论冠以何种名义,都不可取。

孩子需要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何种情形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他还要知道,违反了会得到怎样的惩戒。

就像有一天下午你们在排练绘本剧时,你的女儿没有按照规定坐在相应的位置上,却去乱翻你的麦克风。你对她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惩罚,那就是让她站在一个大方格形的地板方块里,以这种方式暂时限制她的身体自由,两分钟以后才可以出来。她低着头,忍住不让眼泪流出来。她知道自己错了,也知道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才不会在公共场合里为所欲为。

类似这样的绘本剧排练,因为是在一个大的空间里进行,你就趁机看出很多在课堂上、家庭里看不到的现象。小伙伴之间的接触增加以后,有多少孩子能接纳别人容忍别人并积极跟伙伴交流?有多少孩子能够根据角色和舞台需要安静候场及时登台表演专心听导演指导?当卸去作业和功课的静止训练之后,你看到的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零零后一代。

很显然,这些孩子并不会与伙伴友好相处,男生之间追逐打闹,女生之间拉帮结派,你看不到温文尔雅,也看不到秀外慧中。

暴露出这样的问题也是好事,你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每个孩子的个性。孩子在家长心中,自然是最好最亲最可爱的,这样的舔犊情深你深有体会,可是,要想孩子得到更好地成长,就需要看到孩子在不同场域不同情境下与不同人相处的方方面面,再根据具体的情景去引导,去调节,不放任。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纵然自由,也要规范。

进入小学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还小,你们班的纪律似乎总是难以让人满意,因为活泼的男孩远远多于相对文静的女孩,总会有小孩子不自觉地做着这玩着那,很难形成良好的秩序,让你一度纠结,总觉得不是个滋味。

你需要在班级建立完整的规范体系,可是一直以来,你不想给予孩子太多太大的压力,总在顾虑会不会扼杀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童年失去太多的笑声与欢乐。加上开始的时候,你并不是导师,手不能伸得太长,所以,这事就一直耗着。

可是这并不妨碍你在心里继续纠结和思考。

你总在想:

是不是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要开心快乐就好了,其他就不管不顾呢。

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

对课堂常规的要求你们几个老师都在不断强调,英语老师数学老师都用自己的方式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你自己也是想了很多办法。其中有很多是一样的。例如奖励贴纸啊小组竞争啊什么的,都是常见常用的套路。

你观察到英语课堂很热烈,表演性很强,要求孩子们的身体参与度很高,所以孩子们的注意力都能比较集中。

数学老师是导师,一向比较严厉,也循循善诱,加上练习性作业相对要多一点,所以基本上也把控得不错。

语文呢,在故事课堂和童谣诵读的时候,因为内容本身对孩子充满吸引力,形式也符合孩子的生命韵律,所以还是很不错的。只有进入到课文的学习,特别是拼读练习中,有不少孩子会分神。你理解他们的不专注,因为对于这些小豆丁来说,不感兴趣的内容是很难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去学习的。更何况有些孩子拼读还是很不熟练,更加不会有心思去学了。

那这时,他们一般都在干吗呢?

玩文具盒是最突出的,上课也玩儿(做大炮发射架),下课也玩儿(当作枪使)。

然后是画画,很多孩子喜欢画画,不分时候由着自己兴趣去画。

再然后就是跟前前后后的同学说说话,争论一个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小问题。

这样一番观察、分析之后,你明确地提出:书包挂在椅子背上,水壶挂在桌钩上,书放在抽屉里靠左躺,不带文具盒只要文具袋,一律放在抽屉右边,上课时桌面上不留任何东西,只有老师需要时,需要什么就拿什么出来。没有为什么,不作解释,必须执行。有时,规则需要斩钉截铁,就像《大卫不可以》一样。不给理由,效率更高。

有一次给英语老师代课时,你突然想起暑假期间D妈说过的关于小D的一件事。在入学前的预备班里,小D很不适应这样的学校课堂生活,很抗拒进教室,即使进了教室,也从不认真去听。D妈说,有一次,老师轻轻牵着她的手,耐心地教她,效果好多了,不仅听了,而且都会了。

时间过去得并不是太久,你突然把这个想起来,然后迅速迁移到你的课堂组织管理中来。在课堂上,你将两个不是很认真的小男孩轻轻牵到讲台上,搂着他俩一起读,果然乖多了。

下课后,看小D不会,又特意喊上她,轻轻牵起她的小手,一个一个地带着她拼读。有了你的牵引,她果然不分神,很用心地跟着学。

你越发明白,平时因为过多依靠话筒,不便在班级内走动,只好在讲台上说话,虽然话筒能将你的声音放得很大,其实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唯有走到每一个孩子的身边,轻轻牵起她的小手,或者轻轻搂着他的胳膊,用肢体的亲近带给孩子安全与温暖,孩子才会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加专注。

刚性的规则与温柔地相待,并行不悖。孩子需要的是贴近他的生活却不会带来强烈不适的约束,是规范,更是引导,有人情味,有同理心。

有一次,上课铃响,孩子们没有安静候课,甚至连上节课的黑板都没有擦干净。

怎么办?

你一声不吭,先拿起黑板擦用很夸张的动作缓慢擦着,边擦边想怎么调整这样的状态。

虽然背对着孩子们,但你知道他们有人依旧在玩,依旧在说笑。

在你的预想中不是这样的,你以为你的沉默至少会带给他们一些不安,而且你夸张的动作会带给他们一些思考,因为这样的情景显然跟平常不一样。

平常是什么样子?

