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的诗篇——摄影美

(五)色彩:充满激情的画笔

字体:16+-

法国色彩学家迈耶断言,在所有的动物之中,只有人类的眼睛已发展到“区别”和“认定”色彩的阶段,而大多数动物面对色彩缤纷的世界,大概只能分辨出黑色、白色和灰色等几种“非彩色”的色彩。迈耶的论点虽尚未有强有力的证据,不过也不全是臆想。因为,人类“认定色彩的能力经过了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但直到目前为止,很多色彩现象尚无令人信服的解释”。例如,在一间房间里观察一张白纸,当室外阳光明媚或乌云密布时,它是白色的。当这间房间里逐渐布满红光时,这张白纸看上去仍是白色的。尽管此时,科学家用波长分析仪可证明这张纸是红色的,用彩色胶片也可以证明纸是红色的,但对观察它的人来说,纸是白色的。为此,美国摄影家埃得温·兰德博士说:“眼睛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见闻,日常的客观世界向它涌来的东西实际上是过多了,眼睛只要从那些一直被假定为固有的单色或原色物质中,就能建立起它的色彩世界。”色彩的变化使兰德博士认定色彩是想象力的产物,“如果科学家想用计算的方法来限定色彩,那他就好像一头公牛闯入瓷器店”,兰德博士幽默地补充说。

的确,在摄影审美的诸多感受中,色彩最没有逻辑性,完全偏重于摄影师表现情感的需要。著名野兽派画家马蒂斯说:“色彩只有被组织安排去配合艺术家的强烈情感时,它才能获得自身充分的表现。”

图4-20 《狐戏》 思科格隆德 摄

正因为如此,色彩才被充分地用来显露出摄影家的情感(如图4-20)。

色彩的本质是光,没有光就没有色,不同的色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决定的。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就可以分解为一条鲜明的彩色光带,它们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分别为780~380毫微米的不同波长,称为可见光谱。波长长于这一范围的光为红外线光,波长短于这一范围的光为紫外线光,一般人的眼睛是看不到的。在光谱色中,红、绿、蓝三色较纯净,其他色光可以由它们混合而成,所以称它们为色光中的三原色,含有两种原色的色称为复色。若两种色光相加得白色,那么这两种色为互补色。原色之间以及互补色之间,其对比是强烈的。

从光色原理来说,物体没有固定的色,只有固定的对某些色光的吸收或反射的特性。一个物体呈红颜色,那么这个物体就具有反射红色光、吸收绿色光和蓝色光的特性。如果说这个物体是黄色的,那么它具有吸收蓝色光,反射红光和绿光的特性。物体的颜色取决于投射到它身上的光谱成分,如一个红色的物体,在早晨、中午或月光下,并不是一种红色。这一点,普通的人也许不太注意,因为人的视觉神经后面有大脑,大脑贮存记忆,会给这个红色以相对稳定的认识。但摄影就不是这样了,如果用这三个不同时间去拍摄它,肯定是三种不同的红色,甚至相差很远。

人的视觉器官是一架天然的照相机,前部的水晶体是镜头,后部的眼内腔是机身,视网膜是底片,光影在视网膜上成像,传导到中枢神经。人的视网膜中有视柱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柱细胞分布在视网膜周围,主要形成黑白关系的视觉,对彩色没有感受能力;而视锥细胞分布在视网膜中央,分为三种,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原色光,它们分别接受三种原色光的刺激引起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中加以综合,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色彩感觉。我们前面说过,自然界中的色光都可以由三种原色光混合而成,那么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吸收三种原色光,再由大脑综合,就能感知大自然的真实色彩了。这种契合,正是人的视觉系统对大自然适应的结果。

