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民俗志(第2版)

第十章 调查方法

字体:16+-

第一节 与地方信息提供者合作

民俗学田野作业需要地方信息提供者的帮助。他们与田野工作者相互信任,产生了朋友般的感情,能够帮助田野工作者维持和扩大人际关系,在当地建立庞大的民俗社会关系网,这样田野作业者才能在稳定的心理情绪条件下工作。

一、地方信息提供者的定义

地方信息提供者,英文为informant,有些中文著作也称其为“报导人”或“报告人”。他们是具有地方文化知识的田野工作者的合作者,是联系田野工作者与他者文化群体的中间人。

地方信息提供者是田野工作者进入对方文化的向导、线人、翻译和生活助手,他们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他们,田野作业就无法打开局面,调查工作就无法开展,有时还会一事无成。

二、寻找地方信息提供者

寻找地方信息提供者的方式,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专业部门引荐,可以通过召开地方老人座谈会的形式选择,也可以在随机调查中发现。在很多文化群体中,关于社会、文化、宗教和技术领域中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懂,这些人可能是退休者、村长、社首、族长、会计、文书、老文化馆人员、故事讲述人、仪式主持人、民间艺人、手艺工匠、斗长、放水员、接生婆、账房先生、看庙人、守坟人、鼓头、经师、居士、单身汉、寡妇、教门信徒或别的什么人,为了获取这些方面的知识,田野工作者还必须能发现这种民间专家。

三、地方信息提供者的作用

理想的地方信息提供者,最好是他者文化群体中的中老年知情者和有威望的人。他们能够了解田野工作者的工作意图,自愿地参加田野调查工作,向田野工作者解释本地的文化,并支持田野工作者将研究的成果发表或出版,介绍给其他文化集团的人们。有时地方信息提供者可能达不到这个程度,田野工作者也要争取与他们很好地合作。

在地方信息提供者的带领下,田野工作者能够与调查对象友好地接触。而如果双方一开始就不能很好地接触,以后的工作很难开展。许多田野作业的实践都告诉我们,人类文化集团中的很多群体对外人都是多疑的、提防的、有攻击性的,因此,在地方信息提供者的帮助下,开始良好的接触,对研究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一步。

地方信息提供者能把他们所掌握的地方知识表达出来。田野工作者要与他们真诚相待,也可以向他们本人做调查。特别是对那些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得到的知识,或者外来人不能参加的事件和仪式活动等,更要争取让他们提供内情,请他们讲述神话故事、风水传说、宗教信仰、仪式经过、地方历史知识、庙会集市、家谱材料等,以弥补这方面的地方知识。他们在向田野工作者传授这些知识后,有时会被局内人另眼看待,受到攻击,这时研究者更要爱护他们,维护他们的声望,使他们的利益不受伤害。如此得来的资料被称为密谈资料。田野工作者在以后的写作中,如果使用这类资料,一定要遵守田野作业的伦理原则,事先征求地方信息提供者的意见。对那些需要为对方保密的第一手材料,决不能违约出示,但可以当作田野阐述分析的背景资料。

地方信息提供者在向田野工作者提供资料后,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个人梦想。据从前的一些田野著作介绍,他们“可能是为了钱,为了得到宠爱,或者是为了其他不明的原因”。但这类早期著作介绍,很多是出于田野作业者的猜测和感觉,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看,地方信息提供者的愿望是能自己直接说出来的,如经济补助、投资、告状、升学、交友、进京、出国、拍电视、上网、办一件自己办不到的事情,扩大地方文化的影响等。遇到这种情况,田野工作者要冷静,要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又不要说过头话,不要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而留给对方留下不切实际的梦想。地方信息提供者的个人要求是复杂的,有经验的田野工作者会引导他们正常地提供知识,发展学术上的田野合作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田野作业的质量就取决于田野工作者与信息提供者之间的关系。