走进教室,鼓励安静,然后上课……

回到这节课来,你擦完黑板,跟今天的值日组长说:“你要感谢我。”

开始他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再次强调说:“你要感谢我,因为我替你们值日生做了一次值日。”

他这才醒悟过来,却辩解说个子矮了够不着、时间也不够……

你这才面对全班同学说:“在我的故事里,其实不是这样子的。那个故事是这样开头的——

上课铃响,我离开办公室,很开心地走向我的教室,因为那里有一群爱学习的孩子。

还没走到教室门口呢,就听到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有一个孩子正站在讲台上带着大家背诵《日有所诵》,他们是那么认真,那么专注,我站在窗外往教室里看,找不到一个做小动作和随意说笑的。唉,想不幸福也难啊。

这就是我的愿望,可是我要吹熄多少蜡烛,对着流星许下多少愿望才能梦想成真呢?

要不,我现在就走出教室,看看你们能不能帮我实现这个梦想?”

听你这么说完,孩子们都点点头。你慢慢走出教室,没有回头望,依稀感觉到孩子们正在从书包里找书,有人问谁来带读,Z同学说他来,不过要等他找到读哪里。身后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

等你离开片刻再回来,你惊喜地发现:刚才描述的一切,在你的教室里在你的眼皮底下一一实现。

不用吹熄蜡烛,不用对着流星许愿,孩子们会让你梦想成真。

另有一次经历,让你格外惊心。

那次你去到你代课的一个班的教室,虽然预备铃声响起,课室内依旧聒噪不已。

没有秩序感,没有规则,没有自律。

在门口小站了片刻,你才进去,然后装作很吃惊地问:

“咦,你们怎么还在这里呀?”

喧闹的声音逐渐零落下去,全班看着你都是一副讶异的神情。

“你们怎么不去抢啊?”

“抢什么?”有人问,大家更加奇怪。

“抢盐啊。”

“哦,我知道。”有人似乎明白过来了。可能他们也听说了福岛核泄漏事件后,社会上的抢盐风潮。但教室还是没有动静。

“快去啊……”你催了一句。

就这一句,终于点燃了躁动的狂热,哗啦啦,全班迅即离开座位,往门口冲去。虽然这只是你有意地测试,可如此盲目的狂热还是让你吃惊。

不好!有一个孩子摔倒了。其他人并没有扶起他的念头,后面的还在不断涌上。

你赶紧制止,让大家各回各位,并向他们坦承,刚才你是骗大家的,因为这是一个小小的测试。

你扶起摔倒的男孩,问他:“如果不制止,知道结果怎样吗?可能有人会从你身上踏过。”

孩子点点头。现实就是这样严酷。

“你们要去抢什么?”

“到哪里去抢?”

“真的可以抢吗?”

“为什么不问清楚就深信不疑?”

“从‘听’到‘做’之间有多远的距离?”

一连串的追问,让这帮闹腾的孩子哑口无言。

于是,你讲起那两天正兴起的抢盐风波,讲起日本人在地震中的淡定自若,讲起两国国民素质的悬殊,讲起未来竞争的落差……

原来我们的不自信,缺乏安全感,是从小就开始的,是深藏在骨子里的。

你不怪孩子们的盲目和冲动。他们已经习惯于跟风,习惯于看大人的脸色行事,习惯于三人成虎自己不用动大脑。这兴许就是祖祖辈辈历经的苦难积聚起来的记忆,让年幼的他们经不起一点风浪兀自乱了阵脚。

这是一个公信力尽丧的时代,对于未来,大家都没有把握,没有信心,很无奈也很正常。当背离常识太久,我们过的都是挺扭曲也挺憋屈的日子。

可是,大的环境不变,小的环境可为。你告诉孩子们,我们从听到做,中间要经过一次想的过程。我们要“听—想—做”,而不是“听—信—行”。

你那么迫切地希望,希望最好的国民素质公民教养,能够从这些孩子身上开始。

都说“一切皆有可能”,可是大人们总是喜欢太早下结论。

如果一个孩子有些顽劣,就被贴上恶劣的标签,这就像图画书《你很特别》里的微美克人一样,只要看着他不顺眼,根本不需要为什么,就给他贴上灰点点,让人永远抬不起头来。

当孩子还是小种子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他会长成什么?

当孩子还是小种子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他会开什么花结什么果?

在花开之前叶出之前,埋下的是什么种子,你们不知道。所以,要等待,而等待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

你曾见过邻班一个胖胖的小男孩,他是年级里很有名的调皮蛋,你几次看到他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像火山爆发一般大发雷霆,声嘶力竭地咆哮,歇斯底里地拍桌子、摔铅笔。暴躁脾气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约束,总是时有发作,他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一次,他要把你们班的女生逼进男生厕所,当时有一个男生刚出面阻止,鼻子就挨了他一拳。

所幸,老师耐心友善,不到一年的时间,你还是能看到他的行为在慢慢改善。

那时,你正好种了一些小小绿植,每天都要拿出来晒晒太阳,每当你拿出小种子来晒阳光时,他总会津津有味地趴在那里看啊看,一趴就是很久。

看着他趴在地上翘着肥肥的屁股的样子,你能看出他的顽劣吗?你能说他会永远顽劣直到不可救药吗?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下定义作结论,就像过早地告诉大家盆里埋藏的是什么种子,那是一样的粗率和冒昧。

等待吧,耐心等待,给他水、给他阳光、给他时间。甚至像青蛙和蟾蜍在《花园》里一样,给他唱歌、给他读诗、给他灯光、给他音乐。给小种子需要的,他会长成很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