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

四、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变革的几点思考

字体:16+-

(一)社会变革和课程与教学目标调整的关系问题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之所以为社会所需要,是因为其可以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每一个社会都会对教育活动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即使是同一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的要求也往往会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又明显地影响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调整。可以说,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带来我国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迅速转变。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我国不断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提出了各种形式的救国方案,因此,这一时期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也带有强烈的“救亡图存”色彩和鲜明的“向西方学习”特征。如张之洞就在《重订学堂章程折》中写道:“立学宗旨,无论何种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以抑制国家造就通才、谨防流弊之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转变。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方针曾先后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开始了由传统形态的社会主义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阶段。随着这种历史时空的转换,“**”之前正确的教育方针被恢复并得以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精神被进一步凸显出来,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有关教育总目标的论述,就在原有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并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了教学活动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则进一步将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摆在突出的地位,可以说,这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为了更好地挖掘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以应对当前社会上日益凸显的多元文化冲击,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德育”的重要价值。

粗略回顾百余年来的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次社会变革和发展,都必然会带来我国教育方针的重大调整,而教育方针的调整又直接影响到我国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变革。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在时代发展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整问题上,目标的制定只能在时代变化的后面亦步亦趋,毫无独立性可言呢?

我们知道,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它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一方面,这种规律性来自教学活动自身的规律性,即教学活动总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的。“教育内部诸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结成有机整体,历千百年的反复实践,形成稳定的联系和一套自我运行、自我约束的机制。对于这样一个独立的事物来说,任何外界的要求和影响,是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实现其意志的,相反地,必须适应、改造、通过教育内部机制才有可能。”[72]另一方面,教学活动的规律性还来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特点也会有所不同,教学活动必须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这也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规律或准则。

正因为教学活动具有这种规律性,在处理教学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认为,社会发展对教学活动起决定作用,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性质、方向和可能使用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即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活动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能够如何培养人等问题。因此,教学活动必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适应,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这一点不可否认。同时,教学活动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性就决定了在处理教学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超越性,对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它既不能亦步亦趋、简单盲从,也不能漠然处之、无动于衷,而应该坚持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在对社会的发展主动适应的同时,还要保持某种先导性甚至规范性,通过培养人才,积极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较多地强**学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和适应性,而忽视了教学活动自身的规律性,在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往往简单地追随现实社会的要求,忽视了其内在规律。社会需要教学发挥政治功能,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提出教学为阶级斗争服务,培养“政治人”;社会需要教学发挥经济价值,教学目标就提出教学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培养“经济人”服务。这些行为严重忽视了教学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立性和超越性,给正常的教学活动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现代教学活动必须重新认识教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积极发挥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在制定现代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引导教学“面向未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不再简单地为已存和现存社会培养人才,而要真正为一个尚不存在而行将出现的社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要规范我们的教学活动,“教育不再仅仅为社会生活做准备,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干预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73]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才能对改变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