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戈艺术的历史与变革

第五章 演绎风格

字体:16+-

从器乐发展的角度来看,探戈音乐发展的开端应该是从胡里奥·德卡罗开始的。但是我们还应该关注其他演绎风格的价值。

在轰轰烈烈的探戈音乐变革中,胡里奥·德卡罗开创自己演绎风格的同时,奥斯瓦尔多·弗雷塞多也创立了自己的风格。从本质上说,后者更注重音乐的旋律,并且更倾向于在德卡罗所困扰的问题上做文章。德卡罗的一些激烈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弗雷塞多这里却变得非常柔和。作为“上层人士”的弗雷塞多更倾向于创作比较沉稳的作品,节奏自由,随心所欲,他的指挥风格更加直观随性,这对于德卡罗来说都是超前的。在弗雷塞多的眼里,德卡罗也就是一个痞子。

但是,弗雷塞多的这些性格特点也导致了他的作品比较封闭,与其他演奏者的交集不多。然而,他创立的一些演奏和作曲的规则对卡洛斯·迪萨利(Carlos Di Sarli)和米歇尔·卡罗(Miguel Calo)这两位重要的大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要对这两个流派的对比做一个总结,可以说胡里奥·德卡罗的作品比奥斯瓦尔多·弗雷塞多的作品更具有布宜诺斯艾利斯居民生活的沧桑感,像拉普拉塔河的景色那样更加刻板抽象。但这两种流派成为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探戈音乐改革的主流趋势。

除了这两种主要流派,同时期还存在着其他的演绎风格,但这些风格无论是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精神均相对保守。通过历史对照,在探戈的指挥家中第一次形成了两股非常清晰的对立流派。这两股流派之间发生了非常剧烈的正面交锋。不同风格的流派最终将探戈定义为一种属于拉普拉塔人民的开放音乐题材。这种矛盾的产生并且激化的后果,就是使探戈时代“旧时代”最终画上了句号。不同的探戈演奏分成不同道路:一条是静静的保守者走的,甚至出现倒退;另一条是改革者走的,完全开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指责越演越烈,最终形成了一条不可调和的鸿沟,但改革者们在加强自己的演绎时,也在接纳新一代的音乐家,他们的演绎风格如同一棵大树一样有组织的生根发芽,这棵树上不停地有新苗子崭露头角。如果乐团没有出现变革,就不可能有这种延续。

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很明确地表明了探戈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的初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已经形成了两个主要枝干,一个枝干从胡里奥·德卡罗开始,另一个从奥斯瓦尔多·弗雷塞多开始。在往后四十年的历程上,两个枝干不断发展,出现分支,每个分支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位子,在探戈演绎竞技场上,每种演绎风格也均有了自己最终的定位。两棵探戈大树已经繁荣到当代。

图5-1 探戈“新时代”的发展轨迹

这两棵大树在“新时代”繁衍了大量的优秀的探戈音乐家。接下来将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地介绍18支传统乐团,这也是阿根廷探戈新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团:

译者注

阿根廷探戈乐团的名字通常以乐团最核心的人物命名,通常是乐团的创始人,也是乐团的指挥,但也可能既是指挥又是演奏者。以下乐团列表中,开头的时间是每个乐团创建传统乐团的时间,但此前每位指挥家都组建过乐队。乐团中每个位置的流动性都比较大,有的位置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其他人代替了,有的创建者更是将乐团解散后重新组建,有的则是创建者离开了,但乐团的名字却没有变动。黄金年代是阿根廷探戈最鼎盛的时期,多个流派并存,百花齐放。但每个流派之间的厮杀也非常激烈。

1922年——奥斯瓦尔多·弗雷塞多六重奏乐团(SEXTETO OSVALDO FRESEDO):班多内翁琴:奥斯瓦尔多·弗雷塞多和阿贝尔托·罗德里格斯(Alberto Rodríguez);小提琴:阿道夫·慕斯(Adolfo Muzzi)和何塞·克雷尔(José Koller);钢琴:何塞·玛利亚·里苏提(Jose Maria Rizzuti);低音提琴:乌姆贝尔托·科斯坦索(Humberto Costanzo)。

译者注

奥斯瓦尔多·弗雷塞多(1897年5月5日—1984年11月18日),阿根廷探戈代表人物之一,班多内翁琴演奏家、指挥家和作曲家。他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巴特纳尔区,他父亲非常富有,在这个区有多处房产。弗雷塞多曾为了学习班多内翁琴从中学退学,他父亲得知后将他扫地出门。但事实证明儿子是个音乐天才。为此他父亲在家附近给他开了一家咖啡馆,作为他演奏探戈的固定场所。因此他也被称为“巴特纳尔的孩子”。

弗雷塞多的指挥生涯长达60年,他到1980年才退出指挥席。这个乐团从1922年到1925年期间,为胜利和奥德昂两大唱片公司共录制了600首探戈。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他演绎风格异军突起时,包括他的学生在内,弗雷塞多风格依然独树一帜。

弗雷塞多演绎和创作的经典作品非常多,其中比较值得推荐的有:《我的生活》(vida mía)、《老虎》(Tigre viejo)、《辣椒》(pimienta)、《寻找你》(Buscándote)、《但是我知道》(Pero yo se)、《十一》(El once)等。

1923年——胡里奥·德卡罗六重奏乐团(SEXTETO JULIO DE CARO):班多内翁琴:佩德罗·马菲亚(Pedro Maffia)和路易斯·佩特卢瑟里(Luis Petrucelli);小提琴:胡里奥和埃米利奥·德卡罗两兄弟(Julio y Emilio De Caro);钢琴:弗朗西斯科·德卡罗(Francisco De Caro);低音提琴:莱奥波得多·汤姆森(Leopoldo Thompson)。

译者注

佩德罗·劳伦茨不久后加入该乐团,替代了佩特卢瑟里,与马菲亚组成了号称史上最强大的班多内翁琴二重奏。

1925年——弗朗西斯科·卡纳罗乐团(ORQUESTA FRANCISCO CANARO):班多内翁琴:卡洛斯·马尔库西(Carlos Marcucci)和胡安·卡纳罗(Juan Canaro);小提琴:弗朗西斯科·卡纳罗(Francisco Canaro)和阿赫西拉奥·菲拉萨诺(Agesilao Ferrazzano);钢琴:菲奥拉万提·迪西科(Fioravanti Di Cicco);低音提琴:拉法埃尔·卡纳罗(Rafael Canaro);架子鼓:罗穆阿尔多·罗默洛(Romualdo Lomoro)。

