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教育中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研究

第二节 教师自我认同的制度困境

字体:16+-

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往往看重这份职业中所具有一种自由和创造的空间,可以实现一个教书人的思想和主张。这也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身上所具有的文人气质。这份气质中有教师个体和群体的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正是其自我认同的核心所在。然而,伴随着教育变革,教师所拥有的自由空间不是越来越多了,而是越来越少了。教育的行政化、学校的科层制管理方式都使得教师被制度捆绑得更加细密,甚至在制度之下失去了其所珍视的职业尊严。因此,教师的自我认同与来自方方面面的制度之间发生着剧烈的冲突,这种冲突成为教师内心持久的痛,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最深处发出呻吟。倘若这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痛楚不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解决,很多教师存留的就只是皮囊,而失去了作为教师的精神内核,失去那个可以称之为“教师”的独特的自我认同。

一、“条框太多,我无法自主”——严苛的制度束缚了教师自我

教师的专业自主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保障。然而,越来越多的制度干预渗透进教师职业的每一个毛孔,使得教师的手脚被捆绑,无法实现其专业自主。无法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主张去实施自己的教学,去自由展开自我的职业生活。当教师无法按照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教育主张时,其行为与内心就会背离,外在行为与内心的价值追求相背离,教师就会在根本上对自我产生质疑,形成自我认同的危机。例如,在专业权力中,教师有选择教材的自由,然而,在实际的职业生活中,教师无法抵抗地方保护主义的强制性制度要求,只能选择地方教材,而不能选择自己认为更优秀的全国性教材或其他版本教材。非但如此,当管理者统一要求征订教辅资料、劣质课外阅读资料时,教师仍然没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却仍然要硬着头皮去用劣质的课本教学生、辅导学生作业,令教师备受煎熬。“我明知道这种错别字满篇,错题比比皆是的东西肯定会害了孩子,可是我还得用,真是太别扭了!”

为了加强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量化指标成为学校管理教师的终极目标。于是,教学评价、班级管理评价都采取数量化的指标,甚至会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那一个个数字与教师的奖金挂钩,成为牵动教师喜怒哀乐的导火索。教师的职业生活陷入平庸的琐碎之中,真正有教育价值的工作却无暇顾及,令教师感受到职业生活的意义匮乏。这样的制度要求令教师感觉到时时处于监督之下,处于一种不被尊重和信任的状态之中,自我的高度被贬损。例如,有些学校在考勤制度中实施随时抽查教师的在岗情况,一天至少三次,并且全部和奖金挂钩。教师连上厕所都要请假说明,否则就有可能被扣掉奖金。这样的管理制度之下的教师往往失去了自觉、自主的主体精神,而处于一种对抗性、逆反性的工作状态之中。

《班主任月考核标准》

一、月考核

设月考核优秀奖:

每月按基础项目+浮动项目的总得分取前两名,第一名120元,第二名80元。

1.基础项目(110分)

(1)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6分)

(2)班级行规竞赛(50分)(附班级行规竞赛表)

(3)早自修下班管理(12分)

正常情况每周至少下班三次,少一次扣1分(以校办统计的指纹打卡为依据,因公假而导致不足三次的不扣分)。

(4)出操下班管理(12分)

正常情况每周至少下班三次,少一次扣1分(如遇放假或下雨等原因不能出操的当有下班处理,因公假而导致不足三次的不扣分)。

(5)下寝室管理(8分)

根据安排一月下寝室检查一次或年段组织的突击检查一次,没有就不得分。

(6)班会课活动(12分)

正常班会课时间没有到位或上其他的课或没有开展一次扣3分(以政教处考核为准,如有公假不扣分;如因学校活动需要而无法进行的,当正常开展处理)。

(7)会议出勤(5分)

迟到或无故早退一次扣0.5分,私假扣1分,公假不扣分,无故不到一次扣2分,扣完为止。

(8)材料上交(5分)

迟交扣0.5分,在上交截止时间的3天后无故不上交扣2分,扣完为止。

2.浮动项目(50分)

(1)班级管理责任分(35分)

