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他人的某种恩惠之后,人们往往会有一种一定要答谢的心理。有一部分人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进行类似的诈骗行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应对吧。
错把对方当好人——“返报性”
有些人知道如何让对方做出更大的让步,并且有意识地利用这种技巧。这种做法是否得当我们暂且不予评论,但由于了解这种技巧有助于我们冷静地作出判断,因此请务必参考以下介绍。
案例2 不知不觉已经无法拒绝了……
久未联系的高中同学给香织打电话,邀请她参加家庭聚会。面对突然而至的邀请,香织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前往。
美纪:“香织,好久不见了,都没怎么变嘛。”
香织:“美纪才是一点都没变呢。谢谢你的邀请。”
美纪:“今天做了好多菜呢,香织要多吃点哦。”
参加派对的有美纪的邻居和同事,似乎来了好多人。
面对陌生的面孔,香织难免有些不知所措,但由于机会难得,她想要玩得开心一点。餐桌上摆满了炖菜、蒸菜、烧烤等各色佳肴。
香织:“嗯,真好吃!”
不仅是香织,来客们为了表达对美纪的感谢,也都有些夸张地赞扬了派对上的食物。
美纪:“好吃吧。这道菜用这种锅只要10分钟就能搞定了呢!”
于是美纪开始边展示各种锅边滔滔不绝地介绍做法。
美纪:“这口锅是用来蒸东西的,刚才你们吃的蛋糕就是用这个做的呢。这口锅是用来炸食物的。你看这道菜外焦里嫩对吧,用这锅,只需少量的油,也比较环保,所需时间也很短,所以不吸什么油,热量低。”
香织觉得不太高兴,可能这些锅确实很好,但是自己一个人生活确实用不上,而且美纪这样像是在推销。
美纪:“香织,能过来帮我一下吗?香脆的煎饺就要出锅啦!”
在美纪的催促下,香织和她一起做菜,一起品尝食物。不知不觉间,香织开始觉得买这么一套锅其实也不错,而且自选半套锅具的话,也比整套购买便宜许多。
接受他人的某种恩惠之后,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回报的心理,心理学上称之为“返报性”。在超市试吃,或者情人节收到巧克力,相信大家都曾因为对方为自己做了某件事而想要回报吧。毋庸置疑,帮助他人是应当称颂的行为,接受恩惠后想要回报这一点也是必须肯定的。
大家知道日本与土耳其的佳话吗?两伊战争中,萨达姆曾扬言:“48小时之后要轰炸所有航行中的飞机。”局势动**,焦急回国的各国民众纷纷涌向机场。不少人由于机票售空,未能顺利回国。这些人中有200多名日本人,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尽管日本政府动员各方试图派出救护专机,但当时一方面日本自卫队遭受多方谴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最终派出救护专机的设想没能实现。日本也向其他国家发出了救援请求,但当时各国均致力于援救本国国民,无暇顾及日本。
危急之中,最先向日本伸出援手的是土耳其。为何土耳其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同意派出专机前去搭救日本人呢?这个原因还得追溯到明治时期。
明治时期,土耳其的船只曾在和歌山县的海面上不幸触礁。
当时,和歌山县的民众不仅全力营救土耳其船员,还在粮食供给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备用粮食给了船员们。日本政府派船送获救船员回国,得知消息的日本人也纷纷捐款寄往土耳其。
“返报性”的作用能够跨越时代、超越国界。尽管这些暖人心房的事例不胜枚举,但遗憾的是,也有不少人利用这种知恩图报的心理进行犯罪活动。
美纪不了解“返报性”原理,并非有意使用这种手法。但有些人熟知知恩图报这种心理,他们制作指导手册进行网上交易或欺诈性买卖,不自觉间就使用了这种手法,这种事例不在少数(作者曾就职于日本地方警署,见过很多利用“返报性”行骗的事例)。
对对方的回报,远远超过对方为自己做的,这是“返报性”的特征。协商中也有人刻意利用“返报性”的这一特征,因此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