译者注

弗朗西斯科·卡纳罗(1888年11月28日—1964年12月14日),出生在乌拉圭,1940年入阿根廷国籍。探戈代表人物之一,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是阿根廷音乐作曲家和创作家协会创始人,也是探戈在欧洲的主要推广人之一。

弗朗西斯科·卡纳罗是阿根廷探戈史上最为多产的音乐人之一。无论是创作还是其乐团录制的作品,卡纳罗的风格非常独特。他创作的米隆加作品深受广大探戈舞者喜爱。如《没有像我故乡那样的土地》(no hay tierra como la mia)、《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米隆加》(La milonga de Buenos Aires)、《有人议论我》 (se dice de mi)等。他的华尔兹作品,《我不知道你的双眼对我做了什么》《蓝天之下》(Bajo el cielo azul)、《爱之夜》(Noche de amor)、《金子般的心》(Corazon de oro)、《做梦而已》(So?ar y nada mas)等。卡纳罗的音乐最适合探戈的初学者,不仅旋律优美,节奏也很鲜明。

图5-2 弗朗西斯科·卡纳罗乐团

1926年——佩德罗·马菲亚六重奏乐团(SEXTETO PEDERO MAFIA):班多内翁琴:佩德罗·马菲亚和阿尔弗雷多·德弗朗科(Alfredo De Franco);小提琴:埃尔维诺·瓦尔达罗(Elvino Vardaro)和埃米利奥·普格里西(Emilio Puglisi);钢琴: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Osvaldo Pugliese);低音提琴:弗朗西斯科·德洛伦佐(Francisco De Lorrenzo)。

译者注

佩德罗·马菲亚(1899年8月28日—1967年10月16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班多内翁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和阿尼巴尔·特洛伊罗、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并称探戈三位最伟大的班多内翁琴演奏家。马菲亚创作的经典作品有《我建议你把我忘了》(Te aconsejo que me olvides)、《蝴蝶》(La mariposa)、《悲伤》(Triste)等。

1926年—卡洛斯·迪萨利六重奏乐团(SEXTETO CARLOS DI SARLI):班多内翁琴:胡安·奥特罗(Juan Otero)和蒂拖·兰多(Tito Landó);小提琴:何塞·佩科拉(Jose D.Pécora)和埃克托尔·乐发勒(Hector Lefalle);钢琴:卡洛斯·迪萨利;低音提琴:卡普罗(Capurro)。

1927年—安瑟尔莫·阿雷塔六重奏乐团(SEXTETO ANSELMO ALETA):班多内翁琴:安瑟尔莫·阿雷塔和何塞·纳瓦罗(José Navarro);小提琴:胡安·达里恩佐(Juan D’Arienzo)和胡安·库埃尔沃(Juan Cuervo);钢琴:路易斯·维斯卡(Luis Visca);低音提琴:阿尔弗雷多·科尔雷托(Alfredo Corleto)。

1927年—卡延塔诺·普格里西六重奏乐团(SEXTOETO CAYETANO PUGLISI):班多内翁琴:费德里科·斯科尔迪卡迪蒂(Federico Scorticati)和帕斯夸尔·斯托尔蒂(Pascual Storti);小提琴:卡延塔诺·普格里西(Cayetano Pulisi)和毛里西奥·米塞利斯基(Mauricio Miseritzky);钢琴:阿尔玛多·费德里科(Armando Federico);低音提琴:胡安·普格里西(Juan Puglisi)。

1929年—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六重奏乐团(SEXTETO VARDARO-PUGLIESE):班多内翁琴:阿尔弗雷多·德弗朗科(Alfredo De Franco)和埃拉迪奥·布朗科(Eladio Blanco);小提琴:埃尔维诺·瓦尔达多(Elvino Vardaro)和卡洛斯·坎帕诺内(Carlos Campanone);钢琴: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低音提琴:阿尔弗雷多·科尔雷托。

1933年—埃尔维诺·瓦尔达多六重奏乐团(SEXTETO ELVINO VARDARO):班多内翁琴:阿尼巴尔·特洛伊罗(Anibal Troilo)和豪尔赫·费尔南德斯(Jorge Fernandez);小提琴:埃尔维诺·瓦尔达多和乌戈·巴拉里斯(Hugo Balaris);钢琴:何塞·帕斯夸尔(Jose Pascual);低音提琴:佩德罗·卡拉西奥罗(Pedro Caraciolo)。

译者注

埃尔维诺·瓦尔达多(1905年6月18日—1971年8月6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在科尔多瓦市去世。作曲家、小提琴家和指挥家。主要作品有《跟我有什么关系》(Y a m quí me importa)、《一个吻》(Un beso)、《想象》(imaginación)等。

1934年——佩德罗·劳伦茨乐团(ORQUESTA PEDRO LAURENZ):班多内翁琴:佩德罗·劳伦茨、阿尔玛多和阿勒航德罗·布拉斯科(Armando y Alejandro Blasco);小提琴:何塞·聂索(José Nieso)和萨米·弗雷德恩塔尔(Sammy Friedentahl);钢琴: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低音提琴:维森特·西亚雷塔(Vicente Sciarreta)。

1935年——胡安·达里恩佐乐团(ORQUESTA JUAN D’ARIENZO):班多内翁琴:多明戈·莫罗(Domingo Moro)、胡安·何塞·韦西格里奥(Juan José Visciglio)和法乌斯蒂诺·塔博阿达(Faustino Taboada)、阿尔弗雷多·马塞奥(Alfredo Mazzeo)、多明戈·曼库索(Domingo Mancuso)和弗朗西斯科·曼希尼(Francisco Mancini);钢琴:罗道尔夫·比亚奇(Rodolfo Biaggi);低音提琴:罗道尔夫·杜克罗斯(Rodolfo Duclós)。

译者注

胡安·达里恩佐(1900年12月14日—1976年1月14日),著名指挥家和小提琴家,在黄金年代被赋予“探戈节奏之王”之称。他录制的探戈乐曲质量和数量堪称之最。他从1919年开始为轻歌剧伴奏。但到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才通过“世界电台”走红,和其他从青少年时期就出名的音乐家相比,他有点大器晚成。当1935年组建这支乐团时,他将钢琴大师比亚奇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尽管30年代末比亚奇单飞组建了自己的乐团,但达里恩佐依然坚持钢琴在乐团的基础,有着不可动摇的主力地位。他认为探戈应该具备三样东西:节奏、效果和韵律。“旧时代”中2/4的节奏被他在黄金年代演绎得出神入化,受到广大舞者的追捧。正因为非常鲜明的节奏,达里恩佐的音乐非常适合探戈舞蹈初学者。