①仪表统查(头发、首饰)发现不合规定的一人次扣1分;学生使用挎包的一人次扣1分。

②学生带手机进教学区的一人次扣1分,利用手机考试作弊的一人次扣2分。

③学生打扫结果必须在反馈单到达当天及时整顿,延迟一天扣1分。

④出操下班管理不到位的如班级出操过程被点名批评或被行政领导巡视时发现班级学生出操纪律差,一次扣2分。

⑤男女生过分亲密的,发现一次扣2分。

⑥发现乱丢垃圾的一人次扣1分。

(2)奖励分(12分)

①每周早自修下班超过三次的,多一次加1分(以校办统计的指纹打卡为依据)。

②每周出操下班超过三次的,多一次加1分。

(该项最高不超过12分)

(3)集体活动优胜分3分:一个月内仅一次活动的,一、二、三等奖分别3分、2分、1分;一个月内有两次活动的,分别为1.5分、1分、0.5分,依次类推。

3.其他项目

(1)值周班班主任奖

25分/周,一等25分,二等20分,三等18分(纳入月津贴)。

(2)班主任主题班会观摩课奖

一节奖15分,德育课题(或论文)县级以上交流或发表奖10分(纳入月津贴)。

教师需要制度的规范,然而制度同时也应该内涵着对人的信任和尊重,去激发人内在的主体力量和超越性的追求。当制度将一切行为进行量化,并且与金钱相关联的时候,制度将成为庸俗的存在并且会庸俗制度规约下的人。制度作为调节人的行为的工具会引诱出人性的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从而削弱了教师内在的自觉自律的力量。在这样的制度之下,教师最初可能会轻视制度,可是在对制度的日复一日的遵从中,会日渐轻视自我,因为自我已经变得平庸世俗,与教师应有的自律高贵渐行渐远。我不再是令我仰视的自我,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自我认同危机。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烦琐硬性的制度在很多时候并不符合教师职业生活的实际,不符合教育的规律,但却要求教师不折不扣地执行,教师并不认同制度,却需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在这样的分裂中,教师会积累起负面的职业生活体验,从而产生对自我的质疑。例如,不同的教师会有自己对教案的理解,有自己的备课风格,不同的学科教案的实际内容也会存在特定的学科差异,可是一些学校制度却强求一致,造成教师眼中的“形式主义”,这样的形式主义导致教师职业生活中弥散的“应付主义”。这是教师对抗自己不认同却又不得不服从的制度的现实策略。然而,“应付来,应付去,终究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敷衍来,敷衍去,最终敷衍的是自己的生命。”在这样的制度下,教师的自我处于一种虚无主义的状态,然而,却无法完全逃避意义的追问。教师还是要在忙碌应付的生活背后回答自我存在的真义。

二、“体制强大,我无能为力”——强大的制度压抑了教师自我

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制度具有不同的层次,而其中体制性的因素是具有根本性和系统性影响的制度形态。在这样的制度面前,教师最常态的心理体验就是“无能为力”。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会令教师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卑微和脆弱,从而削弱其自我认同。体制就像一架强大的战车,所到之处,碾平一切,其中也包括教师对于体制的不认同。

影响教师的体制性因素的典型表现就是教育的行政化,教育被行政干预而形成很多非教育甚至是反教育的具体制度和规范,深刻影响教师的职业生活,而教师个体在这样的体制面前却没有发言权,只有服从权。由各种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检查、评比切割着教师的生活,占用着教师的时间和经历,教师却没有办法拒绝。而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教师明明知道是反教育的制度,却还要全力以赴去迎合,在迎合之后却是一声叹息,满腹委屈。例如,在某地实行的小学五年级统考制度,就使得这一地区的小学老师,尤其是五年级的老师苦不堪言。在取消了小升初考试之后,这一地区就别出心裁地制定了小学五年级进行统考的制度,并且将此次统考成绩进行排名,作为衡量各个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同时该地的初中将根据此次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学生直接进入重点班。基于此,校长、教师和家长都高度重视此次考试。为了考出好成绩,老师们用一学期学完一学年的课程,然后用一学期的时间来备考,完全实施题海战术。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们很痛苦,为了赶进度,他们根本无法让自己和学生享受教学的快乐,而只是满堂灌;为了出成绩,他们逼着孩子们反复做题,看着孩子们痛苦,自己也痛苦。对于学生而言,灾难性的后果就是五年级统考之后,很多学生厌学,一些学生出现暴力性的发泄,六年级成为学校最难管的年级,并且问题频发。“黑暗的五年级过早地吞噬了孩子们的童年”,这是教师们对五年级统考制度的描述。可是,即使是这样清晰地看到了这种制度的危害,教师们仍然是没有办法去撼动这项制度。“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合理,可是,教育局就是这样评价学校和老师的,并且考试成绩关乎孩子们能否上到一个好初中,谁敢不服从啊?”是的,体制是一个巨大的网,罩在普通教师的头上,很多时候,他们根本触及不到这张无形的网,更不要说去改变了。

