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200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开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然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学前教育,由于受到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资源调整等政策的影响,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发展与管理体制尚未建立,事业发展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国家对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农村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由此进入了改革振兴的发展时期。
(一)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被纳入国家及地方重要议事日程
200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该文件明确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该文件明确提出了“地方各级政府要重视并扶持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发展幼儿教育。鼓励发展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方针政策,教育部将“努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2008年工作要点重点推进。200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上述政策将农村学前教育放到农村改革与农村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进行强调,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被提上政府日程。
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逐渐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纷纷通过召开高层次专门会议、构建政策规划保障体系、发展乡镇中心园等方式来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如山东省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两次召开全省农村学前教育专题研讨会,会上明确提出了农村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思路和政策举措。2008年山东省再次召开全省农村学前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不仅明确提出了农村学前教育普及发展的目标,而且明确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化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同时,会议明确规定要制定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政策,尤其要针对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制定专门政策,形成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政策体系。不仅山东,浙江省2008年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也指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建立完善以乡镇中心园为骨干、村幼儿园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网络。可见,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已经被提上国家及地方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深入改革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为从根本上保障并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首次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具体职责: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发展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和对家庭幼儿教育的指导。同时该文件明确要求“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负责”,由此形成了我国农村三级办学、二级管理(县、乡镇政府二级)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三)明确了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与教师队伍建设原则
《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农村“乡(镇)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也要安排发展幼儿教育的经费”;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做到逐年增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扶持和发展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幼儿教育事业”,“劳动保障部门在研究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要统筹研究农村幼儿教师的养老保险问题”。
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视、各级政府职责的明确以及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是该阶段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连续下滑局面在2003年得以逐步扭转。据统计,2002年我国农村幼儿园所数约为4.91万,在园幼儿人数约为1004.90万。至2009年,我国农村幼儿园所数约为6.64万,比2002年增长35.23%,幼儿在园人数约为1126.00万,比2002年增长12.05%(见表8-1)。
表8-1 2000—2009年农村幼儿园园所数、在园幼儿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