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是语言、文化、思维的交互体
英语课程目标关注学科育人价值、学生思维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英语教学的重心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转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强调人的思维,强调英语、英语学习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英语学习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用另一种认知方式来思维。2015年,中国外语教育高层论坛上,吴一安教授强调:“语言和思维有‘血脉般’的联系,语言和思维、文化不可分割,是高层次思维的介质,在思维和文化品格上具有育人功能。”由此可见,英语是一种语言技能,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以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实现英语的学习价值的;通过英语学习,学生将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实现英语语言学习的育人价值。只有看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价值和作为一门学科的育人价值,才能充分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更好地学习英语。
2016年,王蔷教授在广州市“立足文本解读,培养核心素养”的讲座中指出,英语教育教学要“关注课程育人价值,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她强调,阅读教学要促使“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可见教材中的文本是“语言、文化、思维”的载体。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都有着重要影响。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确切地说,文化是人类普遍认可的进行交流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思维是人脑进行逻辑推导的属性、能力和过程。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做出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再以感知为基础超越感知来探索与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与规律性,就此产生思维。思维要通过媒介间接地反映事物,用已知和经验推测未知来认识事物。思维具有概括性,这在于它对某类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经研究发现,思维除了有逻辑思维,还有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顿悟思维。
聆听王蔷教授讲座后留影
思维是一种能力,即思维能力,它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思维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教育活动来训练和培养的,以此改善人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中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等,反映的是个体智力的差异与思维的水平。因此,教师只要把握住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的放矢地努力和卓有成效地坚持训练,就能使其获得良好的思维能力。
人具有资源导向式思维和目标导向式思维两种思维模式。资源导向式思维模式是指从手头现有的资源出发,按照自身能力和资源的规定,正向推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具有这种思维的学生,只读书本,认为书内是知识,书外就不是自己的所需了;而目标导向式思维模式则指做任何事情都从目标出发,基于目标的要求,规划实现目标的路径,明确实现目标的条件,在实际需要中努力发现,借助和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按照路径不断推进,进而实现目标。具有这种思维的学生,认为所有资源,只要能为我所用,都是知识的源泉,不必拘泥于书内还是书外。因此,发挥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优势,就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谈思维,必定涉及思考。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活动,是由大脑、意识、思维、思考对象所构成的。思维过程产生思考力。思考力与思考者掌握的思考对象的相关信息有关,并且思考者的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多少直接影响其思考活动的质量。另外,思考的方向取决于思考的价值目标,即思考要有目的性,漫无目的的思考难以产生强有力的思考力。此外,思考必须找准作用点。思考活动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把握其关键,才能使思考活动势如破竹;如果找不准思考的着力点,就会精力分散、思维紊乱,思考就只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无法深入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一堂优质的课必定是根据学生的程度,结合学习内容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围绕活动内容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内容和达成教学目标的。
高中英语课程应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阅读理解练习题设计得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则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练习替换原有的练习。阅读技能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培养其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掌握略读、找读、预测、猜测、推理、评价等技能。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阅读,要从语言、文化、思维三方面入手,这样才可以培养全方位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