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新闻调查采访报道以电视调查性节目为代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因而,研究新闻调查性采访报道分析《60分钟》节目是十分必要的。
《60分钟》是1968年创办的“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该节目以具有一定深度的调查性报道,博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赏与信任。《60分钟》的节目主持人都是闻名全美的电视记者,他们以调查记者的形象出现在节目中,形成了电视调查采访报道的独特风格。
《60分钟》在每星期日晚7~8点的电视“黄金时间”播出,观众达四千多万之多。
1.立意创新,突破旧形式
美国电视新闻最初模仿新闻纪录片的形式:先打出字幕,然后出示画面,随着画面配上解说。电视新闻虽有画面,但是形式呆板,不能吸引人。报道内容也较简单,大多是动态消息。5~10分钟的口播新闻,很难做到有深度和广度。因而,新闻界一度认为电视新闻简单、肤浅,流于表面,很难做到深刻细致。这种看法在很长时间内似乎成了定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电视新闻工作人员的思想。《60分钟》节目打破了这种定论,突破旧形式,开创了电视新闻调查性节目的形式。
《60分钟》刚开办时,收看率并不理想。总编导唐·休伊特凭借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经过苦心思索,借鉴大型杂志的长处,加大节目容量,把《60分钟》办成了杂志型新闻节目。很快,节目收视率直线上升。同时,随着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诞生,记者型的主持人以创造性的劳动确立了他们在电视新闻界的地位。
《60分钟》一次播一小时。在这么长时间里,如果只采用口播和画面配解说的形式,观众感到乏味。《60分钟》根据报道内容,采取了现场报道、演播室专访、电视问答、电视辩论等多种形式,奠定了节目播报形式多样化的基础。
电视新闻有形象的画面,这是其他传播工具望尘莫及的优势。但是,如果固守旧格式,这一优势就不能得到发挥。《60分钟》立意创新,勇于实践,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大胆实践,开拓新领域
翻开《60分钟》的报道题目,我们看到它涉及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外交这样的大题目到核武器、战争、枪支管理等具体问题,从环境污染、税收、车祸、住宅这些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到种草养花、喂猫养狗这类生活事务,可谓把触角伸到了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一些社会学家说,要想了解美国现今社会和人民,就得去看《60分钟》。
《60分钟》的确是反映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一个电视新闻节目达到这样的成就绝非容易。过去,美国电视新闻报道面很窄,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全貌,因而,电视新闻节目很难在报道广度上同报纸展开竞争。《60分钟》主持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大胆开拓,全面铺开报道面。他们不但报道了大量的新闻事件,而且敢于触及有争议的问题。
越战在美国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广播公司的巨头们受到政府对越政策的压力,严格控制电视报道越战,阻止在电视上抨击政府的外交政策。《60分钟》主持人麦克·华莱士为分析这场战争带来的后果,于1982年秋亲自带领一个摄影组到越南实地采访。他采访了在1972年受到美军轰炸机轰炸致残的当时年仅10岁的女孩,采访了在越战中受伤的美国官兵,他用生动的事实报道了越战带来的恶果:它给越南和美国人民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节目播出后,引起各界人士注意。美国军界大为恼火,但众多观众来信赞赏华莱士的报道,认为美国对越之战是非正义的。
为了扩大报道范围,《60分钟》开拓了各种新的报道领域。同报纸、广播、通讯社相比,电视新闻历史最短。纷繁复杂的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对电视新闻来说都是新的报道题目;美国社会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和问题,更是电视新闻未开拓的报道新领域。
《60分钟》在强烈的竞争意识支配下,一面寻求新的报道题目,开拓新的领域,一面在增强报道深度上下功夫。他们不但把大量的新闻事件带到电视屏幕上,而且还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预测发展动向和前景。酗酒开车造成交通事故,是一个老的社会问题。主持人里森纳报道这个问题时,没有停留在表面上。他不但指出酗酒开车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警察处罚不严,而且指出它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无辜的人死于车祸,经济蒙受损失,交通秩序混乱,人心不安等。同时,他进一步分析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利弊,提出了制止酗酒开车的措施。
调查性深度报道渐渐成为《60分钟》的显著特点,也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美国的电视新闻曾一度在深度报道竞争中败给报纸、通讯社,《60分钟》转败为胜,改变了电视新闻没有深度的看法,开拓了电视新闻向纵深发展的途径。进入20世纪80年代,电视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调查性节目要随着世界的变化和电视的发展不断前进。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才能适应新情况、新变化。
3.观众最后求助的“法庭”
《60分钟》主持人敢于接触有争议的问题,敢于揭露社会弊端。因而被许多美国人看作是最后求助的“法庭”——当报纸和政府官员都毫无办法时,人们转而相求的地方。
