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二节 专题类新闻的写作

字体:16+-

专题类新闻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形式。它可以就专门的新闻题材作详尽、生动的报道,对新闻事实作比较具体、系统的分析,较完整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1.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是对特别事件或重大选题的报道,能够引起观众特别关注。

特别报道往往选择一定的报道时机播出,事件性新闻报道时效性较强,要求不失时机地在事件发生余波未尽的时候推出。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往往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推出,时间安排上大多在黄金时间。

时效性强的特别报道以新闻事件为由头,围绕着事件本身以及事件引起的一系列影响和反应进行全方位立体报道。

时效性不太强的非事件性特别报道,以特定的时代背景为主要的由头,选择全社会或世界关注题材来说明一个重大主题。

事件性特别报道还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过程不断地扩大报道的范围。写作时要求将事件及事件引起的反应、产生的反响、发展趋势,有机地进行整体构思。注重提供信息和背景,让观众了解更多的事实。

非事件性特别报道注重深刻说明主题,写作时应该能够将各种材料消化透彻,贴切地运用材料以便内容扎实,有说服力。

特别报道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是:灵活、多样。它可以将解释、分析、对比手法结合起来运用,写作时具有一定灵活性。

特别报道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是:不拘一格。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相对地不受束缚,可以将现场报道、图像新闻、采访问答、新闻特写等各种报道方式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特别报道在时间跨度上的特点是:不受时间顺序限制。它可以将现在、过去、将来时态灵活地调度。

特别报道对写作要求十分严格,要分寸得当、严谨,讲求逻辑。现在,事件性新闻的特别报道朝着立体化方向发展。例如,邓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中央电视台几乎全天候进行报道。播出的特别报道主要有四个重点:其一,是报道邓小平逝世消息后,全篇播出《告人民书》及治丧委员会名单,还有邓小平家属写给党中央的信。这四个部分组合在一起,传达了最重要的信息,时间长达近两个小时。其二,是现场直播追悼会的实况,并且在追悼会后播出《邓小平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这两个部分一是事件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另一个是临时制作及时播出的专题片。其三,是长篇幅报道事件的过程,邓小平遗体火化的报道,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紧接着报道送行群众的反应,也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两个部分组合在一起构成事件性新闻的特别报道。其四,是重播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这个纪录片刚刚在元旦时播出,此刻重播具有特殊传播意义。

非事件性的特别报道写作朝着深度和广度相结合方向发展,全方位地表现主题思想和报道意图。例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NBC制作的《变化中的中国》,CBS制作的《苏联的改革》特别报道,即是从方方面面来深刻阐述主题的。节目时间达200分钟以上,手法灵活,形式多样。特别是将卫星直播方式引入其中,使节目播出方式成为现场播报式。

一般而言,特别报道的体裁写作比较重要。首先,它的传播意向有特殊性;其次,它的题材特别重大;还有,播出时往往打破常规,篇幅宏伟,时间较长。这些特点决定写作用的高度、深度、难度。中央电视台所作的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新千年全球大联播报道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立体报道,这些重头报道对写作的要求无疑是非常之高的。

2.专题新闻

专题新闻在选材上注重新近发生或正在进行的为全社会关注的事物。

专题新闻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它可以截取客观事物之中的重要内容加以详尽报道;也可以截取客观事物的一个侧面进行专门报道。

在日常报道中,专题新闻在发布消息后播出。我国党和政府召开重要会议,大都采取这样的方式。首先在《新闻联播》中报告新闻,然后在节目之后播出专题新闻。

专题新闻写作要求补充、扩大消息报道的事件。有时要提供背景材料,说明、解释新闻中涉及的复杂事实。

专题新闻写作还要求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主体,以现场进行中的画面作为背景衬托,展示事件的原貌。有时,人物大段的讲话要用解说方式加以概括,写作时要进行必要交代。

3.调查报道

调查报道是对已经发生但内情尚未详尽披露的重大事件以及现实社会问题的报道。

调查报道体裁对于电视来说,表现手法要引人入胜,吸引观众。因此,要在调查上动脑筋,也就是怎样用电视手段去调查。

美国CBS《60分钟》节目经过摸索,开创了调查性纪录片的报道体裁。由于运用这种形式,重大社会问题以吸引人的情节结构得以展现,观众如同观看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结论在结尾才得以知晓,观众跟着故事走,产生参与感。《60分钟》节目创办于1968年,这种调查性纪录片是以一个主持人的视线在报道中穿插调查,其结构以人的调查为主线。

