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图像艺术的史前时期,先民以还不太发达的头颅、不太灵巧的手、不很锋利的石具,琢磨出的第一批图像是以自然为题材一样,机械时代摄影图像向着本体的探索,也是以自然,以人对自然的观察、领悟、发现和崇敬为起点。“回归自然”的爱默生、“直接摄影”的埃文斯、纯粹派的威斯顿,以及“区域曝光”的亚当斯,都是以之为起点和落脚点。
摄影图像更具本质意义和人文意义的是用照相机对准了人,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和终极理想的关注。摄影家们是一批悲天悯人、疾恶如仇的人,是一些大智大勇、执著于理想追求的人。他们把纪实摄影扩展到社会人文题材,充分发挥了摄影的本体性特点,创造了光彩夺目、震撼人类灵魂和心魄的伟大作品,把纪实摄影推向文化的巅峰、艺术的极致。
照片拍得好,还要靠摄影者作为主体的理性思维力量的指导。社会纪实摄影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进行工作的呢?尤金·史密斯曾说:“作为一个新闻纪实摄影家和自我表现的艺术创作者,我们心中常有无法休止的最痛苦的冲突。作品不单是揭露事件,也蕴藏和反映了作者的内在的诚挚感情。”史密斯的一生是社会纪实摄影家的主体意识和专业能力同生共进的一生。他所采摄完成的一些专题照片,如《西班牙乡村》、《乡村医生》、《助产士》、《水俣》,被视为经典之作。
图6-7 《诺曼底登陆》 卡帕 摄
像这样的杰出人物,在社会纪实摄影界比比皆是。像匈牙利裔的罗伯特·卡帕从1930年柏林大学出来后就从事新闻摄影,采访过五次大的战争。如西班牙内战、日本侵华战争、欧洲各国反法西斯战争、“二战”后的以色列战争、越南战争,最后于1954年5月25日在越南战场触雷身亡。其崇高目的,如他自己所说:“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他的作品《西班牙共和战士之死》(如图6-7、如图6-8、图6-9)《越南的惨剧》等成为不朽的史诗式战争摄影作品。瑞士摄影家威勒·比索夫以慈悲的胸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艺术修养拍摄“二战”、朝鲜战争、印度大饥荒、日本战后社会和南美动**,于1954年在安第斯山因汽车坠岩身亡。波兰著名摄影家戴维·西摩在巴黎大学参加摄影行列,其本人虽有悲观主义倾向,但他的摄影作品却感情洋溢,充满人类之爱。1956年发生苏伊士运河争端中,他在西奈半岛采摄时不幸中弹身亡。
图6-8 卡帕 摄
图6-9 卡帕 摄
图6-10 亚当斯·埃迪 摄
摄影本体的力量、真实的力量、真相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但能不能让这种力量释放出来,发挥到极致,确实要看拿照相机的人,是不是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理想。尤其是,由于这个行业始终处于社会现实矛盾斗争的旋涡中心,因而还要看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是否有大智大勇,敢于赴汤蹈火,以至于舍身成仁,即为了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这也是一些社会纪实摄影家都英年早逝的原因。
摄影者个性之不同,造成纪实摄影多彩多姿、风格各异的局面。有热纪实和冷纪实之分。
热纪实,是指摄影师把对严酷的客观现实的准确记录和摄影师本人对人类热烈的爱结合在一起,让自己的强烈爱憎和思想精神倾向努力地在“场面和情节”之中流露出来,从而拍出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摄影纪实图像。其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社会良知,引发当局重视改革,教育子孙后代不忘历史,为社会进程留下永久的记忆(如图6-10)。
但是,“二战”后新崛起的几代摄影家,有相当一批所从事的则是“冷纪实”。这些摄影家们的作品以冷眼旁观的视点,以超乎常人和世俗的见解,对表面繁荣热闹、皆大欢喜的社会现实,做深层的透视。这些作品不人云亦云,不歌功颂德、涂脂抹粉,而是纯客观地表现那些“任何人都不会认为适合用艺术来反映的生活的每一角落”。
“冷纪实”以1958年出版的瑞士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如图6-11、图6-12、图6-13、图6-14)为标志。这本集子拍摄的是美国的一些阴暗角落,如流浪汉、下等酒吧、穷人的葬礼等。让人看到美国人对周围冷漠环境的彷徨,及在遭受工业技术困扰的非人性世界里所形成的一个个被隔绝的、以私生活为中心的小圈子,暴露了常人眼中的美国人生活。另一方面,此书一出,社会为之哗然,美国《大众摄影》杂志著文认为:“如果这就是美国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把它毁成平地,一切都重新开始……这本书是对美国的一大攻击……《美国人》是当前世界上最令人生厌的摄影集。”然而,经过时间考验证明,弗兰克“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美国人》也被认为是纪实摄影的力作,并被奉为经典。
图6-11 罗伯特·弗兰克 摄
图6-12 罗伯特·弗兰克 摄
图6-13 罗伯特·弗兰克 摄
图6-14 罗伯特·弗兰克 摄
大画家罗伯特·劳森伯格闻名遐迩,他同时也是一位摄影家,而且是搞“冷纪实”摄影。他曾出版1949—1956年和1979—1980年的摄影作品集。此书最大的特点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张照片有一个人影,他所拍摄的是他驾驶着那辆老式雪佛兰古董车在东西部穿行,把所经过之处能看到的商店招牌、货柜车上的图案、造型奇特的时钟、壁画和雕像的局部统统拍下来。但它们又不是无所用心、杂乱无章的大杂烩,这些作品的独特而又高明之处在于,框进画面的局部构图十分完整,富有工业之美、机械之美、现代之美,然而,这一切是没有人性的,没有人间烟火的、冷冰冰的。
在时装摄影上颇有建树的摄影家阿威顿关心的不仅是摄影室内的有限天地,他也关心人生,关心社会,曾几次到美国南部拍摄争取人权的示威游行,拍摄要求种族平等的斗争,为此被捕入狱也在所不惜。他敢于直面人生,他为工人、农民、流浪者及罪犯拍摄的照片具有极强的震撼力。照片中的人物以呆滞、迷茫、忧郁、愤慨的目光凝视观众。彻底打破了好莱坞电影制造的牛仔、英雄和美人的神话,展现了美国西部的真实(如图6-15、图6-16、图6-17、图6-18)。
图6-15 阿威顿 摄
图6-16 阿威顿 摄
图6-17 阿威顿 摄
图6-18 阿威顿 摄
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绘画与艺术史学学士学位及传播学院摄影硕士学位的影家艾伦·马克,初期以拍摄明星、歌星刊登在《滚石》、《生活》、《时代》等名牌期刊而红得发紫。后来她把镜头转向拍摄“毫无设防的弱者心灵变化”和被损害、被侮辱者的人性悲哀。她出版了《八十一号病房》,此书是奥立岗精神病院女性禁闭室里失落的灵魂的深刻写照。此后,1968年、1978年,她又两度去印度孟买福克兰路风化街,不顾被打、泼脏水、扔垃圾等各种敌视和刁难,以惊人的毅力和整条街上的妓女交上朋友,成为与她们情同手足的姐妹,从而拍摄了这个最阴暗角落里各种催人泪下的惨痛镜头,出版了《福克兰路》一书。
在巨大的社会矛盾、强烈的现实反差面前,摄影家们实在无力扭转乾坤,他们只好手持相机,压抑着内心感情,冷眼旁观,客观描述,做无言的镜头抗议,这就是所谓纪实摄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