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既不同于普通高中,也不同于职业高中。从纵向上看,综合高中不是通过“中考”成绩来招生,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课程逐步分化的一种高级中学;从横向上看,综合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是并列的一种类型,并且各种类型之间还可以沟通与融合,强调依据学生的兴趣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特点设置不同层级的课程,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能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成长创造了条件。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流是源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对人的不同分工的需要。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行业人群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职业流动缓慢,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职业流动已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以往那种以狭隘的职业训练为目的的中等职业教育已变得不再重要,难以应付多元和多变的经济活动,也不再适应动态变化社会的需要。
从世界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综合高中基本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大众化基础之上的。我国在2005年以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还不足50%。如果说在教育资源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对高中学生按分数进行分流是必要的和可行的话,那么,近年来,我国中等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到82.5%。随着高中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在2015年达到了87%以上,预估2020年将达到9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按照学生的统考分数对学生进行被动分流,过早地对他们进行专业定向,显然不妥。让学生自然分流,参与自己的生涯规划,对于构建学生个性化发展十分必要。
从我国综合高中的构成来看,主要以“拼盘型”“合并型”和“职业高中改制型”为主。这些学校由于之前都进行过职业教育,因此,合并与改制之后,在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基本都能满足综合高中里职业教育的需求,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在国际上,综合高中发展很快,也很稳定。美国的综合高中大约占高中学校的95%左右。美国也有升学预备学校,主要是私立的和教会办的学校。在英国、德国和瑞典等国家,中等教育阶段也是以综合高中为主体。其中,英格兰的综合高中占高中规模的85%,在威尔士和苏格兰,这个比例均为99%。1993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内设了“高中教育改革推进会议”,提出了综合高中的四个基本课题(第一,综合实施普通课程和职业或专业课程的教育制度;第二,创设使学生广泛而自由的选择成为可能的教育形式;第三,采用学分制进行教育课程的编制;第四,使学生有多种出路的选择),此后创建综合学科高中的试验开始实施。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年度统计资料,2010年综合高中达到349所,占高中学校数的6.82%。综合高中学生为18.16万人,占高中学生数的5.1%。在我国台湾地区,具有多元性和地域性的综合高中学校数占高中学校数量的1/4以上,学生数占高中生的12%左右(2010年)。
[1]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年4月22日),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 《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980]252号),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4页,1980(16)。
[3] 这部分内容参考资料:高奇:《河北省的职教中心》,载《教育与职业》,1993(8)。河北省职业教育中心:《河北省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5(2)。翟帆:《县级职教中心的二十载峥嵘岁月》,载《中国教育报》,2012-01-07。
[4] 魏光华:《创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海城同泽中学创办“综合高中”实践写真》,载《辽宁教育》,1999(10)。
[5] 桂建生:《论综合高中教育的产生、现状及发展》,载《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5(2)。
[6] 陈至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载《中国教育报》,2002-07-29。
[7] 桂建生:《论综合高中教育的产生、现状及发展》。载《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5(2)。
[8] 重庆市首批综合高中试点学校名单(22所):重庆市涪陵第十七中学、重庆市茄子溪中学、重庆市第四十七中学、重庆市第四十八中学、重庆市木洞中学、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重庆市合川盐井中学、重庆市南川水江中学、重庆市綦江三江中学、重庆市大足第三中学、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重庆市璧山大路中学、重庆市垫江第四中学、重庆市梁平实验中学、重庆市开县陈家中学、重庆市开县丰乐中学、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重庆市奉节长龙实验中学、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重庆市石柱民族中学、重庆市酉阳第三中学、重庆市彭水民族中学。
[9] 吕型伟:《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势在必行》,载《人民教育》,1979(7)。
[10] [美]约翰·I.古德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苏智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1] [美]约翰·I.古德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苏智欣等译,12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