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行乐:音乐生态综观解读

女高音脱吧!露吧!跩吧!(下)

字体:16+-

2006年去世的美国女高音莫芙(Anna Moffo),1969年在意大利电影Una Storia d’Amore中**演出,毁损女高音高雅形象的举动成为乐界丑闻,如果莫芙晚生个数十年,相信才貌双全的她,这一脱招致的不是叫骂而是叫好。

卡娜娃脾气超大

日前读到一则报道,标题是女高音卡娜娃赢了“丢**”官司,话说2005年2月卡娜娃原本计划要与澳大利亚流行歌手约翰·法汉(John Farnham)同台,但是看完他之前演唱会的DVD吓得目瞪口呆,因为演出中有一群中年女性粉丝突然拿起**往台上丢去,法汉不仅接招,还把它们当作战利品,贵为女爵的卡娜娃决定取消这场演出,演唱会制作公司得知后,控告卡娜娃和经纪人毁约要求赔偿,官司3月底在澳大利亚宣判,卡娜娃赢了。

今年63岁的卡娜娃,面对法官时说道,“我怎能让这样的演出,发生在我的古典音乐舞台?”此时的卡娜娃应该感到无比幸运,以她的身份可以理直气壮为自己辩护,殊不知现在的歌剧界早已娱乐化,未必比流行乐界崇高到哪儿去,所幸她已经开始筹划退休巡演,相信可以全身而退。

新生代女高音想要在当今舞台上出人头地不容易,女高音弗莱明曾指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选角的标准,“新人如果没有演技,身材不够苗条,别想要进入歌剧院,除非你的歌声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嗓音”。现代歌剧制作人、导演对于外在美的重视,只能说是为时势所迫,早期的歌剧迷,多半透过广播用耳朵去认识声乐家,在DVD普及的今日,歌剧迷在听之余,更用双眼去认识音乐家。一般来说,听古典音乐的男性人数高过于女性,在这样的前提下,21世纪的唱片公司面对岌岌可危的唱片市场,只好选择奋力一搏,大力发掘才貌双全的女高音,她们以身材、造型、扮相搏版面,娱乐化的操作让她们愈唱愈美丽也愈唱愈有名。

涅翠柯美得冒泡

当今女高音界有一号人物你不能不认识,安娜·涅翠柯(Anna Netrebko,1971— )是她的芳名,她美丽的倩影轮番出现在《浮华世界》、《时尚》、《世界服装之苑》等时尚杂志上,专辑还冲进流行音乐排行榜,这位媒体宠儿现在为环球唱片手中的王牌,更幸运的是她还有一段“灰姑娘”变公主的故事,可以紧紧抓住媒体的胃。据说涅翠柯就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时,在马林斯基歌剧院打零工,主要的工作就是清扫地板,之后她参与歌剧院歌手征选,被指挥葛济夫认了出来,自此这些俄罗斯指挥帝王成了她的良师益友。

若说葛济夫一手在舞台上把她拉拔长大,一点都不夸张,1993年23岁的涅翠柯拿下莫斯科葛令卡声乐大赛冠军,同年进入葛济夫担任艺术总监的马林斯基歌剧院,来年以莫扎特《费加洛婚礼》中的女主角苏珊娜首登歌剧院舞台,1995年才从音乐学院毕业的涅翠柯,就随葛济夫在旧金山歌剧院登台演出葛令卡《卢斯兰与柳密拉》,1999年首登华盛顿歌剧院舞台演出威尔第《弄臣》,2001年以浦罗高菲夫《战争与和平》登上大都会歌剧院舞台,2003年获得环球唱片合约。

在葛济夫的鞭策下,涅翠柯与马林斯基歌剧院合作的要角包括多尼采第《拉梅默的露契亚》中的露契亚、贝里尼《梦游女》中的爱美娜等,这些堪称最具挑战性的女高音角色,需要高超的花腔技巧,对这位爱徒,葛济夫曾说,“Anechka(葛济夫对涅翠柯的昵称)一开始是一位没有经验的年轻歌手,但是我们却疯狂地给她演唱超高技巧的艰难角色,我告诉自己,如果成功了所获得的喜悦将是无与伦比的,安娜实现了这样的理想,她不仅有歌喉还有演技,一些都是如此自然啊!”