在这种压抑的体制环境之下,教师的自我处于一种无法发声的状态,或者即使发声了,也无法引起回响,无法被倾听,无法促成改变。所以,当自己的声音总是不被倾听、也不被关注的时候,教师会逐渐失去发声的动机,或许还会失去发声的能力。麻木和冷漠会成为一种日常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一定是在自我被强烈压抑之后才会产生的。此时,教师几乎放弃了关注自我、认同自我的追求,这是在巨大的无力感之下的一种无奈的放弃,是一种悲剧性的自我存在状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教师存在论的危机,是在‘学校’这一装置所约束和控制的教师的身份,与教师在其自身的世界中活生生的身份感悟的裂缝之中表现出来的。对于教师的存在论逼近,为教师以个人身份砸碎制度中的身份化体制与身份化计划的实践(主体的斗争),做出了准备。”[1]教师自我认同的重建过程就是寻求完整的身份意义的过程。

三、“朝令夕改,我无所适从”——失信的制度令教师自我迷失

教育变革总是经由政策和制度的变革而实现的。因此,在教育变革的时代,制度的改变就会愈加频繁。频繁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制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很多教师抱怨在新课程改革中“朝令夕改,令我们无所适从”,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制度的失信所导致的教师的自我迷失。教师对制度的信任,是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的主体性条件。而制度的随意性导致在教师心目中的制度权威性的日渐消解。与制度权威消解相伴而生的是教师在制度的随意改变中,迷失了自我和方向,不知道教育应该走向哪里,不知道自己在职业生活中应该追求的价值和方向在哪里。这种迷失感是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另外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迷失感的直接影响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动力缺失和持续的懈怠感,这样的状态使自我失去积极进取的价值实现轨道,处于抛锚的困境中难以自拔。因此,制度对于教师的自我具有重要的调节和影响作用,教师自我的状态会受到整体制度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中,各种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表现出一种“追赶时尚”的风气——“盲目跟风,一拥而上”“流行过后,一拥而下”,在这样的“浪潮中”,最大的获益者可能是追求政绩的人,而最大的受害者却是教师和学生。每一阵风过,教师都要彻底“洗心革面”去改变自己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极力适应改革,而风过之后,教师却需要面对满目疮痍——因为实施改革而产生的各种风险和代价。比如,有的学校要求所有班级、所有学科都要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无论学段是否适合,无论学科是否适用都要执行,不允许有例外。而有的学校则要求所有学段和所有学科都实施“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要求大部分时间学生讲,老师听,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很多知识点学生掌握不扎实,上课时间使用低效等问题。最后,无果而终,又回到传统教学去弥补教学改革的欠债。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无法坚持自我,也无法坚持制度,因为制度本身都是变动不居的,制度本身都是基础薄弱的。在左左右右的改革追随中,教师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陷入自我认同的泥沼,难以找到坚定的拔脚前行的路。