1940年——阿尼巴尔·特洛伊罗乐团(ORQUESTA ANIBAL TROILO):班多内翁琴:阿尼巴尔·特洛伊罗、胡安·罗德里格斯(Juan Rodríguez)、阿斯托尔·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爱德华多·马里诺(Eduardo Marino)和阿尼巴尔的弟弟马尔科斯·特洛伊罗(Marcos Troilo);小提琴:大卫·迪亚斯(David Díaz)、雷纳尔多·尼科切(Reinaldo Nicoche)、佩德罗·萨博切尼克(Pedro Sapochnik)和乌戈·巴拉里斯(Hugo Baralis);钢琴:奥尔兰多·可尼(Orlando Co?i);低音提琴:恩里克·迪亚斯(Enrique Díaz);主唱:弗朗西斯科·菲奥仁蒂诺(Francisco Fiorentino)。

图5-3 阿尼巴尔·特洛伊罗

译者注

阿尼巴尔·特洛伊罗(1914年7月11日—1975年5月18日),阿根廷历史上最伟大的班多内翁琴演奏家,探戈作曲家、传统乐团指挥家。鉴于他在探戈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留下来的巨大的宝贵财富,阿根廷国会于2005年5月18日通过第26035号法律,将每年的7月11日——特洛伊罗的诞辰日,定为国家法定班多内翁琴日。2014年是特洛伊罗的百年诞辰,阿根廷人从年初便开始对他的音乐进行更加密集的传播。

特洛伊罗的别名叫皮丘科(Pichuco),这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区是“哭”的意思,阿尼巴尔的父亲在他小时候给取了这个乳名,但却被叫了一生。当然,“胖子”也是他亲朋好友对他的昵称。

阿尼巴尔出生在阿巴斯托区附近的卡巴雷拉(Cabrera)街2937号,附近原来是一个非常大的杂货市场,如今已经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主要的大商场之一。8岁时,他们全家搬到高档的雷科莱塔区。阿尼巴尔从小就在离家不远的咖啡馆和酒吧听班多内翁琴演奏。10岁时,他说服母亲给自己买了一台价值140比索的班多内翁琴,分10期付款。当他付了4期时,乐器店的老板去世了,店也倒闭了,他剩余的欠款也一笔勾销了。这台班多内翁琴陪伴了阿尼巴尔一生。

1925年,11岁的阿尼巴尔在阿巴斯托杂货市场旁边的一个酒吧首次演奏班多内翁琴,随后加入一个小乐队,14岁时自己组建了一个五重奏乐队。16岁加入了瓦尔达诺和普格列瑟联合创建的六重奏传统乐团。在组建自己的传统乐团之前,他在胡安·马格里奥、胡里奥·德卡罗、胡安·达里恩佐、安吉尔·达古斯迪诺等大牌乐团中历练过。1937年,阿尼巴尔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马拉布舞厅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乐队。同年的一个夜晚在一家夜店里认识了希腊姑娘伊达,第二年,当特洛伊罗发行了第一张专辑时,两人结婚了。但据说结婚后胖子依然和母亲住一起,直到他母亲去世后夫妻俩才正式同居。

特洛伊罗到1940年才建立起一支真正的传统乐团,弗朗西斯科·弗洛仁西诺加入,成为特洛伊罗传统乐团的第一位歌手。他认为,歌者是传统乐团中的另一个乐器,他的一生共和17位歌手合作过,最著名的是带有沙哑喉咙的叙事歌者罗贝托·戈延内切。他还擅长将二重唱与传统乐团配合,并且录制了大量的二重唱专辑。

特洛伊罗还是一位编曲大师,他组建了传统乐团后,对大量的著名作品进行改编,变成了自己独特的版本,特别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他不停地对流行作品进行改编。与此同时,他还招纳了不少优秀的作曲家,其中就包括皮亚佐拉,后者在1939年至1944年还是特洛伊罗乐团的成员,尽管最后离开了乐团,但依然继续为他作曲。

特洛伊罗视班多内翁琴如自己的身份标签。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胖子和他的几个好友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国会广场的一家咖啡馆喝咖啡。突然几个警察进来要检查身份,他的几个朋友都掏出了身份证,他却从地板上抬起他的班多内翁琴,说这就是他的身份证。鉴于他的知名度,警察也无可奈何,放过了他。

在特洛伊罗的一生中从未中断过探戈事业,除了不停地更换自己的乐团成员,20世纪60年代他还和吉他手罗贝托·格雷拉组过二重奏,1971年还和皮亚佐拉组成班多内翁琴二重奏,改编录制了《原因》(El motivo)和《回归》(volver)。

图5-4 胡安·马格里奥

特洛伊罗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探戈作品,从1941年到1975年,每年都有一到两首乐曲广为流传。其中笔者认为最为经典的有1941年的《社区的探戈》(Barrio de tango)、1943年的《细雨绵绵》(garúa)、1946年的《三和二》(Tres y dos)和《我悲伤的探戈》(Mi tango triste)、1947年的华尔兹《社区的浪漫》(Romance de barrio)、1948年的《南方》(Sur)等。

1940年——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乐团(ORQUESTA OSVALDO PULGLIESE):班多内翁琴:恩里克·阿勒西奥(Enrique Alessio)、奥斯瓦尔多·卢歇罗(Osvaldo Ruggiero)、安东尼奥·罗西尼(Antonio Roscini)、路易斯·博纳特(Luis Bonnat);小提琴:恩里克·卡梅拉诺(Enrique Camerano)、胡里奥·卡拉斯科(Julio Carrasco)和海梅·图尔基(Jaime Tursky);钢琴: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低音提琴:阿尼塞托·罗西(Aniceto Rossi);独唱:罗贝尔托·香奈尔(Roberto Chanel)。

