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学

第五节 社会阶层的演变

字体:16+-

一、阶层演变的因素

社会阶层的结构并非一直不变的,众多国家中存在着三种推动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因素,分别是向上流动、向下流动、社会阶层破碎。

(一)向上流动

在许多文化中消费者可以通过向上流动(Upward Mobility)来提升社会地位,这往往是通过教育或职业来实现的。换言之,底层或中层的个体可以利用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大学教育来赢取进入高社会阶层的机会。一位经济学家在谈到下层消费者的流动机会时说,“教育是进入中等阶层主要的门票”。在美国,1/3的蓝领工人的后代是大学毕业生,因此提高职业地位的机会有30%。然而,来自贫穷阶层的大学毕业生比例10年来一直低于5%,这反映了大学学费的负担和在大学阶段将没有机会在底层和中层社会阶层之间建立起桥梁。

然而向上流动并没有保障。下层消费者,特别是少数民族,仍然面临着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局限和教育机会的缺乏。从统计上看,在获得高地位的职位方面,他们比上层社会具有更少的机会。

(二)向下流动

向下流动(Downward Mobility)在一些工业化社会中是一个日渐增加的现象。在过去的15年间,由于工作转移到海外、被技术取代、企业降低工资或裁减员工,数百万美国家庭出现了向下流动。尽管许多家长梦想着让他们的子女有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地位,一些子女却连达到他们父母的水平都很难,这一现象称为地位恐慌(Status Panic)。同时由于物质欲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上层和中层家庭发现他们很难保持自己所在阶层的生活方式特征。即使拥有大量退休资产组合的家庭,在股票市场出现周期性波动导致证券价值下降时也体会到经济压力,这反过来会影响到当前的消费行为和退休后的消费模式。向下流动在像捷克、匈牙利和波兰这样的国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政府补贴的职位被取消导致了很高的失业率。随着价格高涨和经济形势的下滑,许多人认为生活不如从前,面临着降低社会阶层的威胁。

(三)社会阶层破碎

社会阶层破碎(Social Class Fragmentation),又称为个体所属社会阶层的瓦解,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模糊了阶层间的界线。第二,大众媒体的存在,特别是电视和互联网,正在向全世界的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阶层和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规范,一些消费者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群体中的部分特征纳入自己的行为。第三,传播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比如互联网用户在线聊天时并不会在意社会阶层。这些因素导致了许多拥有独特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社会阶层亚群体的出现。美国现在可以划分出几十个社会阶层,从城郊精英(超级富豪)到拮据人群(贫穷的单亲家庭),类似的趋势也在其他国家出现。

二、中国社会阶层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中国的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的“两阶级一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发生了分化。关于社会阶层研究也随之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学术问题,各种成果也不断出现。例如中国社科院提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吉尔伯特和卡尔决定将社会阶层的因素分为三类:经济变量、社会互动变量和政治变量。经济变量包括职业、收入和财务;社会互动变量包括个人声望、社会联系和社会化;政治变量则包括阶层意识和流动性。

有人把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和劳动者。也有人把社会分为十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过渡性的特殊阶层。学术界社会阶层划分的思想对于企业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企业可在此基础上对目标客户群进行比较完善的细分。

[延伸阅读9-2]

社科院报告解读当代中国五次社会阶层大流动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分化成十大社会阶层”的论点,引起广泛关注。目前,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推出的第二部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又问世了。

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学术研讨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出版座谈会上,该报告主编陆学艺教授对本社记者介绍说,参加该课题研究的专家们认为,当代中国经历了五次结构性的社会大流动:第一次是1949—1956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这种重塑实际上意味着原有阶级阶层关系和位序结构的彻底颠覆。第二次是1957—1965年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建构,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不同身份的人有着明显不同的利益、福利和社会地位,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地位随政治运动发生显著沉浮。第三次是1966—1977年社会流动的失序,政治运动对社会产生了全方位影响。第四次是1978—1991年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转换,不仅原来的阶层发生了分化,新的阶层也开始出现。第五次是1992年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成型,形成一种由10个主要基于职业的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在该结构中,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也初步被确立起来。据了解,这个报告是课题组历时数年,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2个县市进行抽样调查,经过多次集体研讨,并大量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学术意见后形成的。

(资料来源:专家认为,当代中国经历了五次社会阶层大流动[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4year/2004-07-28/26/465448.shtml,200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