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针对教师自身认知的、经验的实际,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个体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代表着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每一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整体特性。教师要懂得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有效地学习指导。例如,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指导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预习问题本来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之一,但是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却没必要一定要指导他们学会预习,如果指导和鼓励他们学会进行课外阅读,学会观察,对于课堂学习来说将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初中以上年级的学生来说,指导他们学会针对自身的实际,合理确定学习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则是教师非常必要的工作。
其次,要针对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进行指导。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模式,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它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既然认知风格是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认知模式,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就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一刀切的学习指导并不适应所有的学生。
最后,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策略和学习内容进行指导。一方面,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认知策略对有效开展认知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常用的认知策略有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作为教师,向学生说明和示范学习策略、提供练习机会、为策略的运用提供反馈信息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指导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不同学习内容虽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求是相同的,但仍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还需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对学习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都要进行指导,并且要和全体科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协调一致地共同进行,还要和家庭相互配合,以达到学习指导的最佳效果。
首先,教师要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学生学习的各环节是相互制约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所以每个环节都要加强指导。学习指导不仅应该渗透到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五个学习阶段之中,而且应该涉及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能力培养等各个方面。此外,教师还应该对那些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息息相关的方面进行指导,如学生的学习态度、环境因素、时间分配、身心因素等。总之,学习指导是系统的、有层次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由浅入深地从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逐步进行。
其次,各科教师及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协调一致,学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是各科教师的职责之一,指导的内容和过程本身虽然具有一定的共性特点,但是各科学习方法本身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各学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既要注重学习的共性特征,又要针对学科本身的特点,还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各吹各打现象。例如,英语的学习方法和物理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各科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基础上,班主任在各学科学习方法指导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同时班主任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态度的引导,学习方法的介绍及调节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学习指导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活动的规律,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要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存在问题作动态考察和指导,从发展中探求学习指导的有效措施,避免一劳永逸的指导模式和倾向。
首先,学生是不断发展、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其学习活动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未知到已知、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并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和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加以调整,不能把学习指导看做是凝固的、静止的、孤立的。因此,学习指导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学习时期而发生变化。
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还要考虑我国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不断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新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需要根据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
总之,学习指导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和不同知识体系的发展轨迹中寻求最有效的指导方法或措施。如果教师一味地死守某种指导方法,学生必然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情境,甚至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四、操作性原则
学习指导主要是一种操作技能,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它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学习方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学习指导和学生的学习实践联系非常密切。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中切忌只讲一些知识和理论,学而不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即操作),使之达到熟练化、技巧化的程度,并且最好能和各科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运用具体知识中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指导的操作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进行指导时一定要尊重客观实际,不能违背学生的生理、心理实际和学习实际,不能凭想象主观臆造一些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要使学习指导具有实效性,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