1942年——米歇尔·卡罗乐团(ORQUESTA MIGUEL CALO):班多内翁琴:阿尔玛多·彭提尔(Armando Pontier)、卡洛斯·拉萨里(Carlos Lázzari)、何塞·坎帕雷利(José Cambareri)、爱德华多·洛维拉(Eduardo Rovira)和费利佩·里西亚尔迪(Felipe Ricciardi);小提琴:恩里克·弗朗西尼(Enrique Francini)、阿吉雷斯·阿吉拉尔(Aquiles Aguilar)、马里奥·拉里(Mario Lalli)和安吉尔·博达斯(Angel Bodas);钢琴:奥斯马尔·玛德纳(Osmar Maderna);低音提琴:阿尔玛多·卡罗(Armando Caló);主唱:劳尔·贝隆(Raúl Berón)和劳尔·伊利亚特(Raúl Iriarte)。

1942年——阿尔弗雷多·戈比乐团(ORQUESTA ALFREDO GOBBI):班多内翁琴:埃德尔米诺·达玛里奥(Edelmiro D’Amario)、马里奥·德玛科(Mario Demarco)和德奥林多·卡萨奥克斯(Deolindo Casaux);小提琴:阿尔弗雷多·戈比、贝纳尔多·赫米诺(Bernardo Gemino)和安东尼奥·布兰科(Antonio Blanco);钢琴:胡安·普罗(Juan Puró);低音提琴:胡安·方玎(Juan Fantín);主唱:保罗·洛萨诺(Pablo Lozano)和瓦特尔·卡布拉尔(Walter Cabral)。

1952年——奥拉西奥·萨尔甘乐团(ORQUESTA HORACIO SALGAN):班多内翁琴:莱奥波尔多·费德里科(Leopoldo Federico)、阿贝拉尔多·阿方辛(Abelardo Alfonsín)、罗贝尔托·迪亚斯(Roberto Díaz)、安东尼奥·瑟尔萨(Antonio Scelza);小提琴:维克托尔·费里瑟(Victor Felice)、安吉尔·博达斯(Angel Bodas)、佩德罗·德斯雷特(Pedro Desrets)、阿贝尔托·德尔莫纳克(Aberto Del Mónaco)、拉蒙·克罗内尔(Ramón Coronel);中提琴:维克托里奥·卡萨格兰德(Victorio Casagrande);大提琴:米歇尔·阿里斯(Migel Ariz);钢琴:奥拉西奥·萨尔甘;低音提琴:安吉尔·阿雷格列(Angel Allegre);主唱:奥拉西奥·德瓦尔(Horacio Deval)和安吉尔·迪亚斯(Angel Díaz)。

图5-5 阿尔弗雷多·戈比

1955年——阿斯托尔·皮亚佐拉乐团(ORQUESTA ASTOR PIAZZOLLA):小提琴:埃尔维诺·瓦尔达若、何塞·聂索、阿贝尔托·德尔巴佳诺(Alberto Del Bagno)、阿吉雷斯·阿吉拉尔、多明戈·康特(Domingo Conte)、拉萨洛·贝克尔(Lázaro Becker)、多明戈·曼库索(Domingo Mancuso)和何塞·沃蒂(José Votti);中提琴:西蒙·斯罗特尼克(Simón Zlotnik)和马里奥·拉里(Mario Lalli);大提琴:何塞·布拉加托(José Bragato);低音提琴:汉姆雷特·格雷科(Hamlet Greco);钢琴:海梅·格西斯(Jaime Gosis);竖琴:艾娃·格尔德斯腾(Eva Goldeschtein);独唱:豪尔赫·萨布拉尔(Jorge Sobral);班多内翁琴独奏:阿斯托尔·皮亚佐拉。

1956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八重奏乐团(OCTETO BUENOS AIRES):班多内翁琴: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莱奥纳尔多·费德里克;小提琴:恩里克·弗朗西尼和乌戈·巴拉里斯;大提琴:何塞·布拉加托;钢琴:阿提里奥·斯塔姆博纳(Atilio Stampone);电子吉他:奥拉西奥·马拉维慈诺(Horacio Malvicino);低音提琴:胡安·瓦萨罗(Juan Vasallo)。

1958年——探戈之星七重奏乐团(SEPTIMINO LOS ASTROS DEL TANGO):班多内翁琴:胡里奥·阿乌玛多;小提琴:埃尔维诺·瓦尔达诺和恩里克·弗朗西尼;中提琴:马里奥·拉里;大提琴:何塞·巴拉加托;钢琴:海梅·格西斯;低音提琴:拉法埃尔·巴格诺。

这个简单的乐团列表并没有完全涵盖整个“新时代”中所有的传统乐团及其成员。除了以上的演奏家之外,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音乐家。但以上列表确实将最重要的传统乐团罗列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代优秀的探戈人不仅将探戈传承下来,也用不同的方式将探戈展现出来。从最初的乐器组合到经典的六重奏甚至八重奏,均可以看出探戈乐团结构有着非常宽阔的视野。

在探戈发展的不同阶段,乐团中曾出现过很多中乐器,但最终只有一小部分保留下来,另外一部分只是作为尝试,例如竖琴和颤音琴在弗雷塞多的乐团中出现,布宜诺斯艾利斯八重奏乐团也出现了电子吉他。大提琴在1917年爱德华多·阿罗拉斯的小乐队中首次出现,由“德国人”弗里兹演奏,之后也加入了罗伯特·菲尔伯和佩德罗·马菲亚的乐团,1942年起,从奥斯瓦尔多·弗雷塞多、阿尼巴尔·特洛伊罗的乐团开始,以及之后那些带有变革色彩的乐团都将中提琴和大提琴纳入旗下,并且都强调了歌唱演员的作用。

图5-6 卡洛斯·迪萨利

译者注

卡洛斯·迪萨利是阿根廷著名的探戈指挥家、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指挥的乐团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阿根廷探戈的黄金时期被誉为五大乐团之一。迪萨利是阿根廷探戈史上少数既指挥又弹钢琴的大师。他是钢琴天才,但从他的音乐中可以听到钢琴永远不是主旋律。他的音乐是叙述般娓娓道来,平静且不缺乏**,他将看似简单的探戈旋律和节奏结合得登峰造极,他的作品没有胡安·达里恩佐的铿锵有力,也没有阿尼巴尔·特洛伊罗那样豪迈霸气,但他的音乐作品还留有他的引路人奥斯瓦尔多·弗雷塞多的影子。在阿根廷探戈的音乐长河中,迪萨利的音乐不是最**澎湃的,但一定是最光彩绚丽的。

卡洛斯·迪萨利1903年1月7日出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巴伊亚布兰卡市,大师的生命很短暂,于1960年1月12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逝世,享年仅有57岁。

