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像摄影的审美
所谓人像摄影,是指通过摄影的形式,在照片上用鲜明突出的形象描绘和表现被摄者相貌和神态的作品,它是被摄者的影像写真。
很早以前,人们就因各种需要,以各种方法记录自己的形象。人像画面最早出现在绘画中,尤其是19世纪初,当时的油画肖像已经非常时髦,创作上也日臻成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肖像绘画作品。
图6-1 卡梅伦 摄
不久,当摄影术发明以后,人像开始进入摄影领域(如图6-1)。当然,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人像的拍摄还仅仅处在初始阶段。随着摄影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艺术观念的发展,人像摄影在今天已有了很大变化。如今,电子闪光装置、高速自动聚焦镜头、新型感光材料的诞生,使一个摄影师在一天内就能为许多被摄者完成一些逼真而自然的人像杰作,大大增强了摄影师的创作可能性。
一幅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是许多成功因素的总和:神情、姿态、构图、照明、曝光、制作均要达到较高的境界,它们是一个总体的各组成部分。
图6-2 曼雷 摄
人像摄影与一般的人物摄影不同:人像摄影以刻画与表现被摄者的具体相貌和神态为首要创作任务。虽然有些人像摄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节,但它仍以表现被摄者的相貌为主,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像摄影只交代被摄者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的情节(如图6-2)。而人物摄影是以表现有被摄者参与的事件与活动为主,它以表现具体的情节为主要任务,而不在于以鲜明的形象去表现被摄者的相貌和神态。这两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具体描绘人物的相貌。当然,从广义上来说,人像摄影拍的是人,它也属于人物摄影。
图6-3 邓伟 摄
人像摄影作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灯光室人像,另一类是室内环境人像,再一类是户外人像。
灯光室人像,顾名思义是在专门的摄影室内拍成的。这类人像主要表现被摄者的外貌和神态,而不是去侧重说明他在“做什么事情”。在照相室拍摄的人像,多以描绘被摄者相貌和神态的肖像为主。肖像作品中可以不包括环境陈设,只刻画人物的形象,也可以包括一点儿简单的环境和陈设,作为人物的烘托,环境只不过作为道具和陈设出现在画面之中。著名人像摄影大师卡什就曾拍摄过许多杰出的人像作品,他的人像作品不仅富有活力,人物栩栩如生,还有着深刻的内涵。
室内特定环境人像不是在专门的照相室内拍成的,而是拍摄于真实的室内生活现场(如图6-3)。它可以完全用日光拍摄,也可以用灯光拍摄,甚至用日光和灯光一起拍摄。它除去要表现被摄者的外貌、神态,说明他“是什么样子”之外,还要适当地表现他所处的环境,甚至正在从事的活动,说明他“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表现出一定的活动情节。这类人像与普通的人物摄影虽然都表现一定的生活情节,但是前者要求鲜明地表现人物的相貌及神态,以描绘人物形象为主,后者则着重表现人物的活动情节,并不侧重表现被摄者的相貌与神态,而是使人物活动带有很强的环境特性。
有一些人像,虽然也拍摄于生活现象,但画面中并不包括室内的任何陈设,也不表现被摄者的活动情节,只是选择室内的某一处墙壁做背景,主要着力刻画被摄者的外貌和神态,实际上是在生活现场拍摄的肖像。著名摄影家阿威顿曾经携带简单的摄影器材,深入到美国西部的下层社会,为普通老百姓拍摄肖像,一幅拍摄的女囚康沙莱兹的照片,就深刻地刻画了被摄对象的苦涩人生。
户外人像是在室外用自然光或自然光加人工辅助光拍摄的。这类人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画面中包括一些室外的景色,作为人物的衬托,求得人与景的有机结合(如图6-4)。另一种是画面中不表现具体的室外景物。只呈现室外环境中某一景调,或画面中把室外少量的背景虚化,作为人像的衬托。这种人像,实际上是在室外拍摄的肖像,多见于近景人像(如图6-5)。
图6-4 尼古拉斯·尼克森 摄
图6-5 阿威顿 摄
一幅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不仅应该拍得像,而且应该比真实的被摄对象看起来更美,更有精神,更生动。这就是说,要把被摄者外貌上的优点表现得更突出,把他的思想情感表现得更鲜明,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图6-6 《比利·郝乐迪》 斯托克·丹尼斯 摄
“形”是指人物的外部形象,也就是人物的外貌。“神”是指人物的精神状态及内心世界。形和神应达到统一,缺一不可。神通过形表现出来,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精神状态无不通过面部的表情以及手势和姿态表现出来(如图6-6)。所以说,“形”不开,则“神”不现。另一方面,如果只求外貌的表现,而不注意刻画被摄者的神态和个性,纵然外貌表现得再好,也显得呆滞、刻板、不生动,没有艺术感染力。所以,人像摄影应力求形神的统一。
在这方面,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在创作人物画时即主张形神兼备。我国典型的画论之一《芥舟学画编》传神卷中说得好:
“……不曰形曰貌而曰神者,以天下之人,形同者有之,貌类者有之,至于神则有不能相同者矣……然所以为神之故,则又不离乎形。耳目口鼻因是形之大要,至于骨骸起伏高下,皱纹多寡隐现,一一不谬,则形得而神自来矣。”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形和神之间的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这个问题上,有些摄影作品有两种极端。有些只注意被摄者外貌的表现,用光、色彩和设计都很考究,但忽略了人的神态,将人物拍得毫无精神。也有些作品只强调抓神态,忽视外貌的表现,认为注意外貌会妨碍传神。因而拍摄角度的选择和用光都十分粗糙,甚至歪曲和丑化被摄者的形象。这两类作品显然都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