同时,由于人们长期对自然界各种色彩现象的认识和经验积累,在人的心理上也引起了一系列与之适应的心理感应,这是色彩美的直接来源。

图4-21 白怡然 摄

比如,色彩的冷暖就不是色彩的物理属性,而是人的心理感受,它是人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联想形成的。如红色、橙色,人们联想到太阳与火,让欣赏者感到温暖(如图4-21);蓝色使人联想到冰、雪,让欣赏者产生冷的感觉(如图4-22)。另外如色彩的膨胀感也如此,红色波长,穿透力强,因此有涌入进攻膨胀的意味;蓝色则深远、后退;绿色则会给人一种稳定平和的印象,这是因为绿色不仅视见度大,而且人类生活的生物圈是绿色的,我们所见最多的是绿色植物,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来源,所以绿色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平和、宁静、充满生机(图4-23)。

图4-22 白怡然 摄

图4-23 赫特·阿尔塞尔 摄

色彩还能产生轻重感。明亮的色彩给欣赏者感觉轻一些,阴暗的色彩给欣赏者感觉重一些。一般情况下,一幅摄影作品、一套服装设计、一间室内配色等都是上部明亮、下部阴暗,为的是获得稳定感,倘若把两者倒过来,就会产生动**不安的感觉。《伤逝》摘自美国杂志,在这部作品中,暗红色的树叶压在脸色苍白的少女额头上,显得特别沉重。枯萎的树叶、少女忧伤的表情和色彩构图的上重下轻,在照片的悲剧意境设计中起了重要作用。

再往深处探索,色彩与人的性格、情绪都有关联。同样一个人在不同情绪下,对色彩的感觉也有区别。快乐时是怡红快绿,色彩是明快的;忧伤时是惨绿暗红,色彩都变得黯淡了。

图4-24 《抽烟的苏西》 奈特·尼克 摄

色彩的美不在于单一色彩的本身,而在于色彩的相互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说某种色彩美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总是在大自然的和谐的色彩组合中来感知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它们都很美,因为它们是在相互组合之中。色彩的审美特征是,它所确定的不是简单的色彩,而是色彩的组合。如摄影师奈特·尼克的作品《抽烟的苏西》(如图4-24)。

在摄影艺术中,色彩是重要的艺术手段,色彩的配置已成了一个重要的艺术课题。它的特点是要调动空间角度,来选择景物本身的色彩,选择光线条件,利用镜头特性,利用后期制作等手段来控制色彩,在有框架限制的照片平面上建立起色彩的秩序,进而来表现形象,传达感情。因此,摄影画面的色彩美,至少有以下几个内容:

色彩的对比。一幅画面中需要相互对比的色彩,才能使视觉具有跳跃、流动的节奏感。尤其是主体与背景之间,一定要安排好色彩的对比关系。强对比,是相互对立的色彩之间的对比,它具有力度大、视觉冲击力强、画面鲜明响亮、富有动感等特点。

图4-25 《金刚鹦鹉》 兰廷·弗兰斯 摄

图4-26 《穿起来》 哈默斯蒂尔·罗伯特 摄

比如原色与原色之间的对比(如图4-25),原色与其补色之间的对比(如图4-26),都属于强对比。一个红苹果放在青色的台布上,一位穿红衣服的姑娘走在绿色的田野上,该是多么醒目。我国古代画家运用色彩的经验是“红间绿,花簇簇”“红绿相对,力相强,如黑白然”。锦簇的红花置在绿色的背景上,该是多么响亮明快。弱对比,是指波长相近色光的对比,如橙与红、绿与青等。对比性弱,相互调和色彩较多,它们既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又有含蓄文静的特点,给予视觉较为舒缓的节奏。弱对比还包括明亮的对比,深绿中的浅绿,暗红中的浅红,都属弱对比。

色彩的和谐。一幅彩色画面中只有色彩的对比,而没有过渡的色彩和明暗的变化,会给人不和谐的感觉。比如,一个红苹果放在蓝台布上,固然显得色彩鲜明,主体突出,但如果只有单一的蓝色和红色,也会显得单调、生硬,缺少色彩的韵味。如果在蓝台布上再放上一串紫色的葡萄,看起来就会舒服些,因为紫色中含有红和蓝的成分,是它们之间的过渡色。