他父亲米歇尔·迪萨利是意大利人,和第一任妻子生育了三个子女,安娜、玛利亚和安东尼奥。妻子因病去世后,老迪萨利带着孩子们移居到乌拉圭,短暂停留后来到拉普拉塔河对岸的阿根廷,最后定居在巴伊亚布兰卡。

在阿根廷,老迪萨利和萨拉菲娜结婚,生育了六个孩子。卡洛斯在九个孩子中排行老八,他和弟弟洛克是在全家移居巴伊亚布兰卡市之后出生的。老迪萨利在圣马丁街44号经营一家枪械店,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如今叫伊里戈延街)上还有一套房子,那里是他们的家。老八出生时的名字是卡耶塔诺,到了唐博斯科学校读小学时才将名字改成卡洛斯。卡洛斯从小就在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里成长,他的七哥多明戈是当地威廉姆斯音乐学院的音乐教师,六哥尼可拉斯则是当地有名的男中音,弟弟罗盖和卡洛斯都是钢琴家。

卡洛斯·迪萨利在他哥哥从教的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主攻古典音乐。他喜欢钢琴,5岁时就开始向往布宜诺斯艾利斯。他从巴伊亚布兰卡的留声机和咖啡厅里听到了美妙的探戈旋律,他的钢琴天赋在哥哥的熏陶之下也逐渐表现出来。13岁时,他在哥哥的推荐下加入了一家说唱剧公司,并跟随公司在多个省份参加流行乐和探戈的短暂巡演。随后几年,他在离家不远的圣罗萨市一家咖啡厅和一家播放无声影片的电影院弹钢琴,这两家都是他父亲的朋友马里诺·曼纳拉的产业。迪萨利的音乐天赋在十几岁时已经得到充分展现。1919年,他重回故乡巴伊亚布兰卡,组建了他的第一支探戈乐队,在当地的主干道布宜诺斯艾利斯大街上的一家咖啡厅演出。

1932年,迪萨利创作了他人生的第一首探戈曲《思念》(‘Meditación),带着《思念》在弟弟洛克的陪同下进军他梦寐以求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初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头几年,迪萨利的探戈艺术之路颇为颠簸。他先找到了他的亲戚,音乐家阿尔贝里科·斯帕拖拉(Alberico Spatola)。斯帕拖拉当时是布宜诺斯艾利斯警察乐团的团长,在他的介绍下,迪萨利加入了班多内翁琴演奏家安塞尔莫·艾埃塔(Anselmo Aieta)的乐队。第二年,迪萨利结识了誉有“指弹之王”的小提琴家胡安·佩德罗·卡斯蒂洛(Juan Pedro Castillo),并加入他组建的乐团当钢琴师。但不久后他又和阿勒杭德罗·斯卡皮诺(Alejandro Scarpino),以及女歌手奥利达·柏赞(Olinda Bozán)组成了三重奏,斯卡皮诺是经久传奏的经典作品《卡纳洛在巴黎》的作者,这首作品被多位探戈大师改编过,但笔者在迪萨利的曲库里找不到他改编的作品。

尽管迪萨利的艺术初期之路颇为颠簸,但无人能埋没他的音乐才华,他也得到了多位音乐大师的赏识。在小提琴演奏家何塞·佩科拉(José Pécora)的引荐下,他认识了当时已名声显赫的奥斯瓦尔多·弗雷塞多(Osvaldo Fresedo)。当时弗雷塞多正在组建他的新乐团,迪萨利应邀作为乐团的钢琴手。弗雷塞多是迪萨利一生的导师和挚友,迪萨利的探戈创作之路受到他很大的影响。有评论称迪萨利的音乐总能找到弗雷塞多的影子,迪萨利在20世纪50年代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没有弗雷塞多就没有迪萨利。为了感谢恩师,1927年迪萨利为弗雷塞多创作了一首名为《老舞棍》(Milonguero Viejo)的作品,“milonguero”一词在被认为对探戈艺术大师的最高褒奖。此曲也成为迪萨利的代表作之一。

1927年,迪萨利组建了他的第一支正规探戈六重奏乐队。何塞·佩科拉和大卫·阿布拉姆斯基(David Abramsky)作为提琴手,塞萨尔·基恩佐(César Ginzo)和蒂托(Tito Landó)演奏班多内翁琴,阿道夫·克劳斯(Adolfo Kraus)演奏大提琴,迪萨利弹奏钢琴兼指挥。乐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不同的咖啡厅演奏。1928年12月26日,乐团和胜利唱片公司正式签约。这个日子对迪萨利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它意味着迪萨利已经摆脱了流浪的状态,有了正式的工作。到1931年,这支六重奏乐队为唱片公司录制了48首作品,此外他们还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大咖啡厅及夜总会演奏。当时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文化电台经常播放乐队演奏的作品。

迪萨利在指挥时喜欢带着黑色墨镜,而这一嗜好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1930年,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名为“萌芽”的咖啡厅演出时,其中一名老板就认定迪萨利有疾病,双方因此产生了冲突。迪萨利愤怒之下离开“萌芽”,甚至带着乐队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回到他的故乡巴伊亚布兰卡,在当地一家名为“中央”的咖啡厅,迪萨利又挥起指挥棒。

1932年,歌手安东尼奥·勒森德(Antonio Lesende)加入乐队,成为乐队的第一个长期歌手。此后一两年内,乐队名气不见起色,迪萨利选择离开,往北游居到圣菲省的罗萨里奥市,并与当地的班多内翁琴手胡安·坎巴雷利(Juan Cambareri)组成小乐队。此间原来他组建的乐队继续在各地演奏,名字依然是迪萨利,直到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诺威尔第咖啡厅的固定驻演乐团之后,才将名字改为诺威尔乐团。1935年,前队友邀请迪萨利重新加入乐团,但他只是短暂地代替生病的钢琴手里卡多·卡纳塔罗。

1938年年底,为了第二年年初在世界广播电台演奏,迪萨利重新组建乐团,成员如下:钢琴兼指挥:卡洛斯·迪萨利,提琴:罗贝尔托·吉萨多(Roberto Guisado)、安吉尔·戈伊科埃切阿(Angel Goicochea)和阿道夫·佩雷斯(Adolfo Pérez),班多内翁琴:罗贝尔托·吉亚尼特里(Roberto Gyanitelli)、多明戈·桑切斯(Domingo Sánchez)和罗贝尔托·米蒂铁里(Roberto Mititieri),低音提琴:多明戈·卡普罗(Domingo Capurro),主唱:伊戈纳西奥·穆里洛(Ignacio Murillo),随后被罗贝尔托·鲁菲诺(Roberto Rufino)替代。

