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象境界 刻意练习
2004年5月3日,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候机时,我遇到20位美国人。这对我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次日我要赶回广州参加英语教师出国培训的选拔面试。我心里嘀咕:我说英语他们能听懂吗?我搭上话又听不懂他们说的话,那该怎么办?搭上话后我如何才能把会话继续下去?顿时,教师的学究气发作,一股脑儿的问题涌上心头,阻碍了我上前搭话的勇气。我经常告诫学生,碰到外国人,要抓住一切机会大胆开口说英语,练口语,练胆识。而此时此刻,我怎么连一句像样的英语都难以说出口,就一句也好,想了半天,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回过头看看周围,想稳定一下情绪,却发现旁边的一位美国女士在向我点头,好像捕捉到了我此刻的心情,我也点头还礼,还是丝毫没有勇气开口,尴尬与焦虑交织在一起,持续着。刹那间,不知从哪儿突然爆发出一股冲劲:“Good morning!Welcome to Gansu,China.”我向示意的那位女士开口说道。“Thanks a lot.Nice meeting you here.”紧接着,旁边的美国人接二连三地跟我讲话。瞬间,那种紧张、不安、不自然和顾虑统统消失殆尽。你一言、我一句、他一声地热闹了起来,话语从我口中涌出,活蹦乱跳起来。
候机的乘客看到我与外国人交流,顿时万分惊奇,投来诧异的目光。登机时,我们踩上云梯,步入机舱,我正好与第一个搭话的、来自美国纽约州的珍妮女士同坐一排,前后左右都被美国友人包围。忽然,“哇哇”的啼哭声打破了机舱的平静,接二连三的啼哭声,连成一片。他们从背包中取出奶瓶,纷纷送入孩子的口中,哭闹瞬间停止。原来他们是来中国领养孩子的。从甘肃武威市孤儿院领养的十五六个女婴,将随着她们的养父母,在广州换机,离开国土,飞往美国。珍妮得知我也要从武威到广州,非常高兴。飞机飞向高空,进入航道平稳飞行,我们的谈话渐渐多了起来。我无话找话,寻找话题,蹩脚的英语好像很听使唤,流畅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闲聊,双方的陌生感消失了,似乎没有什么顾忌可言,从谈英语到说中国名胜,从谈汉语到说美国奇闻,从说文化到聊生活、谈职业。珍妮猜透了我的身份,说是英语老师。我先是一愣,话到嘴边却又下意识地咽下去,只说是喜欢英语,在学校学的。心想,我英语这么糟糕,说是英语老师,怕丢脸;更担心的是,她会语速加快,我怕听不懂,难为情,只好如是说。她却鼓励说我的英语很棒,可以当英语老师,教学生学英语,让他们去美国旅游、读书、参加夏令营。我顺势说,也希望美国学生学中文,来中国交流和旅游。双方都会意地笑了。
同操持英语母语者两个多小时的会话和近距离接触与交流,改善了我的精神状态,同时我认识到英语学习者的精神状态其实就是一种学习境界。英语学习境界的形成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可以认识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境界,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和培养,把英语学习境界延伸到其他活动中,这样会对整个学习者的身心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英语学习境界有多种说法,主要有语象境界、情象境界、心象境界。语象境界是英语学习的较低境界。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主要关注语言的形式,特别是语音、语法、词汇在大脑中印记的各式各样的语言形式。在实际学习和应用时,记忆负担加重,心理压力就会增大;练习怕出错,使用怕不当,就可能会对英语产生很强的陌生感。在这种境界中,英语、学习者、客观环境、学习行动、思想和感情活动等,就会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这说明我们还未能把英语规律和英语使用的逻辑同化于思维规律和行为的逻辑。
次日,我来到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参加选拔面试。到了面试地点,我侧眼望去,一位外籍老师坐在室内的沙发上。我路过门口,碰巧双方的眼神交汇,我主动打招呼,想听听他的口音,心里却七上八下,心似乎要跳到喉咙口。老师热情地招呼我,请我进去。我借机上前寒暄,听到他说话,心里就踏实了许多。告别后,我随着参加面试的教师进入大厅等候。我心里不停地想,下意识地思考:面试会问什么,什么话题,什么主题,一连串的问题涌现,心里揣摩起来。广州的教育、所从事的工作、课堂教学、从教经历、出国打算,等等,一连串的想法和猜测不断地在我脑海里翻涌。我一件件地想,如果这样问我,我该怎样用英语回答;如果那样问我,我又该用什么样的词句回答。我反复在心里琢磨,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和语言思维链,反而思绪混乱。我闭上眼睛,静心思考,模拟面试情景。我要做到,听到提问,对所问的问题听清楚、弄明白,抓住要点作答,围绕话题不停地说,不能冷场。问题与对话之间最好要有衔接词和过渡语,整个对话要一气呵成,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段。正当我在心里反复地酝酿、在头脑中使劲地想词儿时,我突然听到点名声“下一位……请做好准备”。
面试时,我一进门就先跟面试老师打招呼,刚落座问话就开始了。我回答了不到5个问题,面试就结束了。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个问题——假如到了新西兰,你将如何学习和生活?这一问题在面试前我想到过,但没有深究,回答时马上运用虚拟语气表述,感觉效果不错。
一周后,我接到教育局的通知,面试通过,一块儿石头落地。心想,能与外籍老师对答如流,多亏在飞机上跟美国友人会话。两个多小时无话找话的刻意对话,使我蹩脚的英语流畅了许多,并能分辨一些英语口音,捕捉语意,轻松进入话题了。
当然,这次刻意抓住机会练口语,是因为英语口语面试迫在眉睫,我强迫自己的结果,是因为强烈的出国动机使然。假如在平常,我也许不会刻意与外国人无话找话,厚着脸皮讲话;即使讲,也只是寒暄几句就匆匆离开。
“刻意练习”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刻意练习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应用实例。就体育运动而言,研究人员在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时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的动作,而顶级运动员则更多的是练习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高尔夫选手则需要不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上练习不易打进的球。
刻意练习的程度,是决定一人能否成为顶级高手的关键。这一理论可以诠释,为什么英语爱好者很多,但真正能成为英语高手的人却凤毛麟角。普通英语爱好者享受的是英语带来的乐趣,比如闲暇时看美剧、读花边信息、浏览英语新闻,整个过程都是自由轻松的。但顶级高手的训练过程却毫无乐趣可言,他们会针对一个个难点进行大量富有挑战性的训练,比如练发音练到嘴巴疼,练那些夹杂着各种口音且语速特别快的听力训练,写一篇议论文时会针对不同论点反反复复商榷修改很多遍。这个过程会让人吃不好饭也睡不好觉,一点儿都不会让人觉得舒服好玩儿。而正是这种刻意练习才决定了你能否取得高效的进步、步入成功的殿堂。
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超越自己,在英语学习中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在的行动。为了尽量摆脱自我干扰,进入新的境界,我在英语学习中,特别是在练习和使用中,尽可能减弱语法意识,增强语用意识;尽可能减弱单词和单句意识,增强连贯的话语意识;尽可能减弱自我存在意识,增强自由存在意识。假如说英语学习效率同学习者的哲学修养有关,那么在学习境界的转换中就会明显而具体地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