四、“评价不公,我无可追求”——伦理缺失的制度打击了教师自我

教师的自我认同无法仅靠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建立,总是需要客观世界给予的各种信息,而职业生活中的种种评价就成为坐标,教师凭借这些坐标来建立现实的自我评价和认同。在教育变革中,影响教师自我认同的最主要的制度就是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绩效工资制度、职称评审制度、评优评奖制度。如果这些制度合理、公正,教师就会认同制度,然后将制度所标定的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来提升自己的工作动机和工作质量,从而获得制度承诺的回报。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制度认同和自我认同是和谐一致的,并且是相互促进的。教师的自我努力越是能够得到制度的公正认同,教师越是会认同制度,同时认同积极进取的自我。反之,当制度本身的设计不合理、实施不公正时,教师在工作中的付出得不到认可,而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则可能从中获益,在这种情况下,“老实人吃亏”成为一种扭曲的逻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于是,越是踏实勤奋、尽职尽责的教师越是无法在制度中获得应有的认可,这样的教师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如此,伦理缺失的制度就会构建出一种是非不分、颠倒黑白、价值混乱的微观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优秀老师的自我认同就会受到直接的伤害和打击,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还应该坚持自己对教育、对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状态的追求,因为当一个人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时,是很难保持最初的动力的。因此,制度的伦理缺失是一种根本性的伤害,伤害教师对于制度和教育的信任,伤害教师职业生活中的自我理想和信念。

“组织从根本上说是一套社会约束制度:做这个事情你会受到惩罚,做那个事情你会得到奖励。只要组织在一个给定的行为领域内掌握着这套奖惩机制,那么,它就有力量影响每一个参与到这项运动中的人。”[2]在评优评奖中,有关系就有奖,没有关系,工作再努力都没有戏,于是教师会把很多精力用来与领导搞关系,而不是一心搞教学;在职称评审中,不看重实际的教学业绩,却看重掏钱发了几篇论文,于是很多教师会挖空心思去投机,而不是老老实实教学生;在绩效工资制度中,一线教师和中层以上行政人员差别巨大,“干得越多,拿得越少;干得越少,拿得越多”,于是削尖脑袋进入中层,成为一些教师的追求,他们不再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无法免俗,他们在趋利避害的人性逻辑中,趋之若鹜地跟从于制度的利益调节。

类似这样的制度也许只是个例,并不具有普遍性,然而,学校微观环境中的制度不公正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气”,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自我认同,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下面是某学校教师对绩效工资分配的想法表达,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全校教师除每个人的工作量外,额外的报酬如下。

A.副校长0.6;

主任0.5;

副主任0.4;

包年级领导0.2;

年级长0.2;

教研组长0.1;

班主任每月200元;

B.一线普通教师辅导一节课才0.02

上面的一组对比是多么的悬殊啊!“大小官们”每0.1份额相当于老师们的5倍。

为什么一线不当官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份额呢?因为参加制定分配方案的就是这些“大小官们”。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替自己谋利益,他们抽得太多了,因此留给一线教师的就是很少一部分。而我们的校长还高喊:“在利益面前不要斤斤计较。”试想:在这样的集体中,有这样的“大小官们”,学校的教育真的会提上去吗?上级分到学校的每人620元,加上13月工资,都700多元了,可分配到手的仅360元左右,“大小的官们”是不是太贪心了!绩效工资分配,太不合理了,只会令一线默默奉献的教师们心寒!

五、一切都是制度的错?——教师在制度面前的自我缺席

教师在制度之下的自我认同困境,并非全都是外部原因,还有一部分是教师主体自我的原因。在谈及职业生活时,教师经常会将职业生活的困顿归结为制度的原因、管理者的原因,而很少触及深层的自我剖析——在所有这些问题中,我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在面对种种教育问题时,我的位置在哪里?因此,我们不能将一切的错都推给制度,然后自己一走了之。似乎,把问题归结为制度,我们就可以瞬间解放自己。问题并非这么简单,制度的问题归制度,自我的问题归自我。教师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并不完美的现实面前选择自己的姿态,一种具有主体性的积极姿态。如果缺失了应有的姿态,教师将失去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担当意识。在选择消极逃避的态度中,教师日渐丢失了自我。制度总是由人所制定和实施的,制度总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人发挥其实际功能的。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在制度面前选择改变和完善、选择基于自己目前的岗位修正和弥补制度的不足,那么,即使制度有缺陷,也会在人的积极努力中使这种缺陷降低到最小。反之,如果所有的人都推卸掉自己在制度制定和实施中的责任,那么,制度的危害就会聚集起来,最终伤害到每一个人。因此,制度的问题和人的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自我认同的制度困境,首先是自我缺席的困境,然后才是制度所造成的困境。因此,找回自我,找回自我所具有的主体性力量,选择不逃避、不推卸的态度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是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

[1] [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5.

[2]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