1938年12月11日,乐团新出的唱片再次印上了胜利唱片公司的标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迪萨利作曲,埃克托·马尔科(Héctor Marcó)作词的经典曲目《宝贝》(Corazón),这首作品讲述的是一名女子对出轨的男友的拷问,希望用自己的真心让他回心转意。舞会的DJ们比较偏爱鲁菲诺演唱的版本。

在此后的十年里,迪萨利与阿尔贝托·波德斯塔、豪尔赫·杜兰以及奥斯卡尔·塞尔帕等歌手合作,但迪萨利-鲁菲诺组合无疑是20世纪40年代最有名气的组合之一。这十年是迪萨利一生中最辉煌的十年,他不停地创作,指挥乐团演奏,得到广泛认可。1949年,迪萨利遇到一些商业纠纷再次选择隐退。1951年11月再次出山,到1954年期间共录制了84首乐曲。主要与塞尔帕和马里奥·波马尔合作。当年,迪萨利再次签约胜利唱片。随后四年录制了14张唱片。

1953年年中的一个夜晚,迪萨利乐团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弗洛雷斯俱乐部的舞会上演奏,舞会结束前,有不少人大喊迪萨利就是一位探戈先生。一周之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迈布街555号的世界电台,“探戈先生”的称呼传播到全国各地。从此探戈先生就成了卡洛斯·迪萨利的别名。探戈先生这一称呼是对迪萨利的音乐旋律以及对他的作曲精神的最高崇敬,在他的指挥棒下,乐器之间细腻极致的配合,颠覆了坊间流传的传统探戈和先锋派之间的矛盾。

译者注

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1905年12月2日—1995年7月25日),阿根廷探戈代表人物之一,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1955年11月,普格列瑟作为阿根廷政府特使率乐团访问中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且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专场探戈音乐会。他也是第一位将阿根廷探戈带入中国的阿根廷人。

普格列瑟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克雷斯波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科连特斯大街和奥尔提斯大街交界处有一个小广场,矗立着普格列瑟身穿西装的雕像,背后是传统乐团雕像。但凡被矗立雕像的,在阿根廷历史上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普格列瑟在阿根廷的历史地位可见非凡。

奥斯瓦尔多的出生地离这个小广场不远。他父亲是一位鞋匠,也会吹笛子,他的两个哥哥都会演奏小提琴。最初他父亲引导他走声乐的道路,同时也跟着他的两个哥哥学习小提琴,但当他在离家不远的音乐学院学习时,发现自己喜欢的还是钢琴,他父亲还是勒紧腰带给他买了一架非常昂贵的钢琴。1920年,当奥斯瓦尔多只有15岁,他和班多内翁琴演奏者多明戈·法伊拉克和小提琴手阿尔弗雷多·费里托组成三重奏,在一家名为“母猪”的咖啡馆演奏探戈。

1921年,普格列瑟进入阿根廷第一位女性班多内翁琴演奏家弗兰西斯卡·贝尔南多纳(别名帕基塔,1900年—1925年)组建的乐团当钢琴手,乐队中的小提琴手埃尔维多·瓦尔达诺,他和普格列瑟就是在此认识的。科连特斯大街1537号非常著名的多明戈斯咖啡馆就是这支乐团演奏的地方。1925年,只有25岁的帕基塔病逝,随后这家24小时经营的咖啡馆也倒闭了。作曲家安吉尔·达格斯提诺(Angel D’Agostino)以咖啡馆的名字写下了一首非常经典的探戈曲。

1926年,普格列瑟和达尔瓦诺一起加入佩德罗·马菲亚的传统乐团,乐团开始全国巡演,两人的名气也显露出来。1929年,两人组建了用他们的姓氏组合在一起的乐团,然而好景不长,因经济问题乐团很快就解散了,更遗憾的是没有录制过一首探戈。但是,年轻的班多内翁琴手阿尼巴尔·特洛伊罗却在他们的乐团中首次展现了才华。

20世纪30年代,普格列瑟和不少音乐家合作过,但基本上都是德卡罗风格的人物,如佩德罗·劳伦茨、米歇尔·卡罗等。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很多著名的咖啡馆和夜总会驻演。直到1939年8月11日,他组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支乐团。经过一年的重新组合,第二年普格列瑟传统乐团也成定型,从社区的咖啡馆到著名的“世界电台”。1943年,普格列瑟乐团发行了第一张唱片。随后,当歌手阿贝尔托·墨兰加入乐团之后,普格列瑟的戏剧性色彩的风格更加鲜明。墨兰悲情性感的声音迷倒了众多女性。直到1995年,普格列瑟一共组建的乐团不少于10支。

图5-7 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

普格列瑟以其极具戏剧性的风格奠定了他在黄金年代的地位,他和达里恩佐、迪萨利和特洛伊罗四人各自组建的乐团并称黄金年代的四大乐团。普格列瑟戏剧性的风格对之后先锋派的代表人物皮亚佐拉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普格列瑟的一生留下了非常多经典的探戈作品。但提起他的作品,就无法绕过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回忆》(Recuerdo),毫无疑问,这首曲子被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它不仅旋律优美,而且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模式,也是普格列瑟大师的标签。但这部作品背后却隐藏着普格列瑟家庭的很多秘密。

这首曲子创作于1924年,官方版本的作曲是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当年奥斯瓦尔多只有19岁,尽管已经开始演奏探戈,但学界认为此时的奥斯瓦尔多还很难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于是就此曲的作者流传出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回忆》的作者是奥斯瓦尔多的父亲阿道夫·普格列瑟,作为长笛演奏者,此时的阿道夫已经是一位资深探戈人,但阿道夫却把作品赠与儿子,或者说是父子两人共同的作品。

第二个版本,认为这部作品的作曲者应该是奥斯瓦尔多的哥哥维森特·普格列瑟。维森特和他的父亲阿道夫关系非常恶劣,其原因是因为儿时的奥斯瓦尔多非常瘦弱多病。维森特认为弟弟的病是由父亲引起的,因为他看不惯父亲经常在外面招惹女人,而且经常喝得烂醉才回家,并且弟弟出生后留下了后遗症。当父子两人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维森特离家出走,放弃了家庭,放弃了他的小提琴事业,独自一人前往阿根廷的南部,留下的只有对家庭的回忆。最后一无所有的维森特在银海市去世。

