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的诗篇——摄影美

(七)结构:点线面的交响

字体:16+-

结构在三维空间中揭示世界,它在形状的长和宽之外加上了深度和体积感。比如,通过形状我们能够识别嘴唇,而结构则可表现嘴唇的丰满程度。通过对一只梨、一张脸或任何其他物体的结构表现,你能够把它们描绘得极其逼真,以至使欣赏者忍不住想伸手去拿梨子,甚至想咬上一口。

不同的结构能激起人们不同的反应。一些常见的小物体的结构,诸如一块圆形的糕饼或一条块状的肥皂,能够激起比一些大物体更强烈的物感。人体富有魅力的曲线形的结构,常常能诱发人们的欢悦感。生硬、棱角分明的结构,诸如楼梯及自然界中不规则的东西,会激起人们分析的欲望,甚至于挑战的感受。

图4-35 刘新源 摄

在一张平铺的纸上表现结构的体积感和深度感似乎是不符合逻辑的,只有当你认识到人的视觉本身亦是在相对扁平的视网膜上感受物体的体积和深度时,你才会改变这种看法。照片本身是平面的,但眼睛却能立体地观察照片中的影物,并能看到其他信息,尽管这些信息并没有在照片上显示出来。

我们在看电影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孩子扒着门缝向屋里张望,紧接着出现的画面就是通过门缝看到的室内情景。如电影《雷雨》中,繁漪站在百叶窗前向花园内张望,下一个镜头就是从百叶窗格作前景看到花园内周萍在徘徊。电影中这种明确地带着人特位的前景画面,称为主观镜头。

图4-36 布拉塞 摄

门缝、窗框强调出人物所在的特定地点,使观众自然地进入剧情之中,并能设身处地去感受人物的心境和感情,缩短了观众与剧情之间的心理距离(如图4-35)。单幅摄影作品的结构也很注意利用这种具有特定地位的景物做前景,缩短画面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比如,风光摄影作品,摄影师常常通过门窗或亭子的一角向外拍摄,这样拍出来的作品,给欣赏者的感觉似乎是站在亭子里观赏外面的风光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有些人把真实、自然作为摄影作品的重要标准,但对于摆布、做作、弄虚作假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摄影师为了适应观众这一审美要求,在创作上强调抓拍手法,隐蔽自己,运用自然光,在被摄者不被注意、不受干扰的生活现场中进行拍摄(如图4-36)。反映在画面效果上,则有意以虚或乱来加强现场气氛和生活的流动感(如图4-37)。

图4-37 《在布鲁克跳舞》 克莱因 摄

在摄影艺术展览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作品:一位外科医生在做手术,前面的绷带、剪刀、护士的手等都是虚晃杂乱的,只有医生的一双眼睛和汗水渗出的前额是真实的。其他如通过机器的缝隙拍工人操作,在人群的肩膀手臂之间拍自由市场的交易,这些画面把周围景物拍得虚乱,并且有意不裁剪掉,让虚乱的景物在画面上保留大块的面积,似乎是让它们作为见证,说明这幅照片是现场抓拍的,周围有真实的生活氛围,有真实的生活在流动,让观众感到亲切、自然、可信。

在摄影画面中,除了主体对象,剩下的平面空间都属于背景的范围,这一部分景物的安排取舍,在画面结构中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画面的成败。背景对象安排不妥当,主体对象就显得单薄、平板、没有生气,或者主体会被背景中杂乱的线条所割裂。所以,为主体形象找到一个合适的背景对画面结构有着重要意义,所谓合适,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保留一些能点化主体所处环境的富有特征的形象;二是尽可能排除那些不必要的杂乱的景物。

净化背景,尽可能排除那些不必要的杂乱的景物,是一幅摄影作品成功的另一诀窍。有经验的摄影师总是千方百计地调动一切摄影技巧将背景中可有可无的东西排除在画框之外。

有人说,绘画艺术反映生活用的是加法,摄影艺术用的是减法,这是有道理的。画家创作时,面对着的是一个干净的天地:一张白纸,一面白墙,一幅白布。作画时,再简单的绘画,也是要往上加点什么。而摄影师是用取景框面对着缤纷繁杂的现实生活进行创作,其中需要的与不需要的,现象的与本质的,偶然的与必然的,全都交织在一起。所以当摄影师选择了要表现的形象以后,就要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增强构图意识,运用摄影技巧减去那些不需要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因素。摄影艺术要做到简洁,就要学会运用减法,尽可能净化背景。

图4-38 刘新源 摄

在摄影画面的背景中,除了一些能够看出形状、认得清具体对象的部分外,还有一些空当部分。这些空当部分已看不出具体的形状,而呈现出单一的色调,背景中的这一部分我们叫画面的空白,它们常常由天空、水面、草地、墙壁及大块的暗面所组成。这种趋于单一色调的空白部分,虽然没有具体形象,却是画面有力的组成部分。好的摄影作品往往在背景中创造一些单一色调的空白部分,其目的在于突出主体。所有的造型艺术都表明一个道理:没有空白就显不出主体,要想主体突出和醒目,就要在它周围留出些空白。就拿一幅普通的风景照片来说,有景有人,如果把人置于天空或水面所形成的单一色调的空白部分,那么照片上景物再多,人仍是突出醒目的(如图4-38)。

在画面主体周围留些空白,就等于给予观众欣赏这一主要对象的空间和距离,创造了欣赏的条件。到过故宫的人都觉得太和殿十分庄严雄伟,这种美感虽然主要归功于建筑物本身的特点,但它周围大片空旷的广场在传达这一建筑物的美感上也起了积极作用。

画面上单一色调的空白部分,与具有实体形象的景物之间的面积比例关系,是画面结构的一种重要方式。一般来说,实体对象部分占的面积大,画面趋于写实;空白部分占的面积大,则长于抒情写意。空处大,则画面空灵,有生气,观众的视线在画面上回旋流动,思路也会随之活跃。中国古代画论说“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安”,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摄影画面结构还讲究均衡。均衡是人们对一件艺术品整体的一种稳定、匀称、流畅的感觉,是人们欣赏艺术品时的一种心理要求。这种形式感觉和心理要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比如,一张四条腿的桌子,生活经验让人们感觉到它均衡、稳当,如果桌子断了一条腿,虽然它暂时也许放平稳了,但人们一看就知道它并不稳当,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安定、不舒服的感觉。

在单幅画面的摄影作品中,人们习惯于把一幅画面看成一个艺术整体,布局在这个框架中的物体,应给人以稳定、和谐的感受。画面上不出现死角,视线能在画面的各个部分流畅起来,这就是均衡。比如,一幅风光作品,树木、人物、船只都在画面的左边,右边没有东西可看,视线不会被吸引过去,出现了死角,画面失去了稳定感,也就是不均衡了。

当然,均衡不等于对称,对称式的均衡,常常稳定有余而活泼不足,在画面结构中要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比如,画面的左边有山坡、树、人物,右上角什么也没有,天空一片灰白。要均衡这幅画面,并不需要在右边加一样多的东西,只要有两只飞鸟出现,或者一朵白云飘过来,它们的动势和远距离的感受,一下子就压住了阵角。观众的视线被它吸引,无形中就产生了一种向右边移动的力,画面就恢复了均衡。

摄影的平面结构,既是形式美的再现,又是摄影师主观创造性的体现。面对点、线、面,光、影、色,杰出的摄影师有如一位高明的指挥,他会将这些造型元素组合在一起,使其各司其职而又融为一体,使摄影画面成为动人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