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有两大发展给中国社会诸方面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一是老年[10]人口规模以及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迅速上升,“银色浪潮”扑面而来;二是在高科技的带动下电视、广播、报刊与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朝着数字化、交互化、移动化的方向不断更新与扩展。这两大发展之间并非彼此独立,而是产生各式各样的互动关系,以下依据文献资料和南昌大学社会学系陈勃教授2005年主持的一项关于“老年人与传媒”问卷调查[11]和访谈调查结果,阐述老年亚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老年亚文化指为老年人所拥有的文化,即老年人自身构建的文化,如服饰、饮食、思维模式、价值观、行为模式等。
一、老年亚文化与老年人传媒接触
从需求-满足理论的角度看,研究受众,离不开传媒内容。内容吸引受众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求,才能维持受众对传媒的忠诚度。在此意义上,老年人传媒接触的内容、形式与时间等首先取决于传媒的取舍(制作、播放、刊登什么内容或忽略、取消、隐匿什么内容由传媒决定)。中国目前处于一种“未富先老”的发展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12]的到来,老年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社会舆论中关系到老年人现实与未来的内容将越来越多,与老年人利益相关的养老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退休制度、权益保护法规以及老年优惠制度等将越来越受重视,关联到老年人的家庭、婚姻、医疗、活动、赡养及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与此相契合,大众传媒无论是作为国家、政府、制度、舆论的宣传者,还是作为大众心声、现实问题与事件的报道者,都必然要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变迁进行回应。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内容、形式及时间将越来越多地与老年人有关,更多的针对老年人的节目、栏目甚至频道、网站等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老年受众也因此可以从传媒中接触到更多与自身的利益、生活、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从而保持对传媒的兴趣、热情与忠诚。这是老年人传媒接触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老年人传媒接触的内容、形式与时间等也取决于老年人的自主选择(愿意看什么内容或不愿意看什么内容,基本上由老年受众自己把握),在此意义上,老年亚文化对老年人与传媒的互动有较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多、更直接的特定影响。老年亚文化影响老年人接触传媒的意愿、可能性、频次、种类(如电视、广播、报刊还是网络)、时间(时段)、内容、形式以及老年人在接触传媒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情感体验等。调查结果表明:传媒接触是老年人打发闲暇时光的主要方式,也是其获取信息、满足精神需求的主要渠道。电视是老年人接触最为频繁的大众传媒,获得信息与娱乐是老年人电视接触的最主要目的,新闻、影视剧、戏曲曲艺及保健信息是他们最偏好的收视内容。报纸是老年人接触频度仅次于电视的媒介。相当部分的老年人将阅读报纸作为了解国内外大事及形势政策的首要途径以及增长知识的重要渠道。报纸接触受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影响最大,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均与阅读报纸有一定的相关显著性。网络是当今我国老年人接触最少的传媒。[13]
老年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个体经验最为丰富的年龄段。一般而言,中国的老年人总是喜欢提取、回顾那些对自身来说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经验。对老年人来说,那些曾经的辉煌、美好或者痛苦、失望的过去最容易令他们刻骨铭心,也时常令他们感怀、伤感。这种思维、心理特征构成了老年亚文化的主旋律。另外,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对某些传统文化习俗的衰亡更加感到痛心或失落,对传统印迹被现代潮流冲刷殆尽的一些现实情境体验到更多的陌生或不适。例如,一位接受调查的退休教师愤然地说:“现今我国传统节日的过节气氛越来越淡薄,而一些西方节日倒反而变得越来越浓。报纸、电视中的一些内容也在渲染西方的文化。往往一说本国的传统习俗就是封建迷信,难道他们所宣扬的那些西方习俗就没有封建迷信吗?”访谈调查及问卷调查发现:那些能够勾起老年人对过去所历岁月回忆的电视剧、故事片、歌曲、戏剧往往是他们收看收听的首选。事实上,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同样也可能有赶时髦、追明星的经历。只是他们那时候的时髦、明星在今天显得“过期”或“过气”而已。然而,当这些所谓过期了的时髦、明星再现于当前的媒体时,会激发他们接触传媒的欲望,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访谈过程中,有一位老年人说道:“我最喜欢在广播、电视中收听收看梅兰芳演唱的京剧。用现在的话讲,他的京剧就是我年轻时的流行歌曲,他就是我崇拜的明星。”许多老年受众不愿从媒体中看到青年人拿老年人“开涮”或调侃老年人的场面,不愿看到青年男女疯疯癫癫地大喊大叫或腻腻歪歪亲昵调情,不愿看到青年人和着不明不白的旋律乱舞乱唱,不愿看到这个“星”那个“星”被媒体追逐或回答一些追星族们感兴趣的无聊话题,不愿看到自己家的青年人被网络游戏、聊天或手机短信弄得颠三倒四(进而造成部分老年人对网络以及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手机互动产生反感)。[14]
