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二节 电视写作的特殊技巧

字体:16+-

电视新闻写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经验积累,至今已摸索出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形态。

可以说,电视新闻写作比纯粹的文字写作要复杂些。文字记者一般只要将各种文体写作的规律掌握好,从写作技巧上磨炼功底就可以了,而电视新闻写作从文体上讲虽然可以划分为消息、特写、纪录片、访问等,但是由于电视节目形态不同于报纸版面,它要由多种表现元素构成,所以写作必须围绕着节目形态来展开。另一方面,在文体的写作中,电视由于有画面、同期声等表现元素,写作必须围绕着电视画面来展开。也就是说,写作受画面支配。这样,电视新闻写作从字面上看往往显得时断时续,不那么严谨。初学写作的人似乎觉得杂乱无章,无从下手。那么,电视写作是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可以任意发挥呢?不是的。下面,我们从具体写作范围入手,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1.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是电视新闻写作最起码的要求。然而,有些新闻却达不到这个要求,以致声画两张皮。

怎样做到声画对位?怎样组成一条图像和声音和谐统一的新闻?有3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选择:

一是先把稿件撰写好,然后再编辑画面。有些预知性新闻或者重大报道任务,记者事先已经了解到基本情况和程序,可以先写稿,但写作时必须要设想画面构成。

二是先把图像编辑好,再根据画面撰稿。多数情况下,这种办法不但容易达到声画对位的要求,而且容易做到画面、文字相互协调。

三是事先准备好一个提纲,一边编辑一边写稿。有些新闻时效性强,记者为了抢时间,边编边写,写好后马上配音。有些新闻在拍摄时就对画面编辑进行了构思,对文字写作进行了考虑,记者胸中有数,边编边写。

2.学会“写画面”

电视新闻写作也是一种创作。表面上看,口语化写作似乎不太严谨,也不像文字新闻那样淋漓尽致地将新闻内容全部用文字表述。实际上,电视新闻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讲达到高标准是十分不易的。

作为电视记者,必须学会“写画面”。

记者头脑中首先要清楚,自己写的文字,配上画面在屏幕上起什么作用。

写画面,简单地讲,就是当屏幕上出现画面时,文字就要尽快说明,解释画面展示的特定内容。画面本身虽具有视觉形象,能够“自己说话”,但它仍然受到自身特性的局限。

画面语言,作为电视传播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元素,成为新闻报道的不可缺少的形象语言。当我们在认同画面是形象传播中的重要表现元素,甚至是第一要素的同时,也要看到它自身的局限,这也是电视写作为什么要学会“写画面”的原因所在。

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有长有短的。我们具体地分析一下电视画面的缺陷,同时寻找一下弥补的办法。

(1)画面难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

虽然观众可以通过画面感受到人物的表情、神态,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物的情绪状态,但是人物的内心活动却不能从画面上直观地展示,必须通过文字或人物自己说话来表露。

(2)画面对未拍摄到的已发生的事不能够以活生生的形象方式再现

有些突发事件,或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事件,电视如果拍摄不到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就需要文字来叙述。为了体现现场感,记者可以拍摄事件过后的现场环境加以补救,或让当事人讲述来增加可信性,并用文字解说加以分析、解释。这时,文字就成为新闻非常重要的表现元素。

(3)画面在展示未来,回忆过去方面受到限制

现在,电视可以利用特技来绘制未来,也可以利用活动图像资料来追溯往事。不过,特技绘制的“未来图画”毕竟不是真实的,它只能让人们产生联想,而不能让人们深信不疑。以往的活动图像资料只能局部地、有限度地唤起人们对往昔的记忆,而不能全面地、自由地再现过去。同时,“未来图画”和“过去的图像”由于时间跨度,也给观众造成一定的距离感。在没有图像资料的情况下,记者可以让人物借以自说的方式来回顾,如果人物无法上电视说话或者人物的讲述需要压缩、概括、提炼,那只能借助于文字表现。通常的做法是,拍摄一些与过去有关联的画面或笼统的画面,配上解说进行回忆、讲述。

(4)画面对缺少行动、没有形象特征的事物难以生动地表现

比如科技成果、重大决策、政府文件、简单的生产过程等。这些报道内容完全用口播报道过于死板冗长,多数情况下采取画面、图表、字幕、讲话、解说相结合的方式加以报道。这时,新闻要依靠解说来组织结构、承上启下,以至于表述主要内容。

(5)画面在新闻要素的具体交代上受到限定,需要借助文字明确回答

新闻中的“5个W”常常要用文字说明、解释、介绍。虽然可以用字幕方式将特定的人物身份或环境进行提示,但字幕提示往往是人物在画面上说话时,让观众有一定时间辨认。如果人物在活动,且不用同期声,那就一定要用文字解说来交代地点环境、事件发展,事件的原因所在则更需用文字解说来补充说明。

