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索途:一位英语教师的求索之路

(三)学界的赞扬

字体:16+-

广州市增城区教育局教研室英语学科教研员潘殿仁说:

马玉湖老师是我区一名非常优秀的高级教师。自1996年进入荔城中学任教以来,他担任学校英语科组长,区中学英语教研会理事,第四届、第五届中学英语教研会副会长,第六届中学英语教研会会长,第一届增城区中学英语教研会理事会会长等职务。他始终热爱教育教学,履行职责,积极开展英语教学科研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先后被认定为“增城市首批骨干教师”“广州市第二批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增城区基础教育系统第二批名教师”,两次被评为“增城市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学校“十佳教师”和“优秀教师”,并荣获“广州市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马老师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推动和参加课程改革,创立了“促思融会”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统领课堂,活化课堂,成效显著。他对工作一丝不苟,钻研教材教法,热心辅导和帮助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都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马老师的高三教学工作出色,成绩优异,在学校被评为“广州市高三毕业班工作一等奖”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马老师担任增城英语教研会理事和会长,积极配合教育局评选学科论文和研究课题,协助教研室开展工作,协助教研员制订教研计划和高中中心组的活动计划,并策划、组织和主持全区教研活动,与我区骨干教师一起到各校调研和指导教学;在全区重大考试中协助命题并认真分析考试,协助评选全区优秀论文和教学案例等,为全区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广东五邑大学教授张秀芝回忆说:

马玉湖是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首届英语班的学生,当时我担任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那时马玉湖是班上年龄较小的学生之一。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玉湖留给我的突出印象有三点:一是“听话”——无论国家的号召、学校的要求,还是老师布置的任务,玉湖都能积极响应,认真落实;二是“刻苦”——玉湖是从贫困地区走出来的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孩子,两年时间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其顽强的拼搏精神、艰辛的学习历程,是当今年轻人难以想象的;三是“善思”——玉湖平时话语不多,但善于用脑,无论学业的攻坚克难,还是日常的为人处世,他都勤于动脑,选择最佳方式,追求理想效果。

玉湖的这些特质,与他数十年职业生涯和取得的成绩紧密相关:“听话”必然“敬业”——对国家的期望、职业的要求、学校的安排能无条件服从,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努力做到完美;“刻苦”必会“乐业”——大任重责、艰难险阻,都压不倒他的壮志雄心,挡不住他的踏实奋进,他以业为生、以苦为乐,让生命之光在本职工作中尽情闪耀;“善思”必能“创新”——善于思考,便会从常识中发现问题,便想从常规中另辟蹊径,便能从常理中独出卓见,创造出骄人的业绩!近40年来,在平凡的中学教学岗位上创造的优异工作业绩及丰硕理论成果,为马玉湖的生命特质和奋斗历程,做出了最好的注解和证明。

甘肃省中学英语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马维学说:

我与马玉湖老师1978年一同考入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就读英语班,前后考入甘肃教育学院进修专科英语,后来一起自考获取英语本科学历。1996年,他离开家乡奔赴广州,虽相隔千里但交往如常。他人品好,素养高,常跟我切磋教学理念和教艺。临近退休,他宝刀不老,著书立说,开设公众号和头条号“野马英语”等,把对英语语言的悟道与大众分享。

当初上师范或许处于无知,后来拒绝转行却是真心。热心做教师,育人成才就成了他追求之全部,成了他幸福快乐之所在。他似乎天生就是老师,他所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升学就使他在全县甚至武威地区出彩,后来他在古浪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师、普及英语,家乡父老和昔日的学子至今仍赞扬、感念他。他教书有板有眼,方法创新独到。我时常与他交流,他毫无保留地把所做、所想、所思和盘托出,与我分享。他似乎言辞木讷,但一旦聊起学生,谈起教学,就眼睛放光、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他能成为广州市的好教师、明星教师,自然不过。且不说那种高大上的虚浮言辞,一种职业、一份工作,有这种情怀、有这种精神、有这等功夫,可谓达至境界了。业界有玉湖这样的人士,教育之幸、社会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