二、大众传媒对老年亚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老年亚文化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年人日常接触传媒的种类、内容与时间。比如,很少收看电视的老年人比经常收看电视的老年人更少受到电视的影响,从不阅读报刊的老年人比经常阅读报刊的老年人更少受到报刊的影响,对不知道网络为何物的老年人谈论网络的影响基本上是枉然。因而,此处探讨传媒对老年亚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必须以所论及的老年主体对某类或某几类传媒有一定程度接触为前提。探究传媒对老年亚文化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考察两个假设情境之间老年亚文化的差异,即在不接触或接触不到传媒的情境下老年亚文化的可能样式与在接触了传媒的情境下老年亚文化的可能样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种情境间的老年亚文化差异越大,则传媒的影响也越大。
老年人物质生活形态的变化有哪些是传媒带来的?人们很难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传媒给物质生活带来的影响有些相对明显,有些相对隐蔽。大部分的影响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试想一下,在传媒不够发达的时代(如过去那段没有电视、广播或报刊的日子),老年人的吃、穿、用、住、行、医等又是一种什么形态?而在电视、广播、报刊甚或网络普及的时代,老年人的吃穿用住行医等又是一种什么形态?那么,两种形态的差异有哪些或有多少是传媒导致的结果?将这样的问题在访谈时向老年人征询,得到的答案大都可归为媒体广告的影响。比如,有的老年人指着家里的各种补品说:“这都是看电视看来的。即使我自己不买,子女以及亲戚朋友都会送来。有一次过年,十来个送年货的亲朋至少有九个送的都是脑白金或椰岛鹿龟酒。过去我们从来不吃这些玩意儿,但是别人已经送来了这么多,不吃也得吃啊。”从现状上看,传媒对老年人收受的礼品与服用的药品、保健品带来了最易觉察的影响。此外,由于相当部分老年人平时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主要来源于传媒,传媒对老年人其他方面物质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例如,老年人不但接触电视等媒体的时间多,而且由于出行不便,他们对很多消费品的认识都来自于广告,其消费行为对媒体广告具有相当大的依赖性。一项调查甚至显示,老年人对广告的好感度要高于少年、青年与中年人。尽管有不少老年人声称自己从不相信广告,认为“那都是骗人的”,但实际情形是老年人往往也是非常容易在有意无意间接受广告宣传影响的群体。社会上经常发生一些专门以老年人为对象进行诈骗的事件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老年人同样存在容易轻信宣传的一面。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种日常用品与食品,从牙膏、肥皂(洗衣粉)、蚊香(杀虫水)、手纸、味(鸡)精、饮料、茶叶、油、盐、酱、醋到家用电器,越来越多的购买决策受到传媒宣传的影响。这种宣传既包括广告的促销宣传,也包括关于假冒伪劣产品的防范宣传。如一些老年人在接受访谈中提及,因为看到电视与报纸中关于劣质腐竹、劣质奶粉与劣质红酒的报道,他们甚至改变了吃腐竹、喝奶粉与红酒的生活习惯。
从长远的眼光看,传媒对于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影响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比如,当前的传媒对老年服饰的影响远远弱于对青年服饰的影响,网络购物基本上还是属于年轻人的事。也许,过几年或几十年之后,传媒对现在青年人物质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将在老年人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与充分。
不再需要务工、务农赚钱谋生的老年人拥有充分的空闲可用来学习新的知识。对大量走入正式课堂有困难的老年人而言,传媒提供了一条非常便利的学习途径。特别是那些刚刚跨过中年的老年人,其原有的知识体系往往不适应老年时期的生活。如关于医疗保健、营养锻炼、家庭生活、琴棋书画、戏曲歌舞等方面的知识,皆可能是老年人知识体系中急需填充的内容。有位老年人在接受访谈时说道:“我通过电视知道了用淀粉洗葡萄的小窍门,在报纸中读到了有益睡眠的生活须知。它们都对我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还有的老年人借助传媒满足了自己的知识兴趣。如一位老年人谈道:“我过去对历史感兴趣,但因为要养家糊口,在中年时没有时间去顾及。到老了想读点书,眼睛看字又累,精力也很难集中。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和一些历史回顾节目满足了我的愿望。此类的节目我总是一有就看。”