同一绿色或红色,各自以单一的明度结合在一起,也会显得生硬。如果绿色和红色中有明暗的对比,分出了不同的深浅,就会给人以和谐的感觉,黑、白、灰等淡色置于各色之间,都容易获得和谐效果,色彩的不同明暗,也就是不同程度的灰色参与了色彩的组合。黑和白是两极色,常常能起稳定其他色彩的作用,并能在各色彩之间起过渡作用。我国民间木版年画,便以黑线为界,间于对比色块之中,使之明快艳丽,而不失整体的协调。一般在暖色调之间,黑色起和谐的作用比白色更明显,使暖色更加厚重。而在冷色调之间,白色容易取得好的效果,显得清新淡雅。

图4-27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学生 摄

色彩的重音(如图4-27)。这是利用色彩的对比,再加上面积的对比形成的一种色彩组合方案,往往是大面积的背景色上配置小面积的主体,使主体悦目突出,形成视觉的重音。对比的两色,如果面积相近时,常常势均力敌,相互排斥。但当它们在面积上拉开距离之后,一方处于主导地位,另一方处于被烘托的地位,既对比强烈,又趋向调和,整体的视觉效果显得美好而生动。“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红色格外动人,原因就在于面积的对比,使两者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和谐。重音结构的画面用色要单纯,背景与主体之间可以是对比色,也可以是相邻色,前者的重音效果响亮,后者的重音效果淳厚。后者如大面积的深绿中有小面积的嫩绿就显得新鲜,大面积的黄叶中有几片红叶,就觉得红叶红得厚实。在鲜艳的色彩中的小块白或小块黑,也可以形成色彩的重音。

色彩的基调。在彩色摄影中,一幅画面要找出一种合乎主题要求的,能表达一定情绪或环境气氛的色彩,一定在画面上占较大面积,或让它渗透到画面的各个部分,形成画面总体的基调,将观众的情绪和感受带入预期的意境中去。色彩的基调是自然界色彩效果的客观反映,如在高原、海滨,自然是蓝色主宰着;在森林、草原,自然以绿色为主;月夜天光下的冷色调,早晚阳光中的暖色调,秋天的金黄,冬日的淡灰,都是统一的基调。这种现实效果不仅反映到摄影画面上,而且还可以转化为人物内心的主观感受,摄影师也依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创造某一画面的基调。摄影者可以运用角度、景别来安排某一色调的景物,让其在画面中占优势。如可以用仰角拍摄大片天空,形成蓝色基调的画面,画面基调宁静而深远;也可以用俯角拍摄大面积的晒谷或草地,形成黄色和绿色的基调;也可以用不同的光线条件来形成画面基调,如阴天的偏冷色调效果,雾天朦胧淡雅洁白的调子。

在电影、电视摄影中,基调是由一部影片中哪一种色彩的画面占优势来决定的。摄影师通过光线结构、色彩安排、环境气氛来构成总体的色彩趋向,影片的色彩基调是摄影师为一部影片的形象创作注入的整体情绪,这种整体情绪一旦渗透到大部分画面之中,就会产生一种统一的、使人感觉到的吻合于主题思想的情调视觉。无论是一幅照片中的统一基调,还是一部影片中的统一基调,它们都具有色的抽象意义。虽然它们在视觉上是具体的,但它们总包含某种情绪意向的意义,正如雕塑大师罗丹所说:“……色彩的总体,要表现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便一无善处。”我们在欣赏摄影作品时,应看到其思想和情感的质。

在摄影画面中,色彩的组合随着线与形的变化而千变万化,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色彩的节奏和韵律。但总要有合理的内在秩序,不能杂乱无章,正如音乐的曲调虽变化万千,但总有一定的内在秩序,色彩的变化要想有艺术的韵味、音乐的美感,同样要有合理的内在的秩序。

另外,真正好的摄影作品除了要对色彩的形式美加以发掘外,还要赋予这种形式以内在的生命,即深刻的思想和超凡的智慧,这样色彩才会达到形神兼备、美不胜收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