涅翠柯的确是天生歌手的料,2005年她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与新生代当红男高音罗兰·费亚松(Rolando Villazon)联袂演出威尔第《茶花女》,第一幕涅翠柯轻而易举钻入一件红色小礼服,用挑逗的眼神迷惑男主角,第二幕穿着睡衣的涅翠柯和费亚松在地上先来个翻滚再来个热吻,之后她伸出小腿,让费亚松亲了一口脚踝。她的美丽在舞台上楚楚动人,她的歌声自在充满弹性,灵活吟唱着花腔,这样的女高音看在乐评人眼中,怎能不给她打上五颗星,甚至送上21世纪的“卡拉斯”称号。

纽约乐评对于涅翠柯特别钟爱,2005年12月,她原本计划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首次独唱会,后来临时取消改期,她的决定并没有遭受毒舌的纽约乐评人的恶言相向,就算给的理由是,“我的职业生涯鲜少唱独唱会,在艺术层面上我尚未准备好面对如此重要的独唱会,我多么希望在纽约人面前展现我最美好的一面”。

《纽约时报》乐评人曾对她的谦虚或者说“少了一根筋”感到心疼,认为她尚未沾染歌剧女伶的娇气。当被问起多尼采第“三皇后”歌剧—“Anna Bolena”、“Maria Stuarda”和“Roberto Devereux”,她说“这三个角色需要非常好的歌唱技巧,我的技巧还不足以胜任”。进一步被问到有什么不足,她又老实说“我的呼吸控制没那么好”。至于她对贝里尼《诺玛》的看法,“那很难,而且需要唱得完美,之前我在大都会歌剧院的CD店听到一个完美的声音,一看是女高音苏莎兰唱的诺玛”。她甚至说去年她一口气学了四个新角色,一路从多尼采第“唐帕斯瓜雷”、马斯奈“曼侬”唱到贝里尼“梦游女”,因此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出贝里尼《清教徒》时没有做好充裕的准备就上台了。

虽然各地邀约不断,她仍是马林斯基歌剧院的一分子,只要恩师葛济夫有什么需要,她随传随到,她在葛济夫指挥下发行了一张俄罗斯专辑,收录里姆斯基《沙皇的新娘》、《雪娘》、葛令卡《沙皇的一生》和柴科夫斯基《约兰塔》等歌剧选粹。综观歌剧史,俄罗斯歌剧从未成为舞台主流,葛济夫长期以宣扬俄罗斯歌剧为己任,他促成马林斯基歌剧院和大都会歌剧院的合作和交流,在Philip录制系列俄罗斯歌剧录音。他一手打造的涅翠柯,不仅要成为一等红星,更要成为俄罗斯歌剧的“女皇”,而这位“女皇”已获奥地利政府颁发荣誉公民称号,扩充了她的领地。

弗莱明声音差一点!

若说涅翠柯代表的是俄罗斯势力,3月刚结束首次台湾行的弗莱明(Renee Fleming,1959— )被视为美国势力的代表。20世纪末美国出现女高音荒,纯正由美国出品,可以挑大梁的女高音屈指可数,弗莱明1985年获得大都会歌剧院歌唱奖,1988年以莫扎特《费加洛婚礼》中的伯爵夫人在休斯敦歌剧院大放异彩,1989年登上伦敦柯芬园,1991年首登大都会歌剧院,1993年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和斯卡拉歌剧院,1995年获得Decca合约时,经验和曲目皆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也让美国乐迷看到来自本土的希望。

弗莱明的出线,可用时势造“美人”来形容,她搭上唱片产业崩盘前最后一班列车,当时唱片公司手头上仍有可观的营销预算力捧新人,而她甜美的扮相也迅速在乐迷心中留下鲜明的印象。老实说,弗莱明的歌声并非美到灿烂夺目或是能够即刻软化人心,乍听之下还略显平庸,尤其她的音色偏暗,称不上清脆,更不用说华丽。弗莱明首张专辑1996年发行,收录莫扎特歌剧咏叹调,专辑给人的印象称不上特别,她成为首席女高音的本钱到底在哪里,令人有点不解。

10年后弗莱明来到台湾,她依然是歌剧舞台上的巨星,自信地唱着理查德·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严格来说这场演出她的正式曲目也只有四首,《最后四首歌》、选自普契尼《托斯卡》的《为了艺术为了爱》、普契尼《钱宁史基基》中的《亲爱的父亲》和罗西尼《塞蜜拉米德》里的《优美的光在**》,其中《为了艺术为了爱》音乐进行的速度异常缓慢,给她充分的时间雕琢出漂亮的转音。

