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中教育卷

二、“两省一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字体:16+-

为了检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度性,国家教委决定在江西省、山西省和天津市,即“两省一市”先行先试,并聘请了有关教育评估专家、课程专家和第一线教研人员成立了科研课题组,边试验,边研究,在科研指导下开展工作。现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教基厅函[1999]6号文件”“附件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试验·修订稿)”和“附件二: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监测报告摘要”,从课程结构、课程安排、特点、改革的经验与成就以及问题与建议等方面对其作简单介绍:[3]

(一)课程特点

1.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新课程普遍增加了反映当代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比如,新的政治课教材增加了“所有制结构”“分配”“依法治国”“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等内容,这使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有了较大的提升。

2.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性。新课程增设了任意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高达93.49%的学生希望上这门课。学生自主选择的效果使68.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新课程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比如:地理课以人地关系为主线选取基本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来组织教学内容,削减了以圈层为线索的自然地理内容,是很大的进步;外语课则强调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4.重视教育教学的人文性。艺术教学大纲从无到有,以及艺术欣赏的增加,是一个很大的突破。81.77%的学生认为,活动课对自己的成长发展“帮助很大”。55.99%的学生认为,新课程计划使自己的学习兴趣比初中时有很大提高或有一定提高。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经验与成绩

1.基本经验

(1)坚持一个核心,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在新课程计划试教的过程中,各省(市)都特别强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把课改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来抓,这就使课改有了正确的方向。

(2)抓住两个结合,即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结合;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

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结合。新课程的试验极大地促进了试验地区的科研活动。两省一市的教委(教育局)和教研室都结合试验工作规划了本地区的教科研活动,提出了“地(市)成体系,校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的要求。许多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成立了课题组,或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基础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他们研究课改中的新问题,结合课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同时,对完善新教材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课程改革没有教师的理解与支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两省一市都十分注意把实施课改的过程当做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过程。他们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培训的机会,使教师在课改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落实三项措施,即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条件支持。

领导重视。天津市教育局、山西省和江西省教委在课改刚开始时,就分别下发了“津教中[1997]12号文件”、“晋教普[1997]7号、13、14号”和“赣教普[1997]011、012和013号”文件,对试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江西省教委还提出勇于试验,精心组织、积极进取、首战必胜的要求,并提出了10项具体措施。

组织保障。除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外,两省一市基教处与相关教研室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组织上保证试验工作有序进行。

条件支持。在教育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两省一市都拨出专款用于课改必需的教学设施、设备的添置。

(4)注重四个环节,即舆论宣传领先;师资培训开路;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保障。

舆论宣传领先。为推动课改顺利进行,各省(市)都十分注意舆论宣传工作,除人教社出版的《试教通讯》外,两省一市还分别创办了《试教简报》《试教动态》和《试教研究》。有关学校还以家长座谈会的形式,积极宣传课改的意义与指导思想,这为课改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师资培训开路。除基教司与人教社组织各种培训外,各省市也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熟悉与理解新大纲与新教材,这就为课改的进行提供了师资的保障。

改革课堂教学。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同步改革,它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两省一市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都十分注意课堂教学的改革,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评价制度保障。基教司为了保证课改的成功,及时发现课改中的问题,在试验开展的同时就成立了“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质量监控系统”以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两省一市也相应地开展了这一工作,在制度上保证了课改中重要问题能得到及时改进。

2.主要成绩

(1)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新课程规定的普通高中培养目标中,知识、技能、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个性特长等目标的达成度较好。69.8%的教师认为与过去相比,教学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外语、历史、体育、艺术、政治学科教师们给出的相应数字则高于总体水平。73.96%的教师认为,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绝大多数学生超过或达到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

(2)学生学习负担有所减轻。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是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从调查结果看,总计有61.56%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据调查结果,新课程实施后,双休日大部分学生能把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自己的活动。

(3)新课程关于任意选修课、活动课的规定和要求适应了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对于保证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新课程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新课程关于课程管理体制的规定,既强调了国家对于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同时兼顾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比较符合实际。

(6)教师的工作态度得到了提高,专业发展得到了加强。在调查中,93.93%的教师自述自己工作比过去更努力。可见,新课程及其试验工作比较显著地改善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与此同时,课改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新课程实施的第一阶段,合计有90.72%的教师参加了各种形式的专业活动。他们撰写、发表论文,参加教材的编写和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促进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1.部分教材偏难、偏深、内容偏多,与课时的矛盾比较突出。学生普遍认为理科教材较难。不同课程,学生认为难学的比例分别为:物理56.9%、地理45.6%、数学38.4%、外语37.1%、化学25.1%、语文19.2%、历史9.7%。教师反映,理科的一些教材知识点增加较多,而课时减少,矛盾比较突出,希望理科教材,尤其是物理和数学难度能适当降低。

2.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改进,要从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中解脱出来。

3.教学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在调查中,有67.6%的教师认为本校的教学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4.新课程尚缺乏较大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