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政策与法律卷

三、终身学习方式更为灵活、开放

字体:16+-

(一)我国终身教育实践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成人教育制度。它创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党和政府主张以多种形式、多种规格发展高等教育,并积极鼓励自学成才。1981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在京、津、沪、辽等地试行自学考试。到1988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获得了极大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国务院于1988年3月3日颁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明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高等教育法》,确定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法律地位和它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一种对自学者进行以国家组织的学历考试为主的新型教育制度。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不仅是我国终身教育实践的一大实践创新举措,同时也是充分体现学习者自由选择、努力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渠道。[8]

(二)社区教育正在兴起

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是聚居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人们的共同体,社区教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相当普及,走出了非常有特色的发展之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作为广大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不断发展完善,社区教育对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2000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在京、津、沪等省市的8个地区启动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1年11月,教育部召开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通过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明确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确定了第一批28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把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推向全国。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相关的政策措施。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确定4批114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约占全国城区的14%。至2010年,教育部共确定68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12年,在68个示范区中有63个建立了社区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作为区级的社区教育业务管理和实施机构。其建设模式主要有:依托电视大学分校、依托党校、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教育培训基地以及独立校舍四种类型,其承担了青少年校外教育、弱势群体培训、老年教育、职业技术培训以及开展各类学习活动等各项职能。[9]2016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出台。该意见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宗旨,以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制度为着力点,统筹发展城乡社区教育。

与此同时,地方社区教育也发展迅速。福建省于2005年率先颁布《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明确社区教育为其重要内容。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颁发《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把社区教育作为上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基础,明确提出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的总目标。

社区教育在教育连续性、社会适应性、教育手段多样性,以及教育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方面,都较好地适应了终身教育的原则要求,在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社区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具有便民、利民、惠民的特点,为社区居民搭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随着学习型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个人的学习需求也日益迫切,且具有多样化、情感化的特点。各地针对不同层次居民的教育需求进行“学习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居民学习需求,编辑社区居民选课手册,向居民提供了“菜单式”“超市式”教育培训模式,形成了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形式。各地挖掘社区内非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建立教育基地,如科技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开放社区内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各种设施;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以组织活动、办理“终身学习卡”等形式面向社区开放操场、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等教育资源。[10]据统计,2015年,477个全国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内的学习培训,面向老年人约4218万人次,占比31.44%;青少年约2717万人次,占比20.25%;进城务工人员约1753万人次,占比13.07%;新型职业农民约1516万人次,占比11.3%;下岗再就业人员约856万人次,占比6.38%;残疾人培训187万人次,占比1.40%;其他类型培训2168万人次,占比16.16%。2014年,教育部组织的社区教育满意度调查显示,七成以上受访学习者对参与过的社区学习活动表示满意,认为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丰富了生活,提高了技能,提升了幸福指数。[11]

(三)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发展

在21世纪,在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一个组织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在结构、文化及方法上进行有利于学习的变革,通过学习实现组织的柔性化,以快速适应外部的竞争环境。同时,只有当一个组织进行学习,并创设有利于组织成员学习的环境和条件时,个人的学习速度才更快、更有效果,这就要创建学习型组织。这是个人与组织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学习型组织建设源于两个理论与实践领域:组织管理与终身学习。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先进企业从组织的管理变革角度接受学习型组织理论,自发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教育部、国家经贸委等部门,以及上海、北京等地方政府逐步推动学习型企业建设。进入21世纪以后,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出发,创建学习型组织得到新的、更广泛的推动。200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活动。”2014年8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出台。该意见把全民终身学习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城市各类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城市的包容、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从全国情况来看,我国学习型组织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推进。第一,中共中央推动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明确提出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学习党组织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方法和途径。第二,地方政府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全方位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重点突出学习型机关、社团、学校创建。目前,全国已有上百个大中型城市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并把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例如,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3月颁发《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重点是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团,并开创性地提出创建学习型街道、乡镇、社区等区域性学习型组织,整合区域内教育和学习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学习网络和创建模式。第三,各部门、行业推动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重点的学习型组织建设。2003年4月,教育部职成司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暨推荐创建学习型企业成绩突出单位的通知》。2004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实施意见》。此外,各个行业内部也积极制定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施意见,例如,2004年4月,全国铁路总工会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铁路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实施意见》。2009年4月,中国煤炭教育协会职工教育分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向全国煤炭行业职工发出了《积极行动起来,把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推向新阶段》的倡议书。[12]

(四)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现代远程教育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做出决策,采用高新技术,促进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交互式的新型远程教育迅速发展,以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远程教育最早采用的是函授教育方式,即以函件寄送印刷学习资料的自学模式为主,广播电视教育尚为萌芽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远程教育进入广播电视教育阶段,即以录音、录像、广播、电视为主要教育媒介,但不放弃函授教育的远程教育模式。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至此,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序幕拉开了。现代远程教育主要是以三大网络及计算机多媒体为主,函授、广播电视教育为补充的远程教育模式。同年,教育部批准4所普通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截至目前,教育部共批准69所普通高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开展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与此同时,现代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我国推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基础。越来越多的人在实践中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正以它技术先进、平等民主、开放灵活、远程传递等优势,成为适合人们终身学习的首选形式和构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第一选择。[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据2011—2015年历年全国远程教育统计数据,网络学历教育规模在2013年前呈稳步增长状态,2014年出现拐点,之后,每年招生规模保持在200万人左右。毕业生数方面,2012—2015年保持稳定增长。在校生数从2014年开始,稳定在630万人左右(见表7-1)。

表7-1 2011—2015年全国远程教育发展情况

远程教育对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保障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要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教师远程培训充分发挥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优势和作用。2003年9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鼓励各地建立省级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充分利用卫星电视、计算机互联网,构建“三网合一”的教师培训体系,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益地开展远程教师培训。截至2008年10月,网联成员师范专业远程学历教育学员累计达100多万人次,教师非学历远程培训每年达100多万人次。网联成员单位累计开发学历教育网络课程3000多门,非学历培训网络课程10000多门,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和培训质量的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已经覆盖31个省份,日均教师点击率达60万人次。[14]重庆市以大足县为试点,通过网络实现多校同步讲授素质教育课程,解决农村教师不足的问题;湖南省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建立教师和学生网上个人学习空间,构建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共教共学,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15]

在针对农村农民的教育培训中,远程教育为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丰富农民业余精神生活、促进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2017年,我国农业广播电视培训学校学历教育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0590人。中央校统开专业招生18289人,占36.15%;省校自开专业招生32301人,占63.85%。全国农广校联合办学(含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合作高等教育)共计招生13490人。各级农广校充分发挥媒体资源优势,全年共制作广播教学节目9422集,226405分钟,拥有电台栏目626个,年播出量804703分钟,拥有“大喇叭”广播站35780个。制作电视教学节目10042集,176233分钟,拥有电视台播出时段505个,年播出量914817分钟。拥有网站或主页385个,卫星远端站937个,手机应用程序(APP)186个,微信公众号375个,演播室82个,机房426个。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课件36971个。使用各类教材5115979册。[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