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对“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进行中文修订,通过对问卷进行区分度分析、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的结构进行验证,检验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考察“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1)区分度分析被试
在大连市1所幼儿园选取4~6岁幼儿共210名被试,4岁组71人,5岁组91人,6岁组48人。男孩105人,女孩105人。将问卷中的题目以访谈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对幼儿自我认知进行测查。
(2)项目分析被试
项目分析被试同区分度分析被试。
(3)探索性因素分析被试
在大连市2所幼儿园随机选取4~6岁幼儿共322名,作为探索性因素分析的被试样本。其中4岁组幼儿76名,5岁组幼儿127名,6岁组幼儿119名。男孩173名,女孩149名。
(4)验证性因素分析被试
在大连市2所幼儿园随机选取4~6岁幼儿共200名,作为验证性因素分析的被试样本。其中4岁组幼儿64名,5岁组幼儿96名,6岁组幼儿40名。男孩104名,女孩96名。
(5)重测信度被试
在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中选取90名幼儿,作为重测信度样本。其中,4~6岁幼儿各30名,男孩44名,女孩46名。2周后再次对幼儿进行重测,考察重测信度。
2.工具
本研究修订的“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是马什及其团队2002年编制的评价幼儿自我认知的问卷。“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共38道题目,包括6个维度,分别为父母关系自我认知、同伴关系自我认知、数学自我认知、言语自我认知、外貌自我认知、体能自我认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通过访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施测。问卷采用5级计分,问卷题目的反应方式属于连续的二分法反应方式,如问幼儿,“你认识很多图形吗?”幼儿以“是”或者“否”对问题进行反应,回答了“是”或“否”之后,主试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提问,即幼儿先前回答了“是”,主试继续问“经常是”(记5分)还是“有时是”(记4分),如果被试在第一次二分回答时回答了“不是”,主试继续问“经常不是”(记1分)还是“有时不是”(记2分)。当幼儿表现出对某个问题能够理解,但不能决定到底“是”还是“否”时,给其记录3分。模型中的6个维度均能被清晰识别(RMSEA=0.047,TLI=0.94)。各维度的信度在0.75~0.89之间。
3.研究程序
(1)问卷翻译和回译
首先,我们征得问卷作者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马什(Marsh)教授(现在牛津大学)和克雷文(Rhonda Craven)教授的同意,允许对该问卷进行中文版的修订工作,并且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其次,对问卷进行修订。对“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进行中英文回译,使其在词意表达、习俗表达等方面符合中国的文化和具体语义。先由两位博士研究生独立地对英文问卷进行中文翻译,分歧之处经过讨论达成一致,形成第一稿。再请1名在澳大利亚生活多年的、中英文俱佳的教授将翻译的中文回译成英文,为减少偏差,回译前未让其阅读英文版问卷。然后对原文和回译后的英文进行对比异同。对出现差异的细小之处进行商讨,最终达成一致确定施测问卷题目。
(2)问卷初测
请经常在幼儿园观察的研究生4名,带班一年以上的幼儿园教师15名,对问卷的内容逐一进行评定,考察题目是否测量了所要测量的内容,并检验问题是否能够让幼儿理解。例如,在幼儿教师评定前,给幼儿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幼儿能够理解问的是什么吗?关于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问题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怎么能够变得更清楚?问卷中题目所描述的情况是否符合幼儿的日常生活?要求教师在相应的题目后提出修改建议。针对提出的问题对题目在保证原意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一份38道题的施测问卷。
(3)问卷预测和正式施测
首先,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区分度分析和项目分析。
其次,对问卷进行正式施测。采用经常在幼儿园观察的、有亲和力的女研究生作为主试,题目通过访谈的形式对每位幼儿进行施测,将收集的数据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问卷的结构。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和Amo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区分度分析
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列,从最高分一端开始向下选取27%的被试作为高分组,再从低分端选取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对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6-3。
从研究结果中看,每个题目在高低分两组被试中差异均显著(p<0.001),说明38个题目都具有理想的区分度。
表6-3 “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中文修订版项目区分度分析
注:***代表p<0.0012.项目分析
对38道题进行项目分析,以校正后的题总相关为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下面各个题目的校正后题总相关在0.3以上,所有的题目予以保留,见表6-4。
