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卷

二、服务模式方面

字体:16+-

各地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灵活多样、多元化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模式,依托幼儿园的专业资源优势,为社区提供多种形式的早教服务,如在公办园中附设托班、在社区内提供早教指导、组织亲子活动等。北京市、天津市、长春市、宜宾市均设立了早教指导中心,为家长提供免费的育儿指导及宣传。天津市、苏州市、福州市、成都市等地部分条件好的幼儿园在招生工作计划中已将2~3岁或2.5~3岁的婴幼儿纳入了幼儿园招生范围,幼儿园中附设托班。上海市、福州市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幼儿托管点,以解决婴幼儿因家长去工作而无人看管的问题。

(一)公办幼儿园托班

“托幼一体化”概念始于1997年,《上海托幼三年(95—97年)工作的回顾与总结》指出:“托幼机构逐步呈现一体化的倾向,把0~6岁学前教育视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将成为现实。”托幼一体化逐步成为幼教改革的热点问题。[16]从1997年开始,部分条件好的幼儿园便开始设立托班。上海市的市级课题“幼儿园实施2~6岁婴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较早开始的直指幼儿园托班的研究,此后关于幼儿园托班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在一些城市,条件好的幼儿园中托班已成为一种新型班级结构。天津、上海、南京、苏州、成都等地在幼儿园招生计划中明确将2~3岁或2.5~3岁的婴幼儿纳入幼儿园的招生范围。

(二)民办普惠性0~3岁早期教育机构

在国家鼓励社会力量按照规范要求举办普惠性0~3岁早期教育机构的精神下,各地区积极开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以北京市为例,海淀区教育部门明确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区单位通过自办或委托管理的形式办普惠园。长春市政府表示,在民办资源开发上,鼓励社会力量办的幼儿园举办早教班,对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早教机构进行重点扶持。

(三)早教指导中心

北京市依托幼儿园建立早教基地,为未入园的在京适龄儿童及家庭提供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指导活动,家长每年可就近到幼儿园参加4次免费亲子活动。天津市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密切合作,依托社区建设早期教育活动中心10个,幼儿教师和妇幼保健人员定期深入社区为家长提供多种形式的育儿宣传和指导。上海市每个区都建立了早教指导服务中心,承担区域范围内早教工作管理、研究、培训和指导服务四项职能,形成了依托幼儿园、面向社区、服务家庭的早教服务网络。长春市探索依托优质公办园建成高质量的集管理、培训、研究、指导于一体的多功能早教服务指导中心,辐射辖区内所有早教机构及各类幼儿园早教班。宜宾市将0~3岁家庭早期教养指导作为早教工作的核心,通过发展1.5~3岁婴幼儿集中养教模式、公办园亲子中心模式、公民办早教机构合作模式,大面积培训家长,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

(四)社区托管服务

通过政府购买专业服务,开办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机构。采用公建民营模式,即政府提供场地,支持硬件建设,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进行设施配备与改进,并通过购买服务模式引入专业社会力量承接项目的运营管理。例如,针对入园高峰背景下托班数量减少的情况,上海市尝试在中心城区有条件、有经验的区域,如白领聚集区、商务楼附近,开设社区儿童活动中心,在上班期间向白领提供0~3岁婴幼儿的托管服务。从开展小规模、社区化、“喘息式”的0~3岁早期教育服务点起步,率先探索建立2~3岁幼儿公共托管点,为家庭提供就近、小规模(1~2个班)、“喘息式”(包括日托和临时托管)婴幼儿照看服务。上海市教育部门表示,未来托管点将覆盖全市,接收2~3岁上海户籍幼儿,中心城区每区建有两个及以上的社区幼儿托管点,郊区每区建有一个社区托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