人们通常容易认为,老年人一般较古板、固执,价值观念不易改变。实际上,个体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受到新信息的冲击,无论该个体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个体价值观念往往涉及很广泛,有些涉及自己非常熟悉的领域或对象(如家庭成员、从事过的职业、长久生活过的环境等);有些涉及自己不很熟悉的领域或对象(如自己从未到过的国家、不是很了解的人群、未具体接触过的事物等)。相比而言,老年人对自己不很熟悉的领域或对象所持的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譬如,在访谈中有的老年人提到,广播、电视与报纸对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及反恐斗争的报道,使他们改变了过去对一些国家所持有的观念。
传媒对老年亚文化会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如传媒搭建了老年人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桥梁,为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与乐趣,增添了老年人与他人互相沟通的话题,为老年人填充了有益于其身心健康与生活适应的知识和价值观念。然而,传媒也会给老年亚文化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那些每天要花很长时间来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甚至上网的老年人,往往被纷繁多样的信息搞得头晕目眩,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完全被传媒左右,使其在现实生活中懒于独立思考,疏于亲身体验,且很少有时间进行人际交往和参加社会活动,造成心理上的封闭,身体上的怠惰,对现实世界漠不关心,与社会的关系渐行渐远。
思考题
1.简述电视对付村村民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电视对老年亚文化的影响。
3.以某类传媒为例(如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讨论受众与传媒的关系。
[1] [英]阿伯克龙比著:《电视与社会》,141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同上书,142页。
[3] 同上书,143页。
[4] [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13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塞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7页。
[6] 青连斌:《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社会建设篇》,2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 文中地名、人名均按照学术研究的伦理原则,实行了化名方式的处理。
[8] 付村方言,意思是大家聚在一起聊天。
[9] 此处的“政策信息”是广义的,包括在农民看来属于政策的法律条文以及时政的最新变动等。
[10] 容易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老年人是一个根据年龄而判定的概念,即是说,老年人就是年龄(年纪)大的人。绝大多数人口学家的研究或者以60岁为起始,或者以65岁为起始,从年龄上界定老年人的概念。本节以60岁作为老年人的起始年龄。这一选择参照了大多数相关研究的划分方法,并考虑到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主观认知(如将到了花甲之年作为老年阶段来临的标志),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如60岁在很多单位被规定为退休年龄)。
[11] 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其中城市700份,农村3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76份。由于所收回的问卷中有37份调查对象的年龄在60岁以下,所以最终的有效被试人数为739人(其中,城市被试557人,农村被试182人),年龄范围在60-92岁之间。其中男性433人,女性306人。所调查的被试大部分为江西省内城市与农村的老年人,少部分被试来自安徽省、甘肃省、陕西省、海南省、山东省(仅限农村)、江苏省(仅限农村)、广西壮族自治区。
[12]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席卷全球的发展趋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乃至达到一定高度。
[13] 参见陈勃:《老年人与传媒》,58~83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14] 当然,也许会存在不少开明、新潮、具有现代意识和青年心态的老年人,他们对上述文化现象的反应也许截然相反。但本调查的结果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