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学模式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多种教学模式、流派,大大提高了我国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实现了我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理论上探索各教学模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验,我国逐渐形成了多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群,形成了教学模式的独特生态系统。
从1978年开始,我国中小学普通开展了多样化的教学实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实验方案,到1985年前后,教学实验领域明显地分化出各家各派,形成几个有影响的类群[67],这为我国教学模式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而丰富的实践基础和创造源泉。同时,在这期间,我国也学习和借鉴了一些国外的教学模式,如掌握学习、程序教学、发现教学、暗示教学、纲要信号法等,而从1984年开始,我国开始系统引入国外教学模式的研究[68],并开始进行本土化教学模式的专门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基本形成了本土的教学模式理论及多种典型的教学模式群,如讲授-接受式、示范-模仿式、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探索-研究式、参与-活动式等,并开始自觉地建设我国的“教学模式库”,出版了多种教学模式研究与总结的专著。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我国“素质教育”的思想在理论界和实践界基本确立,教学模式的发展也就与素质教育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在反思此前教学模式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继承了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模式,也创造了多种新的教学模式,如先学后教模式、学案导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情感教学模式、生成性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及多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等。这些发展使我国的教学模式库进一步丰富。2010年以后,我国的教学模式沿着几个重要方向进一步发展:一是提高教学模式实践的有效性、品质与质量;二是继承我国优秀的教学模式,探索本土教学模式的创新;三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深化发展;四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吸收国外优秀经验;五是探索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新时期的新探索,我国的研究者希望创造出适应本土的现实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和未来长远发展的教学模式。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探索丰富多彩,硕果累累。教学论研究者对诸多教学实践发展的新经验、新成果进行了经验总结、理论提炼和科学反思,探索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群。可以说,中国特色教学模式群是基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小学教学基本问题的创造性探索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大致来看,中国特色教学模式群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第一,质量效能取向的教学模式群。这一教学模式群主要针对教学质量不高、效能较低等问题,倡导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如单元目标教学模式、成功教育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等。
第二,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模式群。这一教学模式群主要针对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充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倡导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尝试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主体教育教学模式等。
第三,探究建构取向的教学模式群。这一教学模式群主要针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要求,倡导科学探究、自主建构知识,如诱思探究教学模式、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等。
第四,情意驱动取向的教学模式群。这一教学模式群主要针对学生厌学、关系紧张等问题,倡导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改进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如愉快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等。
这些不同类别的教学模式群针对性不同,适用范围各异,存在着互补共生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教学模式群,具体见表4-1。
表4-1 教学模式群的四种类型
这四种教学模式群及其中的具体教学模式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差异,而只有突出特征的不同,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的,每一种模式群中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机地吸纳了其他类群的特征。例如,情意驱动取向的教学模式群同样追求教学的质量效能,同样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同样包含着建构与生成,其他教学模式群也同样如此。
总体而言,中国特色教学模式群的发展是朝着多样综合的方向发展的。具体而言,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上,追求多方面教学目标的实现,追求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在师生关系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强调学生的学,也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变通适应,动态调整;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结构化和综合性,鼓励创造性整合;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强调多种组织形式的相互配合;在教学手段上,重视现代技术手段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总之,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造生成与有机综合的过程,是一个融合了继承与创新、学习与批判、吸收与内生、模仿与创造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