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灵光闪现的瞬间
摄影是随机性很强的艺术形式,摄影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摄影家在拍摄过程中是否迸发灵感。灵感来无影去无踪,是摄影家面对大自然或社会生活突然形成的一种创作欲望及创作构思。灵感不是逻辑思维的产物,甚至也不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它没有经过任何思考,一下子便闪现在摄影家脑际。
在灵感的驱动下立即进行拍摄,往往会产生连摄影家自己也感到惊奇和陌生的杰出照片。观赏这种照片时,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使观赏者一下子体验到完全意想不到的新鲜美感。没有灵感,或稍降低一点说,有没有灵气的作品是一眼即明、无须多说的。那么,这么难以捉摸的创作灵感到底从何而来?对此,人们有许多议论。其实,灵感来源很简单,那就是人的直觉,确切地说是人的艺术直觉。
直觉,是一种心理能力,是指经过潜意识改造了的直观把握能力。生活中人们经常凭着直觉去认识事物,并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这种认识和判断虽然当时当场并没有多少客观依据,却往往被验证是正确的。因此,有时人们也把直觉称为“第六感”。直觉最大的特点是不经过思维,直接领悟事物。这种直接领悟缺少内部层次性和阶段衔接性,几乎与知觉表象同时形成。人们只能清晰地意识到某种直觉的最后结果,却无法描述它的形成的过程。
艺术审美是一种欣赏者与作者的观照,与直觉非常接近,所以受到直觉因素的影响巨大。艺术是整体的,解方程式的演绎推敲,只会导致趣味全无、灵气全消。人们常说的“有没有艺术细胞”,实际上就是指一个人艺术直觉能力如何。缺少起码的艺术直觉,是无法成为艺术家或艺术鉴赏家的。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创立“直觉主义美学”,主张“直觉即艺术”,这个观点可能不无偏颇,但从“没有直觉就没有艺术”这一点来理解,则是正确的,并相当深刻。严格说来,艺术家与匠人的根本区别只有一点,那就是艺术家凭自己的直觉和灵感来创作。
艺术直觉是人类直觉在审美方面的表现,艺术直觉的直接成果就是产生创作灵感。摄影艺术创作,要面对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世态众生在进行,拍摄时要抉择于瞬间,绝妙题材、黄金时刻能否把握住,几乎完全取决于拍摄者的艺术直觉。同一个可塑性题材,谁先捕捉住灵感,并动手拍摄,谁就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相反,缺乏艺术直觉、迟钝麻木,只能坐失良机。摄影的创作灵感,与文学、绘画中的灵感不同,它与客观机遇密切相关,机遇与灵感同来才会产生杰出的作品。灵感尚在,机遇已过,则只能遗恨千古了。但文学、绘画只要有灵感在,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逼近它,反复写、反复画,直到满意为止。而摄影现场多数是稍纵即逝,难以重复的。所以,在文学绘画中灵感比直觉重要,而在摄影中迅速反应的直觉,比完整的灵感有效。
在摄影欣赏中,直觉则更多地表现在对照片的整体领悟上。摄影作品的鉴赏,不是学术考察,它必须首先诉诸于感性。直觉不是对琐碎细节的个别反映,而是在全面接受形象的基础上,做出的非理性全局性的认知和判断。促成直觉的是照片本身的视觉形象,而不是照片附加的那些理性揭示,如题目、说明等。任何人欣赏照片都会有这种基于直觉的整体感受,但是一些人却不大重视自己的这种心理反应,而匆匆去看照片题目、说明、署名以及照片中人物、事物的标志性细节等,这样常常会因理性的考虑而压抑或忽略了宝贵的艺术直觉感受,反而会造成对照片真正的美视而不见。
摄影直觉与人的视觉敏感度、生活阅历、艺术修养直接相关,但更多的还是受潜意识支配。潜意识内容复杂,由潜意识对被摄体做出的种种反应,综合而成就是审美直觉。取善好恶一旦形成,不容理性推翻。如果过于理性出于某种功利目的,一定会扭曲、违背直觉,其结果必然导致照片显得虚伪。而忠实表现直觉,必然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原南非的种族隔离问题,是现代人类的一大耻辱。黑人遭受的非人待遇引起了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的极大愤慨。我们欣赏南非摄影家彼得·马居巴内的作品《渴望自由》,便会受到强烈的震撼。照片画面简单而粗犷,一只黑黑的大手从带有铁刺的围墙中伸出,高高举向天空。这幅照片即使没有标题,我们也很容易体会到其中包含的巨大愤怒、强烈渴望和无情谴责。在那样一道铁刺墙后,突然伸出一只手,摄影家还须问一问这是谁的手?为什么这样伸出?以及这人入狱的原因吗?完全不用。因为一只大手伸出铁刺墙之外,令摄影家从直觉上意识到,它表现的不是哪个个人的意愿,而是全体受难黑人的心声。知道铁刺墙已不再是一座监狱的代表,而是整个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代表。这种超越性的直觉驱使摄影家用照相机完成了这幅杰作。
直觉不仅表现在对题材本质的整体把握上,也表现在对特异形象的独特领悟上。摄影对象千差万别,光线色彩变幻无穷,随时会有许多新奇、特异甚至怪诞的视觉形象呈现在镜头前。这些转瞬即逝的特异形象究竟有没有审美价值,几乎不容人做过细的推敲,只能靠摄影家的艺术直觉加以取舍。由于缺乏真正充实的审美直觉,一些摄影人劳碌终生,几万张照片都平平凡凡;而富有敏锐艺术直觉的摄影家却能够随时创作一些不同凡响的真正艺术杰作。
图5-1 《丘吉尔》 卡什 摄
加拿大摄影家卡什拍摄的这张《丘吉尔》(如图5-1)的照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幅照片摄于“二战”期间的1941年2月。当卡什来到房间准备好给英国首相丘吉尔拍照时,发现丘吉尔衔着一支雪茄,一副散会后的悠然神情,这与人们所知道的丘吉尔的坚毅、自信、镇定性格极不相符。于是他突然走近丘吉尔,把他嘴上的雪茄扯下来。丘吉尔正要发怒,卡什按下了快门,一幅闻名世界的杰作诞生了,丘吉尔的鲜明个性得以强烈体现。这幅照片在全世界广为流传,鼓舞了反法西斯的人们。
直觉在摄影审美中有简化形式的特殊作用。对摄影家来说,真正的艺术直觉,可以使他超越被摄对象复杂、琐碎的各种细节和形式,直接把握对象美的实质。而对于照片欣赏者来说,无论多么复杂前卫的照片,只要它确有艺术性,那么人们总会超越其层面意义,从直觉上把握它的蕴意。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摄影器材、手段的进步,摄影的造型变得十分复杂,形式构成也变得扑朔迷离。如果完全依靠理性的解析,常常会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而借助无形的直觉有时却会真正摆脱技术与形式的束缚,达到直接领悟。
可见,艺术直觉是一把非常有效的钥匙,它常常可以帮助摄影师打开灵感之门,得到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