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外,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可以创建自主学习的环境,实现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给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和开展学习活动的机会,触发学生主动投入地学习,进行思考,发展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还能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自主学习反映了学习的自立性和自为性。
(一)自立性
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替代、不可替代的。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学习是其对外界刺激信息独立分析、思考的结果,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殊意义。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是其获得独立自主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每个学习者都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学习者个体的特点,从而成为具有独立性的学习主体。
可见,自立性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它不仅经常地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自立性又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二)自为性
自为性是指学习主体将学习纳入自己的生活结构之中,成为其生命活动中不可剥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自为性是独立性的体现和展开,它内含着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四个层面的结构关系。
自我探索性往往基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既产生学习需求,又是一种学习动力。自我探索就是学习主体基于好奇心所引发的,对事物、环境、事件等的自我求知、索知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学习主体对事物、事件的直接认识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上。通过自我探索而求知、认知,这是学习主体自为获取知识的方式之一。
自我选择性是指学习主体在探索中对信息的选择注意性。外部信息只有经学习主体的选择才能被纳入认知领域;选择是由于被注意,只有经学习主体注意的信息才能被选择而被认知。由内在需求引起的对信息选择的注意,对头脑中长时记忆信息的选择提取,从而发生的选择性学习,是自为学习的重要表现。
自我建构性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建构知识既是对新信息、新知识的建构,又包含了对原有经验和知识的改造和重组;既是对原有知识的保留,又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
自我创造性是学习自为性更重要、更高层次的表现。它是指学习主体在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够指导实践并满足自己需求的实践理念模型。这种实践理念及模式,是学习主体根据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对其自身强烈而明确的内在需求,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