对于很多人来说,包括费雷尔本人也认为这种猜测很无聊,但无论如何猜测,都无法否认这部作品成就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的明星地位的重要作用。早期的奥斯瓦尔多一直回避谈论《回忆》的创作问题,直到晚年再被提起时,他才说是自己创造的,是为了纪念当时在“母猪咖啡馆”一起演奏的那些小伙伴,但创作时征求过父亲的意见。

《回忆》被许多个重要乐团演奏并录制,首演不是出自于普格列瑟,而是1925年由胡里奥·德卡罗乐团演奏并录制的。1930年胜利传统乐团和1942年里卡多·坦图里都录制过。但是,普格列瑟的版本情绪非常饱满,能够在音乐响起的一刹那立即让舞者热血沸腾。相比之下,其他的三个乐团的版本均过于平淡,很难产生强烈共鸣。但是,笔者认为阿尼巴尔·特洛伊罗演奏的版本更加豪迈奔放,更能体现此曲在探戈史上独占鳌头的气势。

普格列瑟的另一部重量级作品是他在1948年创作的《La Yumba》,“yumba”本意是指厄瓜多尔的土著居民,但普格列瑟取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单词的发音和班多内翁琴发出的声音很像,仅此而已。1995年7月25日,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病逝。在他的葬礼上,这首作品被选定为送别大师的曲目。

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探戈艺术家,更是一位意见领袖。1935年,他创立了阿根廷音乐家工会,为音乐创作者和演绎者们的报酬争取权益,他还组织过工人罢工,为妓女维权。他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1936年加入了阿根廷共产党,是阿根廷第108位共产党员。他的思想与当时的贝隆主义产生了冲突,因此他的整支乐团曾在贝隆政府期间被囚禁过。但牢狱之灾并没有阻止他继续演奏探戈。

附表5-1:探戈“新时代”的年度金曲

普格列瑟一生中对探戈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有非常多的荣誉,布宜诺斯艾利斯地铁B线有一个站点以他的名字命名:马拉比亚·普格列瑟站,站点离他的出生地不远。1986年,他荣获布宜诺斯艾利斯政府颁布的杰出市民奖;1989年阿根廷音乐作曲家和作家协会为他设立了开头提到的雕像;1990年阿根廷国家探戈学会给他授予了最佳学术奖。

对所有探戈舞者来说,普格列瑟的作品是最难演绎的,因为他的作品时而情绪饱满,时而辗转反侧,时而屏住呼吸,时而铿锵豪迈,舞会中一个小节下来已经酣畅淋漓了。所以,作为探戈DJ来说,一般会在舞会的后半部分再放普格列瑟的音乐,以助推舞者的情绪。

探戈的多样性及其结构

“旧时代”作为探戈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演绎方式基本是一致的,所以这个时期的乐队根本无法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区别。同样在这个阶段作曲也很单调。探戈的多样性是从“新时代”才开始出现的。

在开始简述探戈作曲的多样性之前,我们先留意一下探戈曲目中一些有关作品结构的看法。

大部分探戈作品是以十六分音符作为基础进行作曲的,无论是最短的作品还是我们看到的长篇巨作,都以十六拍为节奏基础。但是在很多作品中,特别是带有歌词的探戈作品,一般是通过两个八拍句子的形式出现,每八个节拍重复一次。

通常情况下,一首探戈作品由两到三个部分组成。当一首作品由两部分组成时,其结构通常是:A-B-A-B,这是出现频率最高,也是最容易表达的结构,例如卡洛斯·加德尔演唱《停留在巴黎》(Anclao en Paris)。

当一首探戈作品也是含有两部分,但没有歌词时,其结构也和上述一样,但通常会将情感比较丰富的**部分用班多内翁琴再演奏一遍。如马菲亚和劳伦茨共同作曲的《被拴住的帆角》(Amurado),无论是胡里奥·德卡罗还是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的版本,对这类只有两组结构的纯音乐作品的处理方式都是相同的。

从1925年起,基本上没有人谱写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探戈。但在此之前这种作曲模式却很流行。当时也被称为“三重奏”。这种探戈的结构顺序通常是A-B-A-B-C或者A-B-C-A。卡洛斯·加德尔演唱的《我悲伤的夜晚》就是最后这种结构。

其他组合方式已经存在,并且还将继续存在,但是无论作曲方式如何丰富多彩,都没能动摇作曲者和演奏者之间的根基。相反,每一首探戈的引子、间奏和结尾部分至今还保持这一传统。

随着探戈的发展,特别进入“新时代”之后,探戈在形式上出现了三种类别,而且这三种类别的规则让所有的作曲家沿用至今:米隆加探戈、浪漫探戈和歌唱探戈(带歌词的探戈)。

1920年,胡安·德迪奥斯·菲利贝尔托试图提出第四种:布宜诺斯艾利斯歌曲,这种类别由这位来自博卡区的作曲家开创,也止于这位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小手帕》(El pa?uelito)、《小卡片》(La cartita)、《小亲吻》(El besito)和《小路》(El caminito)等。

第一种:米隆加探戈。

这里的米隆加探戈,并不是通常提到的快速演奏的探戈,这是一种基于强节奏主题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种类。这种类型的探戈作品既有节奏型也有旋律型。在德卡罗时代,节奏加强部分通常会出现在作品的第二部分,但从1950年开始,这部分更习惯于放在第一部分。

这种类型的探戈不适合配词,而且传统上这种探戈只有乐队甚至只有一种乐器演奏,可以说,这种类型的作曲是从器乐独奏或者纯乐团演奏的角度思考的。

米隆加探戈类型比较经典的作品有:奥古斯丁·巴尔第(1917)的《C.T.V》、何塞·马丁内斯(1919)的《保罗》、佩德罗·劳伦茨(1924年)的《报仇雪恨》(La Revancha)、卡洛斯·迪萨利(1926年)的《老舞棍》(Milonguero viejo)、胡里奥·德卡罗(1927年)的《博埃罗》(Boedo)、多明戈·普拉特罗提(1930)的《只是试跑》(Puro apronte)、何塞·帕斯夸尔(1935年)的《郊区》(Arrabal)、阿尔曼多·巴格里奥提和塞萨尔·欣索联合创作的《牛氓》(El tábano)、阿尼巴尔·特洛伊罗(1943年)的《三和二》(Tres y dos)、阿尔弗雷多·可比(1946年)的《奥尔兰多·可尼》、阿尔曼多·彭铁尔(1949年)的《给朋友们》(A los amigos)、阿斯托尔·皮亚佐拉(1954年)的《褐色和蓝色》(Marrón y azul)、奥拉西奥·萨尔甘(1954年)的《用文火》(A fuego lento)、奥斯瓦尔多·普格列瑟(1956年)的《心血**》(Corazoneando)、埃米里奥·巴尔加瑟(1958年)的《吉他弦》(La bordona)、马里奥·德马尔科(1959年)的《视唱曲》(Solfeando)等。

