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的诗篇——摄影美

(三)情调:摄影的文化气息

字体:16+-

在摄影中,比构图更重要,比结构和形状更起作用,有时甚至比物体本身还有意义的,是光所建立起的某种情调。

凶残、紧张、忧愁、高兴、悲伤这些用光的情调在画面上表现出来。情调起初只简单地由光量决定,而后便变得复杂了。光量大表现快乐,光量小表现悲哀。暖光,如夕阳的金光,使人感到兴奋;冷光,如下雨天的蓝光,使人感到沮丧。

对某张特定的照片,我们可以剖析光的主次纹理,甚至可以分析出光线是如何使一张照片变得生机勃勃的。但光的种类非常繁多,我们不可能对这么多的由光所创造的情绪做出预测。

我们承认光能帮助创造情调,如果我们不对摄影作品进行仔细体味,则只能捕捉到那些比较明显的情调——诸如在暴风雨中透射出来的阳光所形成的光束,或者是照射在卧室墙上的光与影相间的条纹,或者是屋顶上滴下的水珠上那闪闪发亮的光点,或者是傍晚时洒落在栅栏上的金褐色的光辉。

但是,情调更是指具有某种文化属性的情感趋向。很显然,不是所有情感都能称为情调。—般地讲,只有那些鲜明地体现了某种文化特征的情感才会构成情调。每一幅照片都可以追求自己的情感特征,但只有它符合人们对某种情感类型的一般印象,才能被称为“有情调”。

摄影情调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乡土情调、异国情调(如图5-4)、浪漫情调以及都市情调等。

图5-4 苏丹 摄

图5-5 《矿民》 宋朝 摄

乡土情调摄影,是指以追求自然乡土风情、表现某种固有文化氛围为主的摄影表现方式。乡土情调是人类固有的一种乡土情怀的升华,从古代直至今天,一直是文学艺术的基本情调之一(如图5-5)。

中国的《诗经》、《楚辞》,古希腊的《荷马史诗》都有乡土情调的动人表现。摄影术自诞生之日起,也与乡土情调结下了不解之缘。乡土情调来源于人的内心深处,中国有句答话叫“故土难离”。人类的乡土之恋是与生俱来的。它植根于每一个人由呱呱坠地、第一次睁开眼睛形成的最深层意识,再由幼年、童年、少年生活所充实和加强。它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关系集中而深层的表现。

在文明多变而发达的今天,许多人类文化的优秀部分,在盲目的时尚更替中被随意地抛弃了。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往往以原始散漫的方式保留在一些乡村生活之中,这种保留不可能是完整的,但经常是富有意义和耐人寻味的。乡土情调照片中的“土”味,在一些人看来是不文明的象征,可是在稍有历史感的人眼中,它正是人类历史文化更深一层的积淀,它保留着一些被现代生活遗忘的精神珍宝。当人们掏空了“现代”的躯壳之时,浑然天成、厚道朴实的“土风”,便会成为一汪精神的甘泉。

乡土情调的象征是“乡土”,而核心则是“乡情”,也就是对故土、亲人的深厚的爱。这种亲情爱心是超乎任何功利之上,又渗透于平凡的生活细节之中的。有了“乡土”、“乡情”,照片就会表现出浓烈的“乡恋”,也就是对乡土、乡情的难舍难离、魂牵梦萦。“乡土”、“乡情”、“乡恋”是构成摄影乡土情调的基本成分。

图5-6 《我们的蜥蜴夫人》 伊特贝德·格拉西拉 摄

异国情调摄影,是指以追求异域文化的特点为主的摄影表现方式。异国情调,是人们对外国文化所产生的一种向往情感的升华。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本民族文化,由于长久浸染,对许多优秀的特征反而容易感觉麻木,而对外国的文化由于陌生而感到新奇,从而产生向往之情。这种情感与某处国外文化的特征相结合就会形成一种特别的情调,这就是所谓的异国情调。人们常说的“东方情调”、“西方情调”乃至“印度情调”、“日本情调”等,都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结果。这种艺术情调主要表现地域或民族的文化特色、审美情趣、心理特征,其个性色彩相对较弱(如图5-6)。

图5-7 苏丹 摄

浪漫情调摄影,指追求理想境界并富于抒情性的摄影表现方式。浪漫情调,是指人们在情感的激发中,超越了现实的束缚,体验到自己情趣和美好理想所形成的情调。这种情调在摄影中并不少见,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浪漫情调经常表现想象、联想的活跃,且经常以爱情为表现主题。但这种爱情表现主要追求外在形式的理想美,而较少追求内部细节的反映(如图5-7)。

图5-8 《你在女人中是有福的》 卡西比尔·格特路德 摄

情调分散于整个生活之中,附着于当地的每一件可触摸的事物上面。但要真正找到构成这种情调的核心,就需要摄影者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和精心选择(如图5-8)。如果摄影者对某种文化气息缺乏深刻的认识、真切的体验,拍出的照片虽然也取自富有情调的客观环境,但效果却会肤浅、呆板,并无情调可言。这是因为情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文化存在,也是审美者本身的一种内在创造。

此外,景物和情调本身固有的规范性,使照片大体上已经趋同,如果在细节及形式上缺少创新,追求某种情调的照片容易雷同。因此,在追求某种情调的同时,努力保持拍摄者的个性,是颇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