随着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调查报道越来越受到观众欢迎,成为深度报道的重要体裁,并发展成固定的节目样式。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就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而开办的深度报道节目。

写好调查报道,要根据电视特点,不可完全模仿文字调查报道。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下二者的对比。

二者的相同点是:调查的对象都是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调查目的都是披露事件内幕或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在采访环节上都要求深入挖掘,认真研究;从社会效果讲,都能起到一定促动作用。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调查性纪录片讲求情节结构,表现手法要引人入胜。文字调查性报道则要求逻辑严谨,细节部分可以展开,但只有片断没有情节。调查性纪录片往往要选择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用形象事实来得出结论。文字调查报道则集合多个事件来说明问题的要害所在,其形式多以调查报告出现。

调查性纪录片打破了电视不能作深度报道的观念。《60分钟》被社会学家称之为“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原因就在于调查性纪录片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危机、环境污染、吸毒、青少年犯罪、离婚、儿童疾病等都列入调查性纪录片的题材范围。

为调查性纪录片撰稿,要对节目构思进行多维性构想,对节目结构要仔细琢磨,待节目粗编完成后再下笔写作。写作范围包括主持人开场白、解说、段落之间的过渡串联、结束语等几个部分。通常,在拍摄前,还要写好提纲,列好主持人或记者的问题单、现场的口述等,最后,还要根据画面调整文字。

4.新闻纪录片

电视新闻纪录片在样式上有四种:特别纪录片、大型纪录片、调查性纪录片、微型纪录片。这里我们着重从写作角度进行阐述。

在纪录片中,解说几乎永远存在,但运用解说要格外慎重。过满的解说不仅破坏了作品内容,而且还会分散收视者的注意力。绝不能使纪录听起来或看起来像教育片或电教课程,其观点、例子、内容要清晰、具体。

以技巧而论,高超的纪录片大都是简洁、具体、明确、富于深刻哲理和饱满的感情的。

一般情况下,写作时首先拟出提纲或研究报告。待素材拍摄完成,脚本的实质性文字材料应该搜集到位。而后,制片人或记者检查素材,决定以何种方式、何种结构将它们组合起来,选用哪些内容,删掉哪些内容。在这个阶段,真正的脚本创作才开始。

写作时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要有停顿,不能用画外音灌满。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绝大多数创作人员遵循新闻报道写作原则,开篇的句子直截了当,一下子点出作品的中心意思,紧接着给出5个W,之后再补充有关的细节。然而,也有例外,有的创作人员在开篇先拿出能引起人们兴趣或注意的内容,然后在基本的展示部分提供现场实地拍摄的生动画面,最后插入画外音。

画外音的作用是把材料串接到一起,因而承上启下,转折过渡常常离不开解说。

电视纪录片的扩展趋势是:微型纪录片异军突起;调查性纪录片为世界电视机构所重视;大型纪录片题材拓宽;特别纪录片制作越来越精良。

5.现场直播

现场直播是广播电视新闻同步报道的方式之一。一般情况下,重大会议、纪念活动、特别事件、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开幕式、闭幕式等新闻采用这种方式报道。例如,国庆35周年的天安门广场阅兵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追悼会,中美建交的新闻发布会,等等,都进行了现场直播。

现场直播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同步化。在写作上比较简单,只需在开头将信息引出,在结尾告诉结束即可。如果记者出现在活动现场,写作则较为复杂,可以借鉴现场报道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了过去仅仅将现场进行的事件、活动展现出来的模式,代之而起的是时空的扩大、延伸;手法的多样;形式的灵活;深度的加强;成为吸引观众的报道方式。

6.实况转播

同直播相比,转播在时效上略差一步,但剪辑上有灵活性,可以压缩。

新闻实况转播是新闻报道较早的体裁,最初主要用于体育比赛,后来逐步扩大范围。

由于在剪辑上具有灵活性,写作也相对灵活一些。不但写开头、结尾,还可以写中间的过渡、介绍背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