第二种:浪漫探戈。

这类探戈是基于旋律为主题而创作的,其和弦的完整性也不适合加入歌词进行演唱。这类作品的创作高峰也在德卡罗时代:代表作有费尔南多·弗朗科(1924年)的《爱之夜》(Noche de amor)、音乐天才弗朗西斯科·德卡罗(1927年)的《香子兰》(Flores negras)、恩里克·德尔菲诺(1927年)的《梭结花边》(Volité)、阿尔弗雷多·可比(1932年)的《我的鸽子》(Mi paloma)。这些作品的旋律都非常优美。

第三种:歌唱探戈,或者说带有歌词的探戈。

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旋律比前两者简单,带有唱词。这类探戈关于作词作曲的先后问题并没有成文的规定。但通常词作者会根据探戈音乐的规则作词。探戈音乐最常见的结构是A-B-A-B,词作者通常会再写一段词,来重复第一段的音乐或者副歌部分,也可能第二部分用同样的歌词重复一次。例如胡里奥·桑德斯作曲、塞萨尔·维达尼作词的《永别了,伙伴们》(Adios muchachos),卢西奥·德马雷作曲、奥梅罗·曼西作词的《马蕾娜》(Malena),阿尼巴尔·特洛伊罗作曲、曼西作词《南边》(Sur)。劳尔·沃亚斯作曲、罗贝尔托·卡尤尔作词的《科隆的夜晚》(Noches de Colón)则是在两个重复的副歌部分使用了两段不同的词。

由三部分组成并带有歌词的探戈有:何塞·马丁内斯作曲、帕斯夸尔·康图尔西作词的《回到房间》(De vuelta al bulín),奥古斯丁·巴尔第作曲、耶稣·布兰科作词的《小土地》(Tierrita),以及奥斯瓦尔多·弗雷塞多作曲,他弟弟埃米利奥作词的《芳香》(Aromas)。

正因为有一批伟大的探戈人,才会出现探戈种类的变化,我们应该铭记他们所做的贡献。这些大师中,有我们前文提到的旧时代的三驾马车:卡洛斯·科比安、恩里克·德尔菲诺和奥古斯丁·巴尔第。随后阿根廷探戈进入了德卡罗时代,还有旋律探戈的发明者卢西奥·德马雷,他的主要作品有《马蕾娜》《明天有一艘船即将起航》《姐妹》等;安塞尔默·阿伊埃塔,他的代表作品有《你的吻都是我的》(Tus besos fueron mios)、《幸运的女疯子》(Suerte loca)、《小蝴蝶》(Marposita)等;卡洛斯·加德尔,他作曲的主要作品有《回来》、《苦不堪言》(Amargura)、《孤独》(Soledad);阿尼巴尔·特洛伊罗,其主要作曲作品有《不可能》(Y no puede ser)、《探戈的社区》(Barrio de tango)、《南边》(Sur);马里亚诺·莫雷斯,其主要作品有《一》(Uno)、《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咖啡馆》(Cafetin de Buenos Aires)等。

译者注

奥梅罗·曼西(1907年11月1日—1951年5月3日),阿根廷著名的探戈词作家,是黄金年代最有成就的词作家。曼西作品的风格非常独特,他不会去记录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也不像一些同时代的大家那样以爱恨情仇作为创作的主题,他的作品更多的体现出了城乡土地的气息。例如其代表作之一《南方》(Sur),就是描写的他儿时居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南部蓬培亚区的场景,他的诗词中也甚少用俚语。

1907年11月1日,曼西在阿根廷圣地亚哥的德埃斯特罗省一个叫阿尼亚图亚的小镇上出生,这是一个紧挨着铁路而且非常贫穷的小镇。好在曼西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农场主,相对富有。他在家中八个兄弟中排行第五。九岁时,他母亲将他带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上学,他父亲还在老家。放假期间,母子俩才回去。他的童年主要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蓬培亚区度过的,就读的学校就在该区的一个街角。他在这个区所看到的所有事物,都被融入到他所创作的歌词中,除了《南方》(Sur)、《社区的探戈》(Barrio de tango)、《白手》(Mano blanco)也是这类风格的代表作。

1921年,曼西创作了他的第一首探戈歌词《你为什么不亲吻我?》(Por qué no me besas?),由弗朗西斯科·卡索作曲,后者在几年后让曼西结识了阿尼巴尔·特洛伊罗。曼西和特洛伊罗在20世纪40年代共同创作的探戈作品可以说是曲曲经典,如华尔兹《社区的浪漫》(Romance de barrio)、《喂,班多内翁琴》(Che,bandoneon)等。

图5-8 奥梅罗·曼西

20世纪40年代,曼西给阿根廷探戈诗词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丰碑。除了我们熟悉的《马蕾娜》之外,还有《明天有一艘船即将起航》(Ma?ana zarpa un barco)、《刚刚》(Recen)、《老瞎子》(Viejo ciego)等,更有米隆加《悲情的米隆加》(Milonga triste)、《多愁善感的米隆加》(Milonga sentimental)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百听不厌。

1951年5月初,曼西的癌症病情加重并住院,一天深夜他在医院打电话给他的好友特洛伊罗(Troilo)。特洛伊罗的夫人还抱怨那么晚还有人打电话,本来夫妻俩不打算接。当特洛伊罗拿起电话时,听到的却是好友大胡子病重的噩耗。曼西在电话边用很苍白的声音给胖子念了他的最后一首词,胖子用笔记下后,已经泪流满面。稍作平息,他拿起班多内翁琴,在电话边给大胡子即兴拉起了这首经典的《安魂曲》。这曲子成为了曼西和特洛伊罗之间的绝唱。

图5-9 《悲情的米隆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