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的诗篇——摄影美

(十)空间:摆脱平面的束缚

字体:16+-

在美国电影《超人》中,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片断:法庭把被宣判有罪的人化为平面影像,并锁在一个小小的卡片里。若干年后,由于意外,卡片受到损坏,平面影像得到解脱,又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这一情节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摄影。摄影虽然不会真的把人变成平面影像加以“锁闭”,但它确实可以将人在某个时空的具体形象,压缩成平面影像固定于小小的相纸上。

电影《超人》那个将活人锁闭于平面影像卡里的情节,其实就是告诉人们,影像失去了三维空间,也就失去了生命。摄影形象本身是逼真的,但它受到平面的束缚,缺少产生更强烈的亲切感与参与感的条件。我们看到过许许多多使观众如醉如狂、激动欢呼的剧场演出,可是,在摄影展大厅内,从来都只是静悄悄的。摄影家对此早已耿耿于怀,并作了许多艰苦的努力企图夺回这一美妙的“空间”。

摄影与绘画一样,属于空间艺术,空间的欢乐渗透在摄影创作和欣赏的整个过程中。

摄影以现实的空间及空间存在的事物为表现对象,摄影创作离不开具体的真实存在空间。不仅如此,摄影师还必须在同一空间中寻求一个与被摄对象构成的特定空间角度,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画面形象。

任何一门艺术都不像摄影艺术那样在空间上受着如此严格的限制。小说诗歌描写空间真是天马行空,古往今来,任意驰骋;戏剧虽受着舞台空间的限制,但幕起幕落,转换物景,舞台空间可以任意经营;电影、电视用蒙太奇创造了自己特有的空间观念和表现形式;即便是在表现空间上受着很大限制的绘画,较之摄影来说也自由广阔得多。如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可将山前山后、墙里墙外同时表现在画面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浩浩长江和偌大的汴梁容纳于一幅画面之中。西洋的印象画派用象征手法解放了固定的视点,将不同地点、不同时代的景物组织在一起,并可任意改变景物与景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况且,画家作画,不一定要与所表现的景物处于同一空间,更无须寻求一个特定的空间角度才能获得画面形象。摄影则不然,它是以处于镜头之前的真实空间为表现物象,并且从一定的空间角度来获得画面形象。

摄影创作的这一严格的空间限制,形成了摄影艺术的个性特征。人们乐于相信,凡是镜头前拍摄的事物都是在真实空间中存在过的事物。观众对摄影艺术的这种信赖是不应该轻易破坏的,并且应该在这一基础上增强摄影的美感。

摄影以现实空间为表现对象,但是,摄影画面的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形象。

摄影画面的空间是假借的。在画面上,真实景物的三维空间特征消失了,留在画面上的是某一视点上的空间印象,是由一定的黑白与彩色颗粒排列在画平面上形成的。由于其排列与一定空间角度上所见的光影的横断面一致,这会给予观众一种空间印象,从而联想到现实空间。

摄影画面的空间受着固定视点的限制。我们知道,真实空间的景物可以让人徜徉其间,自由欣赏。一些以三维空间存在的艺术作品,如雕塑,人们对它们的欣赏也是立体的。苏州西园的济公和尚塑像,从左边看去笑容可掬,右边看去愁容满面,正面看去又似啼笑皆非,观众可以围绕着它,欣赏其由愁变笑或由笑变愁的变化。而摄影作品的形象却只有一个视点,一幅侧面人像,不论你怎样变换角度来欣赏,也不会变为正面的,因为它本身不是立体的空间,有的是两维空间的画面对三维空间的模拟。

摄影画面的空间是受画幅边缘限制的。同一大小的画平面可以有不同的空间容量,摄影师以其主观的选择和创作的需要,可以用画框的边缘来裁剪画面的空间容量。一个大俯角的远景可以体现白黑之遥,一个远景、特写则几乎可以将空间排除在画面之外。

