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逐层推进。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孜孜探索,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由理念构建、课程规划、教学实施和评价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目标落实系统。借助这一机制,宏观层面的目标设定可以真正融入学校层面的课程与教学活动之中,并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课程与教学目标设定包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对于理念的宣传与解读,是课程与教学目标落实的前提条件。所谓教育理念,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教育发展的理性认识,任何课程与教学的改革都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撑,其成功也需要教育实践者对这一理念的充分理解与认可。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正如有学者在论述素质教育实施问题上所指出的那样:“实际上,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然后才能在诸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层面上落实下来。”[66]因此,为了确保学校层面能够充分把握课程与教学的根本价值指向,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者都会对其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比如,在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就有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理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并提出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体现面向全体,强调多层次性和开放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等。在学校层面,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领会并自觉践行当前的课程与教学价值观念,减少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学校还会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变革意愿及其对新观念的理解水平。
其次,课程作为学生获取经验的重要来源,是课程与教学目标落实的基本保障。想要发展学生的何种素养,就要为其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课程与教学目标及其理念的落实都要诉诸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总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逐步确立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与之相应,也就形成了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67]各类课程下面再进一步细分出了不同的课程门类,如德育课程就包括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等,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从较高和较普遍的层次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的规划,而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学校还要结合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倾向及学校的特定情况,在课程方案设计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和活动课程标准等国家层面要求的指导下,对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安排进行更细致的考察。比如,在当前强调“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成都市棕北中学就从“整体育人”的观念出发,构建了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三·三·六”学校课程体系。其中,第一个“三”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第二个“三”是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而“六”则是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其具体内容的组成如图2-1所示。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规定了这三类课程的开设形式,即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以及课时所占的比例。[68]总之,通过回答应该开设哪些课程,为什么要开设这些课程,以何种形式开设这些课程,以及如何将这些课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等问题,课程与教学目标能够较好地在课程层面加以落实。
再次,课堂教学作为与学生直接发生联系的活动,是将育人目标转化为学生素质最关键的环节。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在教学目标设计、活动组织、方法选择等方面均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明晰了教学落实的机制与原理,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抓手。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受到国外相关理论的影响,我国对于教学目标的研究也不断朝着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方向努力。比如,顾泠沅就借鉴了布卢姆和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教与学的行为及教与学的水平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作用和评价,后者包括记忆水平、说明性理解水平和探究性理解水平,提高了教学目标的实践性。[69]在教学活动组织方面,我国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教师经验的传统,开始基于课程标准进行逐层分析。对此,教师经常采用任务分析的方式,先是基于课程标准向下推演,确定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再依据教学目标判断学生达标的准则,以此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规划教学活动,在学生学习内容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至于教学活动的具体流程,有研究总结出了8个主要环节,即“引起注意—明确目标—激活知识—提供材料—指向引导—行为参与—反馈强化—巩固运用”[70]。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对于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确立了多样、综合的基本思路,为目标的达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2-1 成都市棕北中学“三·三·六”课程体系
最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还需要评价的检验,并由此明确进一步改善的方向。评价可以说是课程与教学目标落实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评价功能的认识愈发丰富,评价已不再局限于对教学结果的判断,而更多地被看作促进教学改善的工具,发挥着促进学生发展和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主要通过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完成,像北京市教委从2003年起就开始重点研制“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以学科课程标准为基础,依据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由学科评价框架、内容标准、评价方式、题型、评价领域分数构成、学业成就水平描述及题目示例构成的基础评价框架[71],通过对学生学业发展情况的审视,实现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经常性监测。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则主要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具体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方面,通过厘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教师提供一个相对具体的参考框架,进而帮助其不断地反思和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当然,除了教学层面的评价,还有着眼于课程的评价,主要涉及对课程内容规划及其结构设计合理性的评判。上述评价系统的监督和引领,不仅可以保障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落实,还可以对其进行持续的优化与改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优渥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