《60分钟》对“格特案件”的报道,正起到了“最后法庭”的作用;同时也显示了它的巨大的舆论作用。
1983年,一个43岁的白人家庭主妇在《沃思堡明星电讯报》上看到“格特案件”的报道。报道说,莱纳尔·格特是从南卡罗来纳州大学毕业的一名黑人学生。他被格林维尔的一家厂商雇为工程师,因在肯塔基油煎鸡饭馆犯有“抢劫615美元罪”而被捕,受审,并由一个全部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裁定有罪,判处无期徒刑。格特不服判决,始终认为自己清白无辜,与此案毫无关系;他的同事们也证实,抢劫案发生的当天格特在工作,没有离开办公室,不可能参与此案。尽管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格特与此案有任何联系,得克萨斯州地方检察官还是驳回了格特的上诉,维持原判。
格特在监狱被押期间,他的亲朋好友以及一些对此案感兴趣的民间组织四处奔走,呼吁重新开庭审理所谓“格特案件”,为此他的同事们筹集了数千美元,为他进行辩护。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也过问了此案。达拉斯的好几家报纸报道了这一消息,这些报道导致了全国范围的进一步报道。尽管在全国范围对“格特案件”进行了公开报道,格特仍被关在监狱,直到这位白人妇女丹·史迪威夫人把一张纸送入打字机,给《60分钟》写信后,“格特案件”才有了转机。
史迪威夫人在民权运动高涨时,从未参加过游行示威,可是她看到对“格特案件”的报道后非常气愤,她说:“这个案件使我非常气愤,黑人同我们一样,享有相同的权利,这太不公平了——格特失去了自由。”
她立即想到了《60分钟》,从报纸上查到《60分钟》的地址,给《60分钟》写了一封信,并一同附上从报上剪下“格特案件”的消息。她把这封信寄给CBS总经理吉思·扬科夫斯基。
“我与此案没有任何关系,”她在信中写道,“我只是一个对此有兴趣、表示关切的市民。我对这个年轻人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不论犯罪与否,他的人权已受到侵犯。我希望《60分钟》能够调查此案……或许《60分钟》在全国范围内的报道、披露会以某种方式帮助格特先生”。
她的信和剪报在格特被捕6个月后,即1983年2月底到达CBS总部。扬科夫斯基把信转给CBS新闻部。新闻部经理把信又转到《60分钟》总编导唐·休伊特,并附上一个纸条:此案虽然复杂,但却是一个很好的报道题目。
这样,《60分钟》节目的主持人之一莫利·塞弗带着助手们到格林维尔调查了此案。塞弗回来后,在1983年12月4日的《60分钟》节目中报道了“格特案件”,认为这是一次不可置信的、颠倒是非的审判。
《60分钟》报道此案时,判处格特无期徒刑的达拉斯地方检察官亨利·韦德正好在家,刚准备出门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60分钟》正在报道格特案件。”于是韦德急忙打开电视,看了全部报道。
在此后几个月,韦德利用一切机会谴责这次电视报道,说报道是歪曲事实。但是他却不能回避他周围人的反应。他回忆说,“第二天晚上,我的儿子及儿媳妇问我,怎样才能说明格特确实有罪”。他的一些同事也问他类似的问题。这些人的责问,加之公众的舆论,迫使韦德在《60分钟》播出此案10天后,释放了格特,并下令重新审理此案。
三个月后,“格特案件”彻底了结,格特被判无罪。
事后,这位检察官承认,“《60分钟》的报道与解决此案有极大关系”。格特的辩护律师埃德·格尔直言不讳地说:“《60分钟》使得克萨斯州最有势力的人屈服了,如果不是《60分钟》的报道,莱纳尔·格特至今还得关在监狱里。”
《60分钟》在全美的影响之大以及它的舆论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4.调查记者的责任心
调查报道所产生的巨大社会作用要求记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是调查采访报道能否取得成功的基础。《60分钟》记者在调查采访中表现出来的高度责任心是令人惊叹的。
调查采访报道要求记者不能轻易下结论。
美国亚拉巴马州蒙迪维尔一家化工厂由于喷射化学毒素造成环境污染,附近有一儿童死亡,一些居民中毒。主持人布莱德利报道这一事件时,深入现场,亲自观察。他多次访问死亡儿童父母以及负责治疗这个儿童的医生,还到中毒的居民中了解情况。在他初步得出结论之后,他又深入到这家化工厂进行各方面调查核实。最后他才用确凿的事实报道说,这个儿童的死亡和居民中毒的确是由于化工厂的污染造成的。该报道在美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调查采访报道的典范。
《60分钟》记者常常不辞辛苦调查事实真相,表明了他们高度的责任心。这种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还常常促使他们舍生忘死地寻求时机,去抓取新闻。
在纷繁的社会现象面前,哪些是重大新闻,必须快抓快报,这是有否新闻敏感,是否善于抓住时机的问题。时机对于调查记者来说有偶然性,但在同样条件下有人能从偶然出现的机遇中抓住重大新闻,有人则不能,还有人面对重大新闻无动于衷。这里面就表现出对新闻事业是否具有高度责任心的问题。责任心强,必然千方百计捕捉新闻。
在越战激烈进行期间,《60分钟》前任主持人之一丹·拉瑟主动要求到前线采访。别人劝他说,你现在有这么好的工作,又有妻子儿女,为什么要去冒生命危险呢?拉瑟回答,新闻记者的职责促使他不能放弃千载难逢的机遇,尽管有极大危险。对新闻事业的重大责任感使拉瑟不顾一切阻力、困苦、风险,哪里有新闻,就冲向哪里。1981年,电视巨星沃尔特·克朗凯特退休,丹·拉瑟作为电视界最优秀的主持人接替克朗凯特,去主持《CBS晚间新闻》。
新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特有规律,无论中外新闻界都必须按其规律行动。对于调查记者政治责任感的要求,新闻规律规定着其共性特点。
从新闻共性规律探索,强烈的正义感、高度的责任心是调查记者应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
电视新闻节目正在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对调查记者的要求不断提高。《60分钟》记者的调查报道代表了当今美国电视新闻调查性节目的最高水平。
需要说明,《60分钟》的调查报道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他们必然受到社会历史的局限。但是,分析他们的成功因素,探索调查采访报道的共性特点,揭示调查采访报道对记者的要求,可以为我国的调查报道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