台下掌声、安可声响起,观众试图再次咀嚼她歌声的味道,现今歌剧舞台,歌手声音的相似度提高,辨识度减少,弗莱明拥有自己个性的声音,而且是一位用功的歌者,这点难能可贵,48岁的她至今已累积51个角色,其中不少为现代歌剧角色,她努力尝试柴科夫斯基《尤金·奥涅金》、德沃夏克《鲁莎卡》等非德意剧目,柯瑞吉亚诺《凡尔赛的幽灵》、佛洛伊德《苏珊娜》、普列文《欲望街车》等现代歌剧,走下舞台她是一位谦虚和善的女高音,曾经出书分享她的心路历程,“我知道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我觉得自己可以帮助他们,我知道有些声乐家,并不愿意与人分享”。

此外她还是一位时尚女伶,劳力士手表的代言人,“我一年平均需要20套新礼服,最喜爱的设计师包括Ferre、迪奥的设计师Galliano和比尔布拉斯”。私底下她是一位单亲妈妈,全球巡回演出时14岁和11岁的女儿不时跟着她旅行,“女儿在我身旁时我清楚知道自己的角色,我是她们的母亲,我深爱着她们”。弗莱明说1998年和演员先生离婚后,她曾经度过一段低潮期,必须寻找心理医生的协助,最后是两个女儿“救”了她。

面对新秀在背后急起直追,弗莱明不服输,虽然已近50岁身材不走样,她说自己出道时反而胖(如果有机会看到她1999年《最后四首歌》专辑的封面照,不难了解她的意思),现在她保持规律运动身材更苗条,“我现在唱起16岁姑娘的角色反而比过去更轻松更自在”。至于她的歌声,称得上带着成熟女人味,散发着一种沉着的磁性美吧!

次女高音舞台抬头

在现今歌剧舞台上,不仅女高音有看头,次女高音也不赖,柏林爱乐音乐总监拉特尔的另一半、捷克次女高音柯兹娜(Magdalena Ko?ená,1973)今年才34岁,她出道时一度走艳丽风格,下嫁拉特尔为人妇、为人母之后,转变成走清纯派的年轻少妇路线。

柯兹娜毕业于捷克布尔诺(Brno)音乐学院,1996年至1997年为维也纳人民歌剧院的一员,擅长演唱亨德尔、巴赫、莫扎特等巴洛克到古典乐派的作品以及捷克作曲家雅纳切克、德沃夏克的歌剧和歌曲作品。2004年她与拉特尔的绯闻被英国每日电讯报刊出,顿时名声大噪。

柯兹娜比拉特尔小18岁,是环球力捧的次女高音,她与拉特尔相识于2003年6月,在英国格林德堡音乐节上演出拉特尔指挥的莫扎特《伊达梅尼欧》。当时同居的两人,各自有婚姻关系,因此为新闻添加不少辛辣味。2007年莫扎特诞生250周年,她与夫婿拉特尔合作,出版一张莫扎特歌曲集,目前两人育有3岁的儿子约纳斯,“我以为自己的声音会因生产而改变,不过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但是演唱时的情感的确产生变化,有了小孩之后,你会用不同的角度洞察人生”。现在柯兹娜经常与柏林爱乐同台演出,或许哪一天小约纳斯也会加入父母的阵容。

既然次女高音的风采不输女高音,唱片公司积极寻觅次女高音新人,环球唱片刚从EMI手中抢下31岁的拉脱维亚次女高音嘉兰莎(Elīna Garan?a,1976),当然她也是一张美女牌。嘉兰莎曾就读拉脱维亚音乐学院,之后前往维也纳进修,2003年她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出莫扎特《狄多王的仁慈》,2004年在维也纳歌剧院演出马斯奈《维特》和莫扎特《女人皆如此》,之后名声开始在乐界传开。

她在环球的首张专辑2007年年初发行,合作对象为德国最具历史分量的德累斯顿乐团和歌剧院合唱团,收录马斯奈、罗西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作品选粹,借此也展现她对法、意、德3种语言的掌握度。专辑上衣着全黑的嘉兰莎看起来很有个性,不知在当今千变万化的歌剧界,她下一步想要尝试走什么风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