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的诗篇——摄影美

(八)质感:触觉你的感知

字体:16+-

作为结构的兄弟,质感通常以光润和粗糙的程度来表现一个面的三维空间。突出质感也能像突出结构一样直接表现主题,使主题变得十分可信。

质感是通过人们摇晃或触摸物体而感受到的。前一种诉诸视觉,后一种诉诸触觉。体察一张照片所表现的质感就像试图安慰一个受到责备的小孩。这个小孩闷闷不乐,老离着你,使你看得到但碰不到他。你是那么地想抚慰他,好像他就在你的怀里似的,然而又摸不到,这便是质感的问题。你分明看到了它,所以你觉得能够接触它,而实际上你办不到。

观察即意味着距离,即在别处,与我们保持一段距离。接触则意味着关系密切,即就在这里,在我们身边。接触就是你背上的衣服,就是从你手中撒出的钱币。质感就是接触,在一张照片上,质感能唤起人们与接触那种质感相联系的知觉和感受。当你咬苹果时,舌尖不仅感觉到了质地,而且还感觉到了它的味道,你的鼻子还嗅到了它的芳香。当你在灿烂阳光下漫步于海滩时,你的双脚不仅感觉到了沙子的粗糙,而且还会因为它的热而跳跃。热、冷、甜、滑、锐、钝以及其他的感觉都是质感的“密友”。

图4-39 威斯顿 摄

在英国的《牛津词典》中,质感的定义是“织物、表皮、外壳、木头等表面或实体经触摸或观看所得的稠密或疏松程度,质地松散、精细、粗糙的程度;表皮、岩石、文学作品等构成部分及结构的排列。质感又称肌理”。

词典上的定义是人们对质感的理性总结,显示了人类认识的高度。但是,相比之下,人们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却逐渐失去了触感上的感性认识,这是个遗憾。其实,人从襁褓中的婴儿开始,就是在品尝食物、触摸玩具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并成长起来的,只是到了成年,逻辑思维占据统治地位,触觉才逐渐失去了必要性。

然而,对于摄影家来说,当然不会放弃质感这个主要的构图要素。难怪在摄影史上,有很多新潮摄影家主张追溯到原始文明和儿童艺术中去,汲取具有审美价值的质感表现方法(如图4-39)。

图4-40 《贝克特像》 伍兹库克·鲁特费 摄

摄影质感,也就是利用视觉因素来获取表面或质地的触觉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讲,质感可以称得上是摄影的“触觉”。只不过照相机不是用手,而是用光线去“抚摩”一切被摄体。在摄影中,照相机不必直接接触被摄体,因而人类用手直接接触物体获取触觉印象的禁区完全被打开了,炽热、冰冷、光洁、巨大、极微的表面都有可能用照相机去获取“触觉”(如图4-40)。沧桑岁月让贝克特的脸的质感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摄影的高适应性和高分辨力,大大拓展了人类质感所能感知的知觉领域。

当使用高清晰度的摄影器材时,对质感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已远远超过人眼本身视觉的极限。高质感照片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丰富了质感美的内涵。人们不但懂得了在宏观造型上领略美,而且注意到了物质所蕴藏的无穷的美。高科技创造了高质感,也发展了人类的质感审美能力,许多照片超凡的质感美,已超越了直接的触觉范围,更多地体现了人的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非凡的智慧。

自然界中的小东西,其质感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考虑质感。橘子和鸡蛋相对来说都比较光滑,但仅仅是相对而已。如果把一只橘子放大到地球那么大,那么它上面的裂缝就有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一般宽阔了。

在自身的诸多感官中,人们对其的信任程度是不一样的,所谓“耳闻不如眼见,眼见不如体验”,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听、视、嗅都有一定的距离间隔,只有触觉体验才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感受。质感是触觉印象,它给人的感受也往往比形、色、光更加真切、直接、持久和强烈。由质感造成的美,也最容易令人感到亲切、可爱,甚至会产生相当强的**力。

图4-41 《人物广告头发篇》 海鸿 摄

由于质感与人的触觉感受直接相通,质感的情绪效应相当强烈。光滑显得轻快,粗糙显得豪放,柔软显得温顺,坚硬显得强悍,清淡显得明快,浓厚显得沉重等。这些情绪特征是多变的,当不同的质感相互配合时,它们各自都会有细微的改变。巧妙地利用高质感,是当今广告摄影最基本的手法之一。商品的独特质感常常会激起人们强烈的食欲、爱欲和购买欲,从而达到广告引导购物的目的(如图4-41)。

图4-42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学生 摄

除了表面质感,在摄影上也常表现被摄体的内部质感。这时,被表现的物体必须具有相当的透光性,最好是透明体。如钻石、水晶、玛瑙、琥珀等珠宝,都是极好的表现对象。各种玻璃塑料器皿也是很常见的题材(如图4-42)。透明体质感的美,要求表面与内部的和谐统一,要用巧妙的透射光加以照明才能取得。光线就是照相机的“手”,它像人手一样,有丰富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例如,橘子皮这类细巧的质感用斜射过来的强烈侧面光来表现最为合适。而橡皮树这类大而粗糙的质感,用侧射的或直射的分散光来表现为最佳。

摄影质感,当然也包含照片表面视觉感受在内,这与油画对画布、颜料、纸张,中国宣纸对水墨的要求是相类似的。照相纸有光面、纹面、麻面等区别,在光面中又有大光、中光、微光的差异,但总体来讲,质感差别不大。一般讲,纹面、麻面纸照片质感略粗糙,不那么刺目,显得自然、柔和,有一定弹性感。光面则更为细腻、丰满,但由于过于平滑反光,就会有一种不稳定、不亲切的感觉。

在摄影创作中,质感的追求有时是与动感、力量结合在一起的。这时所形成的美感,很难单独解析出来,但给人的感觉是鲜明的、突出的。在复杂的感觉中,质感美常常是其他美感的先导和基础,这是质感美的触觉属性和稳定性的必然结果。充分运用质感效果,可以大大增强摄影创作的自觉性和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