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学生知道欺负事件中的欺负者、受欺负者和目击者(旁观者)。
学生能体会欺负事件中人们的感受。
学生能同情受欺负者。
学生知道生活中的欺负行为。
·课前准备
(一)教学场地及材料准备
课前为“背靠背”游戏选择足够宽敞、安全的场地;准备需要播放的音乐;准备“小珍的故事”“阿丙的故事”的相关资料。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准备
认识本主题的重点是辨别班上的欺负行为。针对四年级学生已具有的生活理解能力,教师应在课前认真整理、准备“欺负是什么”的事例,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欺负行为有着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三)教学组织方式概览
热身活动:背靠背。
主题导航:我们对别人的影响。
探究与体验:小珍的故事;哪些是欺负。
总结与反思:描述受欺负者的心情。
·学习过程
(一)热身活动:背靠背(5分钟)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为8~10人(也可依据场地而定)。教师让每个小组蹲在地上,脸朝外、手挽手,围成一个小圈。教师播放音乐,要求学生在音乐响起时立刻站立。小组学生全部站立而无摔倒者为胜。
“这个游戏看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动作整齐才能做好。我相信在游戏中大家不会彼此抱怨,而是能够彼此关照,高高兴兴地完成任务。”
(二)主题导航:我们对别人的影响(2分钟)
“在‘背靠背’快乐的游戏中,我们能够体会到集体中别人对自己的重要性。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发生在集体生活中的事件。现在我们来看看,在集体生活中,我们都能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
(三)探究与体验
活动1:小珍的故事(18分钟)
学生阅读“小珍的故事”,两两讨论:故事中的“我”是什么角色?谁是欺负事件中的欺负者、受欺负者和目击者?在欺负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故事中的‘我’在事件发生时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你能分辨事件中的欺负者、受欺负者和目击者吗?”
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我”是事件中的“目击者”(“旁观者”);故事的写作来自目击者的观点和感受。
“我们知道欺负事件中有着不同的角色,现在我们再来讨论如下问题。
“欺负者、受欺负者和目击者在事件中表现出的特征是什么?
“事件中的人物都有什么感受?(整理双重描述的数据来表示故事中的两个人,如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目击者和欺负者、目击者和受欺负者,用句子来描述他们的关系和感情。)
“这些人在事件中面对的困境和问题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活动2:哪些是欺负(15分钟)
“我们在‘小珍的故事’中看到了欺负给伙伴带来的伤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欺负呢。请大家思考,写出‘欺负是……’。”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后,提供以下参考答案。
欺负可以是以下内容。
·用身体伤害某人(拳打、脚踢、绊倒、推搡)。
·威胁某人将进行身体伤害,或者伤害对他们重要的任何事物。
·毁坏属于别人的东西。
·通过威胁某人或者暴力要求财物、优待。
·盗窃他人财物。
·依靠强大索要金钱或者其他东西。
·故意侮辱或者使某人尴尬。
·贬低、辱骂一个人或者他的家人。
·挖苦或模仿。
·不适宜的触摸或者展示具有侵犯意味的东西。
·针对某人散播谣言。
·排斥某人或者忽略某人。
·在别人的东西上乱写、乱画。
·把某人最好的朋友抢走。
·把某人的东西藏起来。
·当某人的作品被退回时做鬼脸、窃笑。
·敲诈某人。
·耳语有关同学的私事。
·发短信说不友好的或者伤人的事(有时匿名)。
(四)总结与反思:描述受欺负者的心情(5分钟)
学生思考:阿丙在想什么?
“这里也有一个不快乐的孩子——阿丙。我们来看看阿丙的故事。
“没有人和阿丙讲话,这个安静的孩子有一个奇特的名字。他来到学校,杂乱的头发,衣服上有白色的污点,穿着很小的外套,独自一人站在操场的墙边。
“没人和阿丙玩耍。他和他的妈妈住在一个破旧的出租屋,那里很黑、很难闻。他的妈妈每天都要外出打工,没有时间陪伴他。
“没人在乎阿丙。他在风雨中走到学校。他的脸没有洗、头发很乱;他的外套太小了、也很脏;他总是抿着小嘴,胆小地注视着别人。
“阿丙,当你独自一人来到学校或站在操场上时你在想什么呢?
“大家想一想,阿丙在想什么呢?在作业本上写下阿丙的感受吧。(课后)”
·主题资源
小珍的故事
小学四年级时,我们班上有一个叫小珍的女孩。可是,我们班上有一些穿着时髦的女孩好像一开始就对小珍另眼相看——我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我认为她的校服经常看起来有点乱(但是其他人也是这样,后来他们竟然不穿校服了),她的书包也不那么漂亮。她确实很平常——我不记得她做过什么令人不快的事情。不管怎样,她从没交过特别友好的朋友,我与她没有多大关系,我们也没有一起玩过,因为在班上我有其他朋友。有一天,老师还没有来上课,那些对她另眼相看的女孩们就抓过她的书包,并把她的文具和书拿出来。一时间,她的东西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手上,每个人都在叫和笑。她一直在哭,我为她感到难过,我庆幸没人把她的东西扔到我这里来。当老师来了,教室里的行为也就停止了。但是小珍第二天没来上学。事实上,她再也没回来过——之后也没人见过她,我们也不再在班上说起这件事。对于那一天,我还是有内疚感的,尽管实际上我没有参与,但那天的情景一直烙在我心中,尽管过去了整整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