3.怎样“写画面”

怎样“写画面”?“写画面”有什么技巧?前面我们分析了画面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弥补的方法,这里再来分析一下技巧上的不同处理。

(1)“写画面”要遵循视觉逻辑

所谓视觉逻辑,是指文字受画面支配这一现象。在电视写作中,文字在纸上看起来顺畅、连贯,读起来也悦耳动听,但是这不一定意味着是篇好的电视新闻稿。因为,文字时刻受到视觉逻辑的制约。

同时,遵循视觉逻辑还包含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的视觉逻辑。例如,在一条消息中,时间和地点要按照时间顺序变更。在文字新闻中,记者可以转换时间和地点,可以跳跃式处理。但在电视屏幕上播放的新闻报道中,这种转换则会把时间和地点搞乱了。记者不能将晚间举行的一次会议转换到早晨进行的人物采访,然后再回到晚上的会议上。短新闻中时间和地点不可以切换,有效的方法是将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新闻进行“分割”处理。即先讲早间的事,后讲晚间的事。我国领导人出访的消息,基本上都是这样处理的。在深度报道中,时间、地点的转换是随着新闻内容层层深入而变换。深度报道结构灵活,但是并不意味着在一个段落中将时间、地点顺序搞乱。那样,观众就会混淆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美国《48小时》节目有50分钟长,在每一个层次、段落中都非常清楚地转换时间、地点。这个节目结构比较灵活,但层次非常清楚,观众看起来并不感到迷惑。

(2)不要同画面重复

在多数情况下,利用解说来补充画面没有提供的内容,或者画面上展示不够明确的地方。“声画对位”并不意味着画面上出现什么,文字就写什么。举例来说,假设写一段电影明星×××表演溜冰的内容,如果写成“电影明星×××在做溜冰表演”,就会同画面提供的可视信息重复。好的办法是提供补充信息或背景材料,可以写成“电影明星×××的业余爱好之一是溜冰”,或者写成“×××从少年时期就迷恋上溜冰表演艺术”。

(3)不要与画面“竞争”

试图让文字与画面“竞争”是徒劳无益的。要知道观众收看电视时的状态是将注意力集中于画面上,边看边附带听解说。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时不必对画面作任何解说,观众即已看懂。因此,要将文字解说限制到最低点,起到点到为止、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画面同文字发生“对抗”,文字就要给画面让位。

(4)不要让观众去“猜画面”

当画面内容显示不够明确具体时,解说就有必要进行具体提示或明确介绍。当画面出现的内容使观众难以判断,即使画面展现的是特定人物或具体事情,解说则有必要告诉观众特指的人物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画面上出现一个观众不熟悉的地方,虽然画面很具体,但是观众要猜测到底是哪,这时解说要尽快告诉观众。再比如,画面上出现一个人物,或一群人无论大众是否所熟悉,都要尽快告诉观众这个人是谁,这群人是什么阶层的,不要让观众去推测。另外,更不要在另一个人出现时介绍前一个人,或者人物还未出现时就已介绍完毕。

电视新闻报道,常常要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选择不同人物、不同事物来进行报道,记者进行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选择加工,最后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因而,记者在现场采拍时,就要弄清楚哪些内容用画面展示,哪些用文字表达。如果自己不清楚,写作时容易忽略,就会出现让观众“猜画面”的情况。

(5)要让观众“进入画面”

解说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让观众注意画面。那么,怎样才能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呢?

解说应格外小心,不要分散、打断观众注意力,也不要干扰观众的收看。美国著名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钟康妮认为,电视写作写什么内容固然重要,但是怎样写则更为重要。这里边就有一个技巧问题。通常,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其一是解说不易过满,过满的解说会使人感到厌烦,成为一种干扰,令观众心烦意乱。有时,体育现场比赛转播,解说过满,就会产生这种情绪,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其二是解说不易旁牵他涉,同新闻毫无关联的解说会分散观众注意力。解说扯得太远,观众注意力就会从画面上离开,去琢磨解说的内容到底同新闻有什么关系,如果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联系,反而使观众忽略了画面提供的信息。

其三是解说不易绕弯子,过多地设置文字障碍,就会打断观众的注意力,去琢磨解说的含义,到底要说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观众注意力一旦从画面上溜走,对新闻的印象就会减弱。电视解说一听即过,卖弄文字是徒劳无益的,观众不会去咀嚼它,更不会去重读它。

其四是解说不易平铺直叙,平淡的解说不能调动观众的听觉注意力,往往令观众提不起精神。观众收看电视的状态是这样的,先是看画面,附带听解说,当听到重要的信息或有趣的新闻,眼睛往往紧盯着画面,关切地注意以下的内容。记者要避免平铺直叙,有效的办法是将重要的信息、有趣的故事、精彩的引语和富有人情味的内容,用生动的文字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