表6-4 “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中文修订版问卷项目分析
续表
3.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前,首先对数据的适宜性进行检验,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866,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系数为4121.29(p<0.001),结果说明变量间存在相关,适宜进行因素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38个项目中抽取公共因素,用极大方差正交旋转进行因素分析,采用限定抽取因子的方法,抽取6个因素,各因素的特征根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如下表6-5,最终保留38道题目。
表6-5 抽取6个因子的特征根、贡献率以及累积贡献率
从结果中可以发现,抽取的6个因素特征根均大于1,累积贡献率为49.83%,依据以上各题目所表达的意思,并且结合“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英文原版的结构,我们发现,中文修订版问卷与英文原版问卷中各个题目所在的维度一致,并且保持了与原问卷中相同的6维结构模型,采用原问卷中各个维度的命名,由因子1到因子6分别命名为父母关系自我认知、同伴关系自我认知、数学能力自我认知、言语能力自我认知、外貌自我认知、体能自我认知。6个维度中每个题目的因素载荷以及共同度见表6-6。
研究结果表明(见表6-6),“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各维度因素载荷在0.35~0.74之间,共同度在0.30~0.62之间。
表6-6 探索性因素分析各维度因素载荷和共同度
续表
图6-2 “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中文修订版探索性因素分析碎石图
4.验证性因素分析
根据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我们初步将“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的结构确定为6个维度,分别为父母关系自我认知、同伴关系自我认知、数学能力自我认知、言语能力自我认知、外貌自我认知、体能自我认知,根据初步确定的因子以及各因子所包含的题目,构建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模型如图6-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6-7。
图6-3 “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的结构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各个拟合指数均达到了标准(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2004),较好地说明了研究模型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中文修订版问卷共38道题目,保持了原问卷的维度,即由父母关系自我认知、同伴关系自我认知、数学能力自我认知、言语能力自我认知、外貌自我认知、体能自我认知构成,并且具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表6-7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
5.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1)问卷信度
采用3个信度指标检验问卷的信度,选用Alpha系数作为检验问卷总体以及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的指标,使用奇偶分半法分别将问卷的题目、各个维度的题目分成两半,计算问卷总体以及各个维度的分半信度,从总体样本中随机选取90名被试采用2周后的再测相关作为问卷的稳定性指标。
表6-8 “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中文修订版的信度
注:***代表p<0.001
研究结果见表6-8,总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0.899,分半信度0.804,重测信度0.765,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78~0.821之间,分半信度在0.746~0.832之间,重测信度在0.592~0.699之间,说明问卷具有理想的信度。
(2)问卷效度
◆ 内容效度
本研究修订“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时,请1名在澳大利亚生活多年的、中英文俱佳的教授将翻译的中文回译成英文,与原文对比异同后对出现差异的细小之处进行商讨,使其在词意表达、习俗表达等方面符合中国的文化和具体语义。其次,请熟悉幼儿的研究生和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幼儿园教师对问卷中题目的可读性、适宜性进行考察,修改有歧义或者表达不清的题目,最终形成意义清楚,表达明确,适合幼儿的问卷,通过计算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结果表明,各维度与“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总分的相关在0.584~0.709之间(p<0.001),说明问卷具有理想的内容效度。
◆ 结构效度
“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中文修订版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具有理想的结构效度。从拟合指标上看,数据与模型拟合较好,研究模型是可以接受的。同时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在0.241~0.454之间(p<0.001)。说明问卷具有理想的结构效度,见表6-9。
表6-9 问卷维度间及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相关(N=522)
注:***代表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