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

(二)构建了层次清晰且相对统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

字体:16+-

课程与教学目标反映着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期待,同时也是学校课程教学的起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从国家层面的教育总目标出发,自上而下,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在这个目标体系中,居于最高层的是教育总目标,它是最一般意义上的目标,对于整个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不论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抑或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都要按照这个教育总目标去培养人,去指导教学活动。教学总目标一般根据国家的教育总目标制定,如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总目标指导下,我国教学领域一直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总目标,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往往有所不同。如前面提到的改革开放初期注重的“双基”培养,到后来的注重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当前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对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关注等。

在教育总目标之下,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根据教育总目标制定的某一级、某一类学校或者某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课程与教学总目标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教育类型或者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学校课程与教学目标也是一个目标体系,从纵向上看,它包括幼儿学校、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及成人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从横向上看,它具体包括普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及成人教育学校的教学目标等。学校教学目标一般由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或在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自行制定。如根据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我国幼儿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使儿童身心获得正常发展,为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初等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的生活准备;中等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各种专门人才;成人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对现实劳动力进行再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政治水平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之下,便是更为具体的课程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常,我们把“课程”概念理解为学校开设的各门具体的学科,与“学科”概念同义,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按照这种理解,所谓课程目标,就是指一门学科的教学在总体上要达到的结果。从横向上看,它由各门具体的课程组成,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物理课程等;从纵向上看,它又由不同年级的课程目标所构成,如小学一年级语文的课程目标、高中三年级英语的课程目标等。在我国,课程目标一直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的,然后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严格实施。2001年,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施,在课程实施方面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国家统一颁布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编写和使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打破了以往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全权负责课程管理和开发的局面,在课程目标的实施方面表现出了更大的灵活性。

在明确了课程目标之后,便是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的选择。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运用的目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总目标的贯彻执行。在我国的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按照单元来进行每一具体学科的教学活动。所谓单元,一般指某一学科教材内容的划分单位。如语文课程的单元通常是指一组体裁相同的课文;数学课程的单元大致相当于教材的一章,集中解决某一类相关或相似的数学问题。每一个单元的内容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反映了课程编制者或教师对一门学科的总体看法,以及对学科具体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认识。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前,我国的单元目标主要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通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具体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课程改革之后,教师被赋予了更多的课程制定和改编的权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地区、学校和班级学生的特点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灵活地选择和加工教学内容,安排单元目标。这种变化客观上起到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激发教师创造性的作用,也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课时目标指每一堂课的目标。课时是我国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时间单位。课时目标一般由教师参照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自行制定。相对于其他层面的目标而言,课时目标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创造空间。目前,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已成为一种常态,这对激发我国课堂教学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更为适合的教育十分有益,但也要注意避免课程教学的无序和随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与教学目标领域已基本建立起从宏观的教学总目标到微观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课程目标体系,并涵盖了我国学校教育的所有层次和类别,对我国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意义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