在摄影的平面上也同样具有调整现实空间的可能性。除了用距离、角度来调节画面空间的容量外,摄影师为了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还可利用不同镜头的特性及特殊的摄影手法来调整画面的空间配置,使观众具有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空间感受。如有的用长焦镜头将古老的天坛与建国门一带的新建筑几乎没有什么空间距离似的组织在同一画面上;有的将山海关城楼如珍珠般地嵌在现实生活中相距尚远的山岭之中等。再如叠放摄法在风景摄影中是常用的,马来西亚的云会出现在香港景物之上,多次曝光、多底合成可使画面具有不同视点上的空间形象等。

摄影画面空间的安排和取舍依赖于拍摄者的空间方位的选择。现实空间是立体的,它可以因拍摄者空间方位的改变而形成无数不同的画平面,物体本身的外在轮廓线所形成的形状以及景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它直接关系到画面形象的创造。

空间方位直接体现着拍摄者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思想感情。空间方位常常是摄影师个性的自然流露,是摄影作品个性化的重要手段。同一事物,从正面拍摄显得庄重、静穆、平和,从斜侧拍摄显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同是荷花,在不同的摄影师作品中有不同的情调、不同的个性。有的远处俯拍荷塘,绿色的荷叶浮于水面,朵朵荷花点缀其间,明媚欢快,渲染了盛夏的气氛;有的选择一朵欲放的荷苞,正与飞来的蜻蜓窃窃私语,揭示荷塘内蕴藏着的生命韵律;有的平拍荷梗,荷苞荷叶在相距不等的荷梗中像五线谱中的音符一样奏出了和谐的节奏乐章;有的仰拍荷花,以挺拔的梗和高高昂起的荷叶来突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画面上每一种不同的物体的形状和相互关系,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空间方位的视角,都透露着那照相机后面的作者的内心世界。正是因为摄影师有在现实空间中随心所欲地选择某一空间方位来拍摄的可能性,才真正使画面形象成为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成为艺术作品。

摄影画面的创造性空间还表现为视点的极度活跃,这会使人们对现实空间有更多方位的审美观照。现代摄影者常常寻找常人难以达到的视点来揭示不同寻常的新颖的空间印象。

一般来说,人们对空间的印象总是与他所能达到的视点相关,人们的活动规律使得人们的视点变化也是有限的。一些美术教师上透视课时,常常说视点高五尺,因为一般站着的人大约五尺高,采取这种视点描绘景物会显得更真实。但是现在人们习惯于用镜头来观察世界了,人们运用新颖的视点来看自己所处的空间,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图4-47 《基辛根的孩子》 莫卡西·马丁 摄

比如人们喜欢航摄的鸟瞰作品(如图4-47),是因为它从人们难以到达的高度来审视自己所处的空间。现在,垂直的俯角、垂直的仰角运用就很多,有的照片上照相机代替人的眼睛从一些难以达到的视点去观察事物。比如,当赛马翻越障碍物时,将相机置于障碍物的一侧,在地上挖一个坑,用快门线连动,在远处控制快门,拍摄出天马行空般的画面。国外有的摄影者还将照相机装在滑水板上来拍摄滑水运动员的英姿;有的用长杆托着照相机到离开建筑物十几米处拍摄建筑物的垂直线等。

图4-48 张赫 摄

总之,照相机镜头所摄入的角度要比一般人们的眼睛看到得多。镜头所到的视点,延展了人的常规视点,人们对现实空间的印象层次更加丰富了,而且它们同样是真实的(如图4-48)。

摄影创作中空间意识的深化,与人类对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的认识和探索有关,与摄影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有关,使摄影者对画面空间再现的层次多了,想象力丰富了。有谁能预料,激光摄影的发展,会不会给摄影艺术带来新的空间形式变化呢?

所以人们对摄影画面再现真实空间的观念应有所开拓和发展。参考以上列举的创作现象,我们应从它们是否具有现实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去认识,而不要对它们的出现表现出不安和忧虑。当然,反映人们习惯的以及赖以生活的真实空间永远是摄影空间再现的重要内容,也是最能与观众心灵相通的,但只拘泥于